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10:25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刍议抗战题材影视剧中的日语语言问题 特种兵题材的影视剧

发布时间:2019-03-16 06:24:06 浏览数:

  [摘 要] 近年来,我国文艺界编拍了许多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其中不少优秀作品还取得了广泛的公众效应。然而,在某些剧目中存在着若干不符合日语语言习惯的问题。笔者以几部家喻户晓的剧目为例子,分别从日语的人称代词、日语的脏话、日语的敬称以及日本人的姓名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探讨了其中的盲点或误区,并提出了一些具体中肯的建设性意见,以期为我国今后的抗战题材影视剧创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抗战题材影视剧;日语语言问题;人称代词;日语敬称;日本人的姓名
   近些年来,为了更好地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怀念那些民族英烈们,国内文艺界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和剧本。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作品更是层出不穷,争奇斗妍。许多优秀的作品展现在国人面前,为我们上着一堂堂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然而,在这些抗战剧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瑕疵,特别是在日语的使用上存在着许多明显的通病。笔者将以几部热播的抗战剧为例,考察一下其日语语言习惯问题,并尝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人称代词的问题
  影视剧《亮剑》拍得很成功,可称之为经典之作。该剧描写八路军将领李云龙率部在晋西北地区顽强抗战的故事,歌颂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艰苦的环境中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这部片子在日语语言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饰演日军高级指挥官筱原师团长的演员,虽然其扮相很接近日本高级军官,但日语却说得不太理想。比如,其反复使用 “わたし”(日语汉字写作“私”,为第一人称“我”之意)和“あなた”(日语汉字写作“�方”,为第二人称“你”之意),而且多用“です”和“ます”等敬体接尾助动词。这些都是不太符合其军人身份的语言表达方式。
  日语的“わたし”和“あなた”这两个人称指示代词,是一种比较恭谨客气的说法。特别是“あなた”(你)这个词,在一般情况下,应该用于一个妇女对自己丈夫说话时的场合。该剧中,作为一名日军高级将领,讲话时应该态度坚定强硬,尤其是对下属发话时,更是应该使用简体命令式的词语,而绝对不会用那么和蔼可亲的口吻。这位演员所使用的日语,属于日常较为平和的会话,甚至很多都是妇女用语,体现不出日本男子特别是日本军阀狂妄傲慢的气质。其日语的语音语调,不像日语,听来让人感到很别扭。
  在《亮剑》中,倒是有一位传达电报内容的年轻人,其使用的语言表达非常正规,是一口地道的日语。还有,该剧中,表现日本战败投降后八路军李云龙抢在晋绥军楚云飞之前接受日军投降的场景时,饰演日军投降代表山田少佐的那位年轻人的日语非常流畅,其语音语调纯正地道,绝对是一口标准的“���”(日本的普通话)。作为一名懂日语的观众,听来感觉很舒畅。但不知这两位是否为日本演员,抑或是请日本人配的音。
