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1日 12:57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流动性偏好理论_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流动性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2019-04-13 06:43:31 浏览数:

  摘 要:我国竞技体育优秀人才资源是稀缺的,但在实践中却得不到充分利用与合理配置,积压、浪费、使用效率不高的现象经常可见。文章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对我国不同时期游泳项目优秀运动员资源的分布和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我国游泳项目优秀运动员在不同时期受不同因素制约,所形成的流动形式和地域分布有明显差别。提出了游泳项目优秀运动员应合理流动、重新配置、实现优化组合、扩大人才流动等发展建议。
  关键词:游泳运动; 优秀人才; 流动性
  中图分类号:G8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140-05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Mobility of China's Elite Swimmers
  KANG Peng-yang1,KANG Dong2, YANG Xiao-fan1
  (1. P.E. Inst.,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Shaanxi China; 2. P. E. Dept.,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Shaanxi China)
  Abstract:Although China's excellent sports talent resources are scarce, they are not properly utilized and allocated. Overstock, waste and inefficiency are common phenomena.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and mobility status of excellent swimmers during China's planned economy period and market economy period.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mobility status and distribution are distinguish obviously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proposes to encourage reasonable mobility of elite swimmer, reallocate resources, achieve optimized group and enlarge mobility scale.
  Key words: swimming; talents; mobility
  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某一种社会地位转移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现象,可以说,社会流动是社会所固有的属性。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游泳运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成了攀登亚洲游泳高峰的长征,实现了“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真正成为了世界泳坛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完成了一次运动项目团队的整体上升流动。作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因素,竞技体育的人力资源分布于各个社会分层之中,不同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同样会激发其改变、提高自身地位的奋斗精神,从而产生流动的可能性。从计划经济以来,不同时期的优秀游泳运动员和各省整体竞技游泳运动水平发展参差不齐,优秀游泳运动员主要集中地呈区域性分布。在市场经济新秩序的大背景下,游泳运动商业化、游泳人才流动化已是我国游泳项目发展的必然趋势,游泳人才的流动有利于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优秀游泳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将成为提高游泳运动竞技水平的一个强有力的保障。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优秀运动员人才的流动程度化对中国体育市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优秀游泳运动员在各省间的流动不但提高了全国游泳项目的整体竞技水平,同时也对各省的社会影响力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提升,进而刺激了各省在游泳项目上的消费,拉动其部分内需。要实现竞技体育强势永驻,必须使体育人才资源合理流动并充分开发与利用,大力借鉴科学的人才配置方式,科学引导,合理配置,使其优秀运动员资源利用率最大化,从而促进中国游泳运动的科学健康发展。基于此,以资源稀缺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为出发点,将我国历届亚运会、全运会游泳项目前三名获得者和参加亚洲游泳锦标赛及世界游泳锦标赛的中国游泳优秀人才作为研究对象,从供给与需求角度对该类群体的流动性进行理论分析是必要的、可行的。
  1 优秀人才流动的萌芽与储备期(1952-1979年)
  建国初期,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吴传玉在1953年布加勒斯特第一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就取得过100 m仰泳的冠军。1959年9月13日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全运会,29个省、市及解放军代表团参加了此次运动会的游泳比赛,其中穆祥雄以1 min11 s1的成绩打破男子100 m蛙泳世界纪录,中国游泳从此翻开新篇章,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最终实现了“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跨越。
  1.1 优秀游泳人才资源的分布状况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高度集中控制,从而竞技人力资源的流动处在了一个萌芽与储备期。这一时期,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数量不足,与世界各体育强国相比,差距很大。优秀游泳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上海、北京等少数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和一些解放军代表队,而经济比较落后的内陆地区游泳运动水平则较落后。
