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4日 19:21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从《阿甘正传》谈反智电影中的美国精神审美特质_阿甘正传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02-24 06:32:43 浏览数:

  [摘 要] 本文从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提出的“反智主义”谈起,以《阿甘正传》一个智障的独特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出了“提纲式”展现,奇迹般地串联在这个代表着典型个性的小人物的生活。探讨了“阿甘哲学”巧妙地适应着美国公众审美心理,以一种“反智倾向”映照着人们期待返璞归真的期望,对现当代“过度文明”“过剩的智慧”,持有恰当的抵制和理性的思考。
  [关键词] 反智主义;�《阿甘正传》;美国精神;审美特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历史学家霍夫斯塔特在《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中,标新立异地创造了“反智主义”一词, 随即在美国国内引起了巨大反响。在该著作于次年荣获了普利策非小说类奖之后,此词开始广为流行。19世纪的美国,曾被认为是一个以手工业占主导的时代,也是一个轻理论而重经验的世纪。在以艾森豪威尔为代表的大企业利益者的粗鲁统治下,特别是其奉行的“麦卡锡主义”对当时知识分子造成了身心双重压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霍氏以历史学家的眼光著作此书,试图解读这段美国文化传统中不尊重智力的“反智主义”源流。书中霍氏一再强调:“反智主义作为一种态度,不是单一的情感取向,而是正反情感并存――他们对理智和知识分子的绝对排斥是罕见的。”但是,此时的“反智主义”显然还是具有一定的贬义成分的。这一观点在当时颇具积极意义和震撼力,一时间汹涌而出,波及整个文艺领域。此后,其影响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扩大,使得“反智主义”本身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视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断地被关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随着美国社会的反智情绪再次高涨,此类题材顺理成章地出现在欧美电影中,好莱坞推出了一批贬低现代文明、崇尚低智商和回归原始的影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影片当属《阿甘正传》。此时的“反智主义”内涵又隐约有了新的变化。可以说美国本土的“反智主义”是对美国当时的社会政治及教育现状的一次谨慎而人性化适度反思,而并非是一种对于知识或者知识分子的极端排斥。正如评论家卡特沃尔夫(Ku rtH.Wolff)所言:反智主义不是一种纯粹的态度而是一种矛盾的态度,不是一条稳定的历史线路而是波动的历史脉络。其观点在《阿甘正传》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诠释。
  《阿甘正传》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卢姆同名小说改编而成,作者1945年生于华盛顿,后来做过越战随军记者,从战场回来后从事专业写作。此小说是他1986年发表的讽刺喜剧作品。《阿甘正传》的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1952年出生于芝加哥,成功执导过多部影片。他早年致力于创作剧本,后来投入到影片后期制作、舞台效果等技术领域。在1995年第67届奥斯卡奖的激烈角逐中,《阿甘正传》满载而归,一举获得13项提名,当年久居全美十大票房影片榜首,并在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排行榜上名列第四,4年后该片又进入美国史上最伟大的百部电影之列。因此《阿甘正传》可以说是美国电影史上一部反智电影的神话。此外,导演罗伯特・泽米吉斯还摘得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和美国导演协会最佳导演奖。从作者到导演两者生平来看,都恰逢“反智主义”从产生到盛行的历史时段,共同的时代背景,为如实解读诠释《阿甘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男主角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的精湛演技,将大智若愚的阿甘从历史符号演绎成有血有肉的真人。《阿甘正传》讲述了一个智商只有75的美国人阿甘的人生经历,通过对阿甘三十余年的生活经历,反映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影片中的阿甘更像是美国这段历史的化身,以主人公的形式参与或见证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阿甘巧遇了黑人民权运动,参加了越战,目击了水门事件,参与了打破中美外交僵局的乒乓球比赛;当然也不会在民众生活中缺席――影片不仅安排他成为时代偶像猫王最著名舞台动作的老师,还让他启发了约翰・列侬,创作出最著名的歌曲,甚至在痴愚的奔跑中发明了80年代美国最著名的口号。该片以一个智障的独特角度对美国几十年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做出了“提纲式”展现,奇迹般地串联在这个代表着美国国民典型个性的小人物的生活中。通过阿甘这个只有不完整的智力,却有着完整的善良与执著“低能儿”的生平,使美国人重新审视国家的历史和个人的过去,重新反省美国人的本质。影片以阿甘自传为表象,以反思人生情感乃至人生观为本质,在阿甘呓语般的自述中缓缓展开,开篇和结尾采用视觉化的比喻:一根羽毛从空中悠扬落下,从空寂闯入喧嚣,飘过人群与街道,与无数人擦肩却又离去,一切自然优雅却平淡无奇,随意而又必然,最终被阿甘收留,宛若一个成就“美国梦”的机遇。阿甘在影片中集诚实、守信、认真、勇敢、重情重义于一身,几乎是美和理想的化身,但却又不幸是天生弱智,强烈的矛盾冲突,越发烘托出他单纯、豁达、坦荡、积极乐观的生活观。同时,剧中阿甘的生平经历不仅具有高度的美国国民生活代表性,更是对历史中美国精神的直接解读。
