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0:48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翰林山庄的,“百变人生”】 翰林山庄

发布时间:2019-03-16 06:30:16 浏览数:

  隐秘的璧山翰林山庄,和巴蜀古道上四大著名驿站之一的来凤驿站毗邻。距来凤驿一、二里之后,往东经过一段乡村公路,就是占地约20亩的翰林山庄。一大片青砖白墙木柱结构的四合院,座落在层峦叠翠的缙云山脉天灯峰下。迂回幽深的翰林山庄的确美丽――院后茂林修竹,院前池水如鉴、鱼戏鹅闲,院中银杏参天、兰桂飘香,地上石阶如砥,苔痕如黑……
  这座古色古香的宅子,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由于它曾经多次更换主人,所以这座宅子也就拥有了多重身份。从最开始的王倬府第“翰林府”,到商人黄济生的药铺“济生堂”,再到政府用的粮仓、来凤养老院等等。曲折的经历,使得这座宅子俨然成了一本厚厚的有着读不完的故事的典籍。
  
  饱读儒学的第一任主人王倬
  
  翰林山庄的最初身份叫做“翰林府”,是璧山来凤人王倬先生的府第。王倬学富五车,他依照传统的风水理论,自己亲手设计出了这座纵横严谨,高低错落,独具明朝时期川东民居建筑风格的庭院。再加上自己中了翰林,于是将宅子取名为“翰林府”。
  王倬有个别号叫做“虎岩”,其实是他借用自庭院南侧虎岩山的名字。事实上,除别号虎岩外,王倬还有多个名字,如朝杰、朝旃(zhān)。王倬有两次考取翰林的经历,“朝杰”是王倬的原名,在第一次考取翰林之前就有此名。“朝旃”则是他为再次投考翰林所取的名字。
  据《璧山县志》记载,清道光12年(公元1832年),王倬第一次成为翰林。后来,因为在湖北任职后期“清高耿介,为政清廉,不善逢迎,直言犯上,遂遭人陷害,被削职充军”。同治2年(公元1862年),王倬返回原籍璧山。
  作为一个饱读儒学的人。王倬被降职回璧山后开始大力弘扬儒学。走进翰林府,从庭院正厅祠堂门柱上的一副对联就可窥见一斑。这幅“引皇祖三略,为孝子九龄”的对联,是王倬亲笔所写。他擅长真、行、草书,尤善“飞白体”。虽然历经140多年的风风雨雨和沧桑巨变,但深镌于石柱中的笔画,仍然掩不住那卓尔不群的文采。
  上联“皇祖三略”典出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张良的故事――张良刺秦不成,遭追捕,藏于下邳,过桥时遇见一老人,自称“黄石”,要张良替他拾鞋。张良三次拾鞋并给老人穿上。黄石老人见他是可造之才,约他清晨桥头相见,授其《太公兵法》。下联“孝子九龄”典出东汉孝子黄香的故事――黄香是个幼慧早熟的孩子,在孝廉家风的熏陶下,勤苦孝道。九岁时丧母,守丧期间,悲痛欲绝,形容憔悴。此后,他更加孝敬父亲,尽心奉养。夏天扇凉枕席,再请父亲安歇;冬天钻进被窝睡暖被褥,再请父亲入睡。
  此联被王倬镌刻在王氏祠堂的门柱上,意在告诫和激励后人,既要学习文韬武略,也要修练德行品性,蕴涵着深澈的“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
  除了用对联以示告诫他人外,王倬还教导当地百姓做善事行义举。
  一天,来凤驿大名鼎鼎的周四老爷抬着一块牌匾扣响了翰林院大门。
  周四老爷名叫周继盛,有兄弟二人,都以放鸭为业,乡人戏称周四老爷为“老鸭子”,称其弟为“小鸭子”。周继盛勤俭善经营,日渐积累,终至发迹。这年他修建了一座大瓦房,备办50岁寿酒,大宴宾客。亲朋好友做了一块寿匾祝贺,请了一位秀才题字。但是,秀才看不起放鸭起家的“暴发户”,于是在匾上题下“文方鸟甲”四字,悬于大门门额。
  午宴开席时分,涌来一群衣衫褴褛的叫花子,在大门口噼哩啪啦放一串鞭炮,又扯开嗓子唱“莲花落”以示祝贺。叫花子贺寿,岂有空手而归之理?周四老爷叫弟弟拿来散钱,准备打发叫花子散去。叫花头儿不但不伸手接钱,还把头甩得像货郎鼓,发话道:“我们不要钱,就是想喝杯寿酒!”周四老爷不悦。叫花头翻着白眼说:“人家挖苦你都有席坐,我们恭维你反倒没席坐了。这是哪来的道理?”周四老爷蹙着眉头疑惑不解。叫花头伸出火耙一样的手,指着门额上的贺匾说:“‘文方鸟甲’怎么读?你不识字,你总不会忘记自己是放鸭出身的吧?”众人一起哄笑。周四老爷被当场弄了个大红脸……
  此次前来翰林府,周四老爷就是想请王倬帮忙修改贺匾。王倬见周四老爷礼恭意诚,二话不说,便提起斗方大笔,将那“方”字换为“�”字,将那“鸟”字换为“鼎”字,匾额变成“文�鼎甲”。周四老爷不解其意,王倬解释说:“殿试前三名就是‘鼎甲’,是期望你周家人读书考上状元、榜眼和探花!”周惭愧地说:“你把我比得太高了。我一个放鸭子的,哪敢胡思乱想。”王倬安慰道:“翰林是读书人考上的。你有两个儿子,家中也殷实,何不请一个塾师,教儿子读书呢”,并帮周四老爷找了个私塾老师。
  离开了翰林府,周四老爷便开始着手让两个儿子读书,同时乐善好施,大行义举,甚至变卖田产来捐修来凤梁桥。同治4年,王倬执掌重璧书院,周四老爷又出巨资重修璧山文庙大成殿。王倬欣然命笔,作《重修大成殿碑记》。碑中记述道,“他年少时看到的大成殿是‘风雨飘零,丹漆漫灭’、‘岌岌乎有不可终日之势’,到执掌重璧书院之时,‘则见殿势崇隆,金碧辉煌,宏敞庄严,焕然改观。问之同学,则曰:‘邑绅周君斯士所独修者也’”并详述了周四老爷“独修”大成殿的慷慨,褒扬其义举。
  
