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7日 19:06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网络谣言的兴盛与治理:2018网络谣言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19-02-25 06:23:59 浏览数:

  如何消除信息传播的副产物――谣言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最近,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协调局局长向记者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有关部门自3月中旬至4月中旬已清理各类网络谣言信息21万多条,依法关闭网站42家。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网络谣言具有隐蔽性、炒作性、攻击性、报复性、宣泄性、诱惑性、强迫性等特点,已成社会‘毒瘤’”。当前,在微博、即时通信等新的传播方式和手段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如何消除信息传播的副产物――谣言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莎士比亚曾为谣言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谣言是一支凭着推测、猜疑和臆度吹响的笛子。”每当社会出现动荡,环境发生突变的时候,谣言这支魔笛总要吹出一些荒诞的噪音,而且总比平静时期更加兴风作浪,更为变本加厉。
  清华大学刘建明教授认为,“谣言作为舆论出现,是众人传播虚假事件的行为,但多数传播者并不认为它是假的。因此它和谎言不一样,说谎者意识到说的是假话,一个人或少数人造谣生事仅仅是谎言。可见谣言是指众人无根之言的传播,又称谣诼、流言、谣传等”。
  有的学者习惯将谣言称为流言。关于其生成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在他的《舆论学》一书中认为:“流言是公众应付社会生活的一种应激状态,是公众解决疑难问题的不得已形式。鉴于此,应当把流言视为公众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表达的意见或情绪倾向。”他还综合我国社会心理学家沙莲香和国外研究流言的学者观点,把这种产生流言的“特殊的社会状况”概括为四种:“第一,社会秩序遭到人为力量的较大破坏,从而出现社会危机;第二,社会表层与社会深层(基层,下层)之间严重脱节,社会深层群体替代社会表层组织的基本功能之时;第三,人们的信息需求大于体制性渠道的消息供给,或者为适应环境必须的信息无法及时获得;第四,公众所处的较大群体,特别是无组织群体,或者一定的社会空间环境,存在较大的刺激性因素。”
  具体而言,谣言产生的直接原因来自于人们对环境危机的应急反应。谣言的产生和人们的危机状态分不开,每一次大的社会动荡,都会引起广大社会成员的危机感,从而出现大量谣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在他们的《盅惑心理学》一书中,就列举了二战期间发生在美国的大量谣言,并且发现,越是在与美国人有利害关系并暧昧不清的事情上,谣言越多。
  谣言的生成还与媒介的公信力的缺失与公众的鉴别力低下有关。当体制性渠道的信息供给不能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公众必然会寻找并选择民间的信息渠道,这就给谣言的兴风作浪提供了契机。
  谣言盛行同时与媒体的公信力缺失有很大的关系。长期以来,不少媒体不是从受众信息需求出发,而是以上级的宣传需要出发,对一些受众关心的信息能藏的藏,能压的压,而受众不太关心的事却肆意渲染。
  谣言产生的深层原因还与公众的恐慌心理有关。刘建明教授认为,“环境的变动一但具有危机性,对人们的感受是坏事多于好事,坏事不仅来自客观现实,也来自人们的判断。判断的误差以及梦幻般的联想都可能臆断出未发生的事件,捏造或误传的事实一旦符合人们的臆测,就变成了谣言”。
  当然,谣言的产生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人们对现实不满,也会用谣言来宣泄;有时为了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乐趣,也会靠谣言来搞笑;还有的人为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也会造谣生事……这些大多与造谣者的心理畸变有关。
  网络谣言之所以盛行,既与当前改革开放社会急剧转型人们信息需求量较大、不确定性增加有关,也与当前媒体公信力缺失与人们的鉴别力不足有关。而社会利益分配不公,一些人对现实不满,也是导致其通过造谣传谣来进行心理宣泄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减少谣言的传播,除了通过网络等媒体提供充足的正面信息和事实加以引导外,还应该从完善社会分配机制、提高媒体公信力、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和鉴别力等角度,从根本上改善谣言滋生的土壤,阻断谣言传播的链条,从而降低网络谣言的传播动力与频率。
  (作者为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后,江苏省政府网站主管)

推荐访问:兴盛 谣言 治理 网络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