  一、绝对独立与平等生存
  影片开篇镜头是阿甘对路人讲述自己关于鞋子的理解,人生的第一双鞋让他知道如果想平等的生存就要绝对的独立,正是美国精神审美特质之一。影片中阿甘的母亲始终在鼓励阿甘独立平等地去迎接命运,“妈妈说,你必须明白,你和你身边的人一样,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但事实上由于智力低下,阿甘处处受人歧视,第一次乘坐校车,遭遇同车人皆不愿与其同坐的排挤,这样的不公一直持续到他成年,在无端的排挤和欺侮中,阿甘内心却一直没有自卑,反而越发执著的生活。这部分一方面暗示着美国已失去了它传统的宽容,也同时在宣扬美国式游戏的底牌依然是“平等独立是人生最基本的资材”。正是因为阿甘的“低能”,反而使他排除了世俗的谬见保持了一个基本的人类良知。比如影片中,他没有种族偏见,认为黑人同白人一起上学没有什么不妥。正是因为他的“低能”,在友情面前,他有着真正无所畏惧的勇敢,在凶险的越战战场上像战友们一样独立而善战。也是因为他的“低能”,他敢于不离不弃地追求着珍妮,甚至在任何时候对欺负珍妮的人都予以猛烈的还击,这种种假托“低能”行为方式背后便是一个绝对独立、平等生存的典型美国人形象。
  二、不息梦想与辉煌成就
  如果说《阿甘正传》成功仅仅是得益于“反智主义”的回归是不够客观的,在影片中阿甘被美国观众认同关键还在于他从平庸到显赫的人生经历,这个情结恰恰是几乎被每一个美国人心中所珍藏着的那个“美国梦”――美国精神审美特征之二。其核心即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美国有句俚语“即便你是头猪,只要努力也会有成功的那一天”,阿甘那奇迹般的幸运和成功正是“美国梦”的精髓。当智商只有75的阿甘从低贱的生活中奋起,从单纯的特�长――奔跑做起,逐步成为橄榄球明星、社会名流直至成为百万富翁,他用自己的经历谱写了一个“美国梦”的童话。虽然,阿甘的起点是一个智能低下的市井小民,但在他简单执著的追求中,几乎事事成功:长跑、打球、捕虾、创办公司,样样事倍功半,爱情、亲情、友情、情情至诚笃深。也许正应了阿甘母亲临终的遗训:“要将上帝给你的恩赐发挥到极限。”影片使用反智手法引发思考:所谓的“正常聪明”的人为什么反而不如智商75的阿甘更能功成名就?这个疑问一方面是对美国当时文明社会中“过剩智慧”的反思,另一方面也通过阿甘卑微与成就的强烈冲突,点燃了观众心中梦想的火焰。该片道破了美国精神的成功理念:成功就是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三、放纵自由与迷乱享乐
  影片中的另一个重要精神角色,是阿甘儿时的同伴、后来的妻子――珍妮。她代表美国民族历经反战情绪、吸毒泛滥、性解放风潮、嬉皮流行以致妇女运动及女权主义的批判和否定的挫折后,传统美国精神“垮掉的一代”在她的身上具有现代美国精神:放纵与享乐――美国精神审美特征之三。《阿甘正传》借助阿甘的“奔跑”对于30多年的美国历史不仅是简单地穿越,同时集中而又鲜明地解读了美国社会思潮的转变。这些历史痕迹无一例外全部应征到珍妮的价值体系中。她的精神世界里最强烈的倾向就是对传统的决绝反叛,这样的反叛其内容颇为复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她的行为处处离经叛道,与传统格格不入,为了成为歌星,爱情和贞操都可以作为赌注用来押注。诸如裸身在下等酒吧里演唱,与所谓的黑人运动领袖同居、肆无忌惮的酗酒、恣意吸毒等等,似乎她存在的价值就是要以一个极端的姿态抗衡一切和传统有关的事物,这一形象正是当时对美国政治经济生活厌倦的“垮掉一代”,他们放纵享乐萎靡无度,直至颓废。但是,影片还是给了珍妮一丝“生机”,在她的堕落与颓废中,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她对梦想的执著追求,尽管这目标朦胧但却唯美。与那些“垮掉一代”有着貌合神离的本质区别。正是这样的不同,才会使她生命中始终保留着对“低能”阿甘的眷恋,最后珍妮和阿甘的结合也是“反智”表现手法再一次展现:徘徊在放纵的自由和迷乱的享乐后,是真正的智慧唤回了迷途的珍妮,也换回了阿甘的爱情。
  四、结 语
  正如阿甘有一句老话来对付别人谈论他的愚蠢:“Stupid as stupid does,sir.”这句话结合影片“反智主义”的表现手法,较贴切的译法应是“做傻事的人才是傻子”。他把自己仅有的智、信、义集中在一点,凭借于此,无所顾忌,一路飞奔,他跑出了先天不足的肢体障碍,跑出了常人无休的歧视,跑进了高等教育的大门,跑过了越战炮火的险恶,跑进了乒乓外交的舞台,甚至跑遍了整个美国的国土,而最终目标却是跑出美国的精神。阿甘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文化现象,全篇以“反智主义”手法,发人深省: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统治者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思潮、政治观点为何全部败在了一个完美智障的人手里。同时阿甘的简单与执著正是美国民族性格的象征。《阿甘正传》的最终意图是倡导美国民族对自己民族精神的反思。影片中的“阿甘哲学”巧妙地适应着美国公众审美心理,以一种“反智倾向”映照着人们期待返璞归真的期望。旨在唤醒国民要以一种自然和淳朴的人生欲求来对照当代人类现代文明,对现当代“过度文明”“过剩的智慧”,持有恰当的抵制和理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 “反智主义”思潮的崛起[N].南方周末,2008-03-13(D25).
  [2] 阳娅琦.从电影《阿甘正传》看西方个人主义及其价值取�向[J].青年文学家,2011(12).
  [3] 吴稼祥.中国需要“反智主义”吗?[N].中国青年报,�2008-�01-23.
  [作者简介] 刘朝辉(1975― ),男,山东潍坊人,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华北科技学院机电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及文化艺术管理;陈焕(1976― ),女,河北邯郸人,硕士,河北工程大学建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推荐访问:阿甘正传 美国 特质 审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