  1.2 优秀游泳人才资源流动性分析
  1.2.1 水平流动 “水平流动”是指人力资源在同一水平线上流动,如俱乐部间流动、地区间流动、专业队间流动,其声望、社会地位基本相同,称之为水平流动[1]。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游泳项目人才流动与配置几乎是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进行的,而造成该流动模式几乎得不到运行的原因是我国当时正处于优秀体育人才统分、统配的体制规范下,再加之我国户口制度的局限性特征,造成了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流动只能是在本地区内垂直流动,而无法形成跨地域的水平流动。这一时期,不仅合理的运动人才流动市场发育缓慢,且人才流动具有局限性和无序性。表现为以人才的囤积来对付人才的短缺;以限制流动来保护弱小者;以计划方式管理人才交流市场。   1.2.2 垂直流动 “垂直流动”指在一个既定的社会阶层结构里,转移流动的方向是由较低社会地位流动到较高社会地位,其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上升流动,即由地方队流向国家队,主要是表现出色或者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从地方队上升到国家队;另一种是下降流动,国家队的运动员在冬运会、全运会上回到地方队,代表地方队参赛或者自上而下的淘汰,这两种流动形式统称为垂直流动[2]。如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罗兆应,出生于广东佛山并效力于广州游泳队,因其运动成绩突出,进而被选入国家队,并于1974年9月代表中国参加第七届亚运会,最终获得了男子100 m、200 m蛙泳、100 m蝶泳第二名,还获两项第三名。该届亚运会也是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团参加。这种流动模式是我国游泳项目优秀人才在计划经济时期社会条件下的主要流动模式,该模式的顺利运行是保证我国游泳运动金牌战略和实现举国体制既定方针的主要表现。
  1.2.3 国际流动 “国际流动”指的是竞技体育人力资源打破国籍限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训练、比赛的现象。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游泳运动的国际交流主要是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训练理论与方法,聘请了前苏联、匈牙利游泳专家执教,并积极参与国际比赛,从而实现国际游泳优秀人才的国际流动。这一正确的决策使我国游泳运动的竞技水平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提高。但后因“文革”的影响,使我国游泳运动水平跌入了低谷,国际间的比赛与交流近乎停止,从而拉大了与西方国家间的差距。
  1.2.4 职业变动 “职业变动”指有些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职业发生了变动。在国家高度调控经济的计划经济时期,退役运动员的职业变动是不必担忧的。退役后的优秀游泳运动员的工作都是由政府统一组织解决的,有的是在各省市继续从事游泳教练员以及游泳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的是服从组织上的分配,从事了其他工作。因此,该时期优秀游泳运动员的职业变动形式较为单一。
  1.2.5 理论分析 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但是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竞技体育的优秀人才资源培养周期性很长,是百年树人的结果,而且人才培养呈现金字塔状,越上层的人才越稀少。不仅如此,游泳运动项目开展的地域色彩较浓厚,氛围、基础很好的地方,优秀人才培养具有数量优势,人才分布就呈现出不均衡性,更需要有序合理的流动来实现优秀人才利用的均衡性和最大化。
  由于受地方保护和社会的政治、体制、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计划经济时期的流动过程是相对静止的,计划安排下的人才资源分配与市场脱节,难以实现人才的均衡分布。再加上严格的人口户籍制度的管理,也限制了人才资源的流动。因而,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游泳项目的运动水平发展缓慢。从优秀游泳运动人才的流动形式看来,优秀人才资源流动主要以“垂直流动”为主,“水平流动”基本静止,“国际流动”不稳定,主要表现为请进来,基本没有走出去,同时优秀游泳运动人才的“职业变动”形式单一。
  2 优秀人才流动的发展与繁荣期(1980年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追求和需要大大提高,特别是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日益剧增。竞技体育在全球化的趋势中,逐步转向商业化、职业化、社会化,游泳运动的相关培训组织(如:俱乐部、业余体校等)同时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完善。此类形式的出现,使游泳运动在不断壮大中得到发展。1982年在印度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叶润成在游泳比赛获得男子100 m蛙泳冠军。是他使我国实现亚运游泳金牌“零”的突破,也开创了中国游泳的新局面。1986年第十届汉城亚运会,我国游泳队夺得10枚金牌,实现了我国游泳的大跃进。1988年第三届亚洲游泳锦标赛,首次以24枚金牌超过了亚洲泳坛强国日本。在本届比赛中我国年轻女选手杨文意在50 m自由泳比赛中,以24 s98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3]。2001年在日本福冈,中国游泳新一代领军人物浮出水面,年仅17岁的罗雪娟,获得了世锦赛女子蛙泳50 m和100 m双冠王,终结了中国游泳长达五年的世界大赛无金史,随后她又在第二年的第14届亚运会中获得女子100 m蛙泳冠军。
  2.1 优秀游泳人才资源的分布状况 从第10、11届全运会的游泳优秀人才分布情况可以看出(表1、表2):游泳项目的优秀人才主要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尤其在浙江、上海、北京、福建、山东、以及部队单位。由此可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人才的流动主要依靠市场经济杠杆等手段来实现,我国游泳优秀人才资源的流动呈现出范围不断扩大、区域配置和市场配置结合的运行特征,从而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2 优秀游泳人才资源流动性分析
  2.2.1 水平流动 改革开放以后,在各个省份具有不同优势项目的情况下,加强了区域间的优秀运动员合作及交流。就游泳运动而言,不同合作范围和形式的发展,促进了各级运动队优秀游泳运动人才之间的交流,加快了游泳运动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优秀运动员也有了很大的自主性,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水平流动”让得不到垂直发展的优秀游泳运动员也有了平行发展的机会,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优化优秀游泳运动员资源的合理配置。