  影视剧《雪豹》拍得也很好,表现了八路军的抗战精神和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主角周卫国,家仇国恨集于一身,面对日本鬼子怒目而视,一脸杀气,用日语斥责日军官兵,但这位演员的日语也很成问题,他也使用了许多敬体式的日语,每句话的接尾词总是使用“です”和“ます”。尤其是,他还用了“わたしたち”(我们)和“あなたたち”(你们)等复数人称代词,这些都是不符合战地情景和军人身份的语言。发话人的心情和表情,与其使用的语言不相匹配。此时,应该使用简洁坚定的,甚至粗俗的语言才合适。如“ぼく、おれ、われわれ”(“我、老子我、我们”)和“きみ、おまえ、おまえら”(“你、你小子、你们这帮家伙”),等等。而且,每个句子的接尾词也都应该使用“だ”等简体接尾形式。
  客观地讲,许多演员说的日语吐字含混不清,语音语调不像日语。笔者认为,在没有把握的情况,应该充实配音,或者干脆不讲日语,直接使用汉语表达倒是爽快利落。反正观众知道这是在看戏,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体现出爱国主义精神即可。
  二、日语脏话的问题
  在许多抗战剧的戏里,总有吃了败仗后气急败坏的日本军官的形象。他们经常随口骂人为“ばか”(日语写作“马鹿”,汉语译做“八嘎”,意思为“傻瓜”,该词源于秦末赵高指鹿为马),但这个词不应该用于这种场合。其实,此时他们真正想骂的应该是“ばかやろう”(日语写作“马鹿野郎”,汉语译做“八格牙鲁”,意思为“混蛋”)这句脏话。又如,日军军官在训斥下属、皇协军和便衣队长,扇他们耳光的时候,也是随口就骂他们是“ばか”。这个场合骂“ばか”则是比较准确的。
  中国老百姓的顺口溜说得好,日语的“米西米西”是吃饭,“八格牙鲁”是混蛋。日军指挥官被八路军游击队打败了,其表情很难看,感到愤恨加遗憾。本来想骂对方是“八格牙鲁”,往往错骂了“八嘎”,到头来反倒是把自己给骂成了傻瓜,这是不合乎剧情常理的。总之,日语的“ばか”(八嘎)与“ばかやろう”(八格牙鲁),是两个不同意思的词汇,绝对不能混为一谈。这两个词使用不当,会产生微妙的问题。因而,很有必要正本清源,分清原委,真正理解其基本语义,加以区别后准确恰当地使用。
  按照日本人的语言生活习惯,在这种既气愤又懊恼的情况下,应该骂“ちくしょう”(日语写作“畜生”,汉语可以译做“畜生“或“混蛋”)才合适。此外,还有个词叫做“あほう”(日语写作“阿呆、阿斗”,该词源于蜀汉后主刘禅),这个“あほう”与“ばか”意义相近,也是“傻瓜”的意思。在今后的影视剧中,可以适当增加使用这两个词。
  三、日语敬称的问题
  在影视剧《红雪》中,中国年轻女护士将日本中年男医生称为“松岛君”,这种称谓方式非常有悖常规。而且,在为数众多的片子中,日本的夫人管自己的丈夫也叫成了“某某君”,这更是不符合日本人通常的语言表达习惯的。在日本的社会上,把医生、教师、政治家、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称作“先生”(日语的“先生”二字,中文应该译做“老师”),女人管年长的男子至少应该叫做“某某さま”(日语的“さま”写作“�”或不写汉字,中文可译为“某某先生”之意),而不应该称作“某某君”。
  在日本人的社会里,长幼有别,上下有尊卑,人际关系的秩序非常讲究。在日语里,“君”这个字有多种用途,其中常被当做普通敬称来使用。它用于双方比较熟悉,两者关系相当密切,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同学之间,尤其是年轻人之间。一般只限用于男性,不用于女性,更不应该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等场合。特别是,年轻女子对年长男子称“某某君”,这是非常可笑的编排。笔者观许多影视剧,频频发现错误使用“某某君”的情况,因而不得不特别指出,希望得到众多方家的注意。
  再如,在影视剧《水上游击队》里,日军大队长渡�中佐(后来升任联队长,佩戴大佐军衔标识)在与其下属对话时,多次被下属佐佐木少佐称为“渡�君”。不仅如此,佩少尉军衔标识的下属也称其为“渡�君”。更有甚者,在其他几部影视剧中,少将或校官把中将称为“某某君”。这样的编排非常外道,实乃缺乏常识之举。
  日军部队里面等级森严,军衔越高越有威严,作为下属的官兵,在长官面前必须毕恭毕敬,不可随意造次,谁都不能信口胡诌。下级军官对上级军官,要称其职务名或军衔,比如,要把校官叫做“联队长、大队长、中队长”,或是“大佐、中佐、少佐”。而把少将以上的指挥官则称为“旅团长、师团长”,或笼统地尊称为“将军”。这种场合,是绝对不能用一个“某某君”就可以打发过去的。在称谓上不尊重长官的结果,将会受到严惩。因而,影视剧中的“某某君”这一日语敬称,应该慎重使用才是。