  书香翰林府易主变药铺
  
  在璧山,王倬虽然能将自己所学的儒学思想授予他人,但作为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人,王倬并不甘心就这么一直在书院待下去。于是,王倬改名朝旃,再度赴试,又点翰林。虽然,他两度登科,“双翰林”的事迹被传为佳话。但是,也许是因为生不逢时,也许是因为自己过于清高耿介,他最终难以混迹于官场。
  王倬虽有个曾当过广西思恩知县的儿子,但不幸早逝。1869年王倬离世后,翰林院产权遂由侄辈享有。随后家道中落,约1937年前后,翰林府被卖给当地的一个生意人黄济生。
  黄济生幼时家境贫困,以卖针头麻线为生,靠生意积蓄购买了这座庭院。一个偶然的机会,黄济生在这里做起了专治小儿肠胃病的药丸生意,遂将药铺取名为“济生堂”,称此院为“怡轩”,凿于现存翰林山庄偏院门额上。因“济生堂”生意越做越好,后又改为“天生园”,并将总行设在渝中区解放碑附近。
  新主人为了见证自己开创的基业,也在偏院的门柱上凿了一副对联:
  斯地溯太原,金马玉堂,昔日曾为翰林府;
  此业归江夏,迁基换址,今朝改作处士家。
  上联写着王氏祖先发祥于山西太原官宦显贵之家,此院本是书香翰林府第,下联写黄氏祖先发祥于湖北江夏,昔日“金马玉堂”的翰林府已易主归于黄氏处士。昔日佃户今朝主人,虽无翰林之名,倒是有处士之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古翰林府的新容颜
  
  时光流逝,沧海桑田。解放后,“天生园”收归国有,曾作为小学、粮库,1961年改作来凤敬老院。昔日的翰林府经文革浩劫之后已经是断壁残垣,破损不堪。资金困难,难以维修。2002年,来凤镇政府为民办实事,敬老院乔迁新址,把翰林府作为旅游度假地项目对外招商。来凤的陈在富先生,素慕王翰林的品德文章和黄济生的经营之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联合亲友,倾囊投资,造福乡梓。在青杠和来凤党政的支持下,利用璧山县发展农家乐的优惠政策,投资兴办农家乐,历时一年,投资两百多万元,将原建筑群彻底翻新,修旧如旧,形成了集吃、住、娱、游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地。为了怀念清廉刚直的王翰林,激励后人发奋进取,将农家乐取名为“翰林山庄”。
  如今的翰林山庄,树林葱翠、山环水抱、水秀山明、青瓦白墙,自然生态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和谐清丽的田园山村画卷。到后山的竹林、松林、香樟林呼吸清新的空气,饮着虎头岩清澈甘甜的清泉,又或者登临天灯山极目远眺,都会带给人无限的放松,令人心旷神怡,偶尔还能听到周边果林里各种鸟儿婉转的鸣唱,如天籁交响曲般美妙动听。

推荐访问:翰林 百变 山庄 人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