  2.2.2 垂直流动 “垂直流动”是促使我国竞技体育快速崛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与计划经济时期相同,垂直流动仍然有上升流动与下降流动两种主要形式。进入21世纪,在竞技体育市场化和商业化的驱使下,全国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以盈利为目的的游泳俱乐部,从而出现了以俱乐部为单位直接参赛的现象。不再仅仅是由“业余体校—省队—国家队”的顺序进行按部就班的垂直流动,而是出现了由俱乐部直接到省队或者直接到国家队的跳跃式垂直流动的新形式。如辽宁籍游泳运动员石峰,1999年5月在辽宁海舰游泳俱乐部训练,2004年7月进入上海游泳队,因其表现良好,2005年1月入选国家集训队。   2.2.3 国际流动 “国际流动”是全球体育发展一体化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优秀体育人才的“国际流动”十分重视,该流动模式在游泳运动项目上的表现尤其突出。如从2008年开始,张琳、刘子歌等中国游泳队中的优秀队员及他们的教练员先后到澳大利亚集训,世锦赛铜牌获得者孙杨、全运会女子800 m自由泳等三金得主陈倩和教练员从师名帅丹尼斯;女子蛙泳未来之星王然迪、王群等及其教练员师从79岁的澳大利亚传奇教练员肯伍德;国家游泳队、游泳中心在“走出去”的训练方针中尝到了甜头,不但在技术上有所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果,更感受到了先进的训练手段和游泳理念带来的巨大变化。由此看来,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通过“国际流动”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既实现了技术交流,又推动了文化发展。同时,我国的一些落后运动项目也通过“国际流动”选派优秀人才出国学习和训练,并引进国际优秀教练员来华指导,使得一些项目迅速崛起,进而通过“国际流动”推动我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也很好的验证了体育无国界这一真理。
  2.2.4 职业变动 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职业变动是人才资源流动的又一重要形式。首先是体育事业内部变动。有些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直接当教练员,也有些退役后进入高等学府进修后当教练员,再或是进入运动队的管理工作,进而使我国游泳运动的水平得以保持。如世界冠军林莉,1997年底退役后在香港游泳队、江苏省游泳队担任教练;又如在1993年参加完七运会后退役的沈坚强,赴日本筑波大学攻读体育系研究生,取得了硕士学位后回国,现在上海拥有4家游泳俱乐部,他的“沈坚强游泳学校”成了上海游泳的二线队伍。其次有跨行业的职业变动。目前主要是以商业运营为主。如中国游泳队“五朵金花”之一的庄泳,退役后在上海开办了郁金香广告公司(郁金香传媒首席运营官)。庄泳跟她的团队,通过这几年扎扎实实的运作,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LED(全彩电子显示屏)运营商。 2008年,庄泳的公司和北广传媒签下了一份价值高达几个亿的合同,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LED运营权的公司。除此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优秀运动员选择了进入高校任教。当然,也有些少数优秀人才退役后即失业的状况。而同是优秀的运动员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职业变动情况,主要原因就是游泳运动的技术局限性以及在专业训练的同时缺少文化知识的教育,这一现象应该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2.2.5 理论分析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为稀缺人才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市场环境和流动条件。在供求关系影响下的优秀游泳运动员资源配置得以顺畅进行,优秀游泳运动员人才就可以相对均衡的分布于全国各地,这样的流动不仅有利于开拓游泳运动员自身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使游泳运动项目比赛的区域竞争性得到较大提升。同时,根据资源配置理论,在市场机制充分起作用的条件下,在非限制性市场环境中,依靠市场供求关系,运用资源价格的升降,可以把资源分配到适当的位置。人才资源通常都是向着最有利益的部门和地区流动,这种流动过程一般是自发产生的,但这种方式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缺陷。第一,市场机制下的资源流动可能会在部门和地区之间出现或产生结构性的浪费,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第二,依靠市场配置资源,要想达到合理配置则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和浪费。
  在人才资源流动和配置过程中,对于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分配,任何一种单方面的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片面的和难以实现的[4]。针对我国目前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流动现状,可以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采用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调整和优化优秀游泳人才资源的结构,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些稀缺资源的作用,实现我国游泳优秀人才的合理分布和科学、有效的流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随着国民经济飞速发展,我国游泳运动优秀人才资源的流动性特性,正在由过去的“垂直流动”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以“垂直流动”为主,“水平流动”、“国际流动”和“职业变化”并存的多种形式;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新的游泳运动优秀人才资源流动模式。我国目前具备较高技术技能、专业素养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数量相对较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具备的供给量较少,市场供给能力较低。相反,社会各方面对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需求很大,如:观众出于体育欣赏高水平的竞技体育比赛的需求;各类广告公司、影视传媒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各俱乐部、运动队出于对运动成绩的追求;各级政府出于对地区内体育运动蓬勃开展的要求等等。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对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需求量比较大,市场开出的价格(报酬)就会较高,当价格(报酬)比较理想的时候,人力资源就会出现向高报酬的地区流动的现象,随之人力资源的供给就会增多。随着竞技体育人力资源的增多,区域内市场的需求会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动机会及频率也会随之降低。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就是在这样的动态环境中不断地与市场寻找均衡点,在流动中达到动态的平衡。