  四、日本人姓名的问题
  在一些抗战剧中,日本人的姓名被搞得很不可思议。比如《夜幕下的哈尔滨》里,日军少将玉旨雄一与其侄子玉旨一郎的姓氏就很成问题。经查证,在日本人的12万姓氏里找不到“玉旨”这个姓氏。笔者在日本留学多年,有几次曾遇到过姓“玉置”的日本人。这里的编导或许是想使用“玉置”这个姓氏,但受汉语读音的影响,错弄成了“玉旨”。
  另外,影视剧《敢死队》中,有一位日军高级军官,被称做“雄本”。但日本人中有“熊本”一姓,而没有姓“雄本”的。这里的“雄本”当为“熊本”之笔误。“熊本”一词不光用于姓氏,还用于地名。日本全国行政区的43个县中,就有一个叫做“熊本县”。
  影视剧《雪豹》中,日军少佐叫“山本青木”。日本人有姓“山本”的,也有姓“青木”的,这两个都是很普遍的姓氏。姓“山本”的人数众多,可谓日本的一个大姓。姓“青木”的人也不在少数,这个“青木”也是当作姓氏来使用的,而不是作为名字来使用的,还没听说过谁家给孩子取名叫做“青木”。把日军少佐叫“山本青木”,太不符合日本的实情。而在《激战江南》剧中,把日军少佐叫做“三本太郎”。日本人中有姓“三本”的,但为数甚少,属于极小姓。此处也是受汉语字音的影响,误将“山本”写成了“三本”。
  另外,影视剧《护国大将军》中,出现了日本驻清国公使馆武官“友贺八郎”这一历史人物,而实际上应该是“有贺八郎”。经查证发现,日本人有“有贺”这个姓氏,而无“友贺”之说。热播剧《辛亥革命》中,把一个日本人叫做“大酒保”,但日本人中没有这个姓氏,正确的姓氏应该叫做“大久保”。影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中,有一个日本人的姓氏被弄成了“伏部”,这也应该是“服部”的笔误。
  再有,《亮剑》中,把日军中的一支部队称作“路野联队”。日军部队中的“联队”建制,相当于国军的一个旅,往往以指挥官的姓氏为联队的简称,这里的“路野”应该是该联队长的姓氏。经查发现,日本人有姓“路三野”的,没有姓“路野”的。而姓“鹿野”的日本人,笔者以前也曾偶尔遇到过。据推测,可能是编导想给这个联队起“鹿野”这个简称,但粗心大意错写成了“路野”。笔者认为,我们编写拍摄影视剧,应该尽量符合日本的实际情况,不应该给日本人胡乱起姓名。
  五、结 语
  笔者对近年来热播的抗战题材影视剧中的日语语言问题,咬文嚼字,说三道四,难免出现不妥之处。尽管如此,笔者还是想提个建议。首先,编导及演员要花点力气,深入细致地研究一下这方面的问题,充分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和语言习惯,尽量圆满地表现出抗战题材作品的精神实质。其次,编拍与日本有关的影视剧,不要自作主张,最好是请日本人或有关专家来把关,避免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尽量减少低级错误。衷心期待文艺界编拍出更多优秀的抗战题材影视剧,让观众既牢记历史又得到充分正确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 大连外国语学院,编.日汉大辞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
  [2] 史群,编.日本姓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 [日]梅棹忠夫,等监修.日本�大辞典[M].东京:讲谈社,1995.
  [4] 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译.日汉大辞典[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
  [作者简介] 刘家鑫(1958― ),男,天津人,文学博士,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史;付贝贝(1987― ),女,山东临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日本现当代文学。

推荐访问:刍议 日语 抗战 剧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