  3.2 建议
  3.2.1 巩固“垂直流动”,加速“国际流动” 进入21世纪,我国游泳运动项目正不断缩小与世界游泳水平的距离,这是我国加强国际交流,优化竞技游泳运动人才配置后的成果。今后还可继续向国外著名体育院校或俱乐部输出人才,以利于掌握当前最新游泳动态;有计划向国外输出本国高水平运动员和教练员,同时有目的从国外引入国内急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以利于取长补短、人才资源互换;多开展经验交流,有计划地在省际间、地区间、国际间举办游泳人才交流管理的学术研讨会等等。在对优秀游泳人才重点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年轻队伍的发展,继而使年轻人得到有针对性的训练,最终达到提高整体竞技游泳运动水平,加速与国际尖端水平靠拢。
  3.2.2 依靠市场配置机制,促进游泳运动发展 竞技体育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重新配置,实现优化组合,是我国游泳项目建设和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内容。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可促进游泳项目竞技水平的迅速提高,有利于开发、培养、使用人才,改善运动队伍人才结构,避免人才浪费。目前,我国游泳运动的优秀人才主要局限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地域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制约了我国游泳运动项目的平衡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依靠市场机制,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优化配置,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多赢。   3.2.3 重点培养现役人才,妥善安置退役人才 在游泳运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同一大项不同小项、或不同地域的相关部门对现役人才的报酬、待遇等条件的不同,促进了优秀人力资源向高待遇项目(部门)的流动。虽然提高了当地的竞技水平、繁荣了体育市场,但对于运动员个体来说,还需通过不断地社会流动,进入新的社会层次或找到更为合适的社会位置。因为不同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同样会激发其改变、提高自身地位的奋斗精神。
  同时,做好游泳运动的文化普及工作,使更多广大人民群众能体会到游泳运动所带来的健身、娱乐作用。如举行各种技术表演、救生示范、趣味水上游戏,提供与游泳配套的各种健身、娱乐、餐饮服务等措施,扩大社会影响,进而建立游泳运动在人民群众中的扎实根基,促进游泳运动的职业化发展和竞技水平的提高。
  3.2.4 体现人才商品属性,建立健全体育人才市场 体育人才流动有利于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体育人才流动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但体育运动人才的引进、挖掘、流失之间题不是某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的政策措施所能调控的。国家层面的体育人才市场是促进优秀体育人才有计划流动的有益补充。各级各类体育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储存、中转、开发和服务功能,从而有效避免供需双方盲目流动和盲目引进,减少资源浪费,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5]。
  参考文献:
  [1] 杨小帆,张鲲,张春莉.我国“命中类无设防型”项群优秀人才流动性分析[J] .福建体育科技,2010,29(3):1-7.
  [2] 雷敏,艾龙,张鲲.我国冰雪项目优秀人力资源流动分析[J] .辽宁体育科技,2009,31(5):7-9.
  [3] 于仙贵,穆祥豪,梅雪雄.中国竞技游泳发展特征及其制胜规律[J] .中国体育科技, 1993 (6, 7): 1-3.
  [4] 向东. 资源配置与频道资源的利用[J] . 南亚研究季刊,2001,(1):69-72.
  [5] 罗普磷.关于建立我国体育人才市场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5,12(2):20-23.
  [6] 俞继英,宋全征,杨再淮,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J] .体育科学,2004,24(1):1-5.
  [7] 刘幼琼.中国游泳运动现状分析与对策探讨[J] .中国体育科技,2001,37(10):16-18.
  [8] 田雨普,程云峰,董伟程,等. 2000年竞技体育人才资源的开发[J] . 体育科学,1988,(3):3-7,95.
  [9] 凌平; 三直; 体育运动人才流动的困惑与选择[J] .体育与科学, 1988,(5):14-16.
  [10] 张鲲,蔡恩伦,姚婧,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流动的特征及趋势[J] .体育学刊,2008,(2):37-40.
  [11] 黄远翔,周鹏飞.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交流的现状及对策[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1):64-67.
  [12] 黄平波,王郓.构建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合理流动策略的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6):114-125.
  [13] 张培峰, 王兴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人才流动问题的探讨[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5):25-27.
  [14] 霍照,阎玉林.市场经济下的体育人才流动[J] .生产力研究,1998(2):24-26.
  [15] 郑晔.体育人才市场的构建及运行机制探析[J] .体育科学研究,2000(4):16-19.

推荐访问:流动性 运动员 游泳 理论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