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10:58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沈佳宜为什么嫁给别人 那些年,我们一起路过的“学霸”

发布时间:2019-04-16 06:51:38 浏览数:

  一段早前的视频,不知怎地再次流传了起来,抑扬顿挫的演讲“威震”互联网,一对就读于清华的双胞胎姐妹成了网络红人,被广泛议论着。  姐姐叫马冬晗,清华大学精仪系在读博士生。广为流传的视频中,一张“最牛学习计划表”被网络定格,成为“学霸”称号的佐证。在这张马冬哈自制的周计划表上,日程安排精确到了每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排满了学习任务。而视频中的演讲,姐妹俩“又红又专”的语言风格招致不少非议,一些网络意见领袖抨击她们是“学习机器”,年轻网友则嘲讽加羡慕嫉妒恨,有人自叹不如,有人讥笑她们生活得太乏味。
  其实,我们对这种风格的“同学”并不陌生,谁身边没出过几个刻苦勤奋的榜样呢7只不过“清华”、“姐妹花”、“女博士”这些要素在传播中起到了强化作用,舆论更热衷于关注这些亮闪闪的符号光环。再者则是校园里司空见惯的朗诵体演讲,放到了网络的语境当中显得格格不入,姐妹俩的话语风格仿佛停留在上1980年代,它足以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洗脑教育的产物,应试教育的学习机器……
  为了批判应试教育,人们很容易掉进另外一种陷阱。以前民间多种力量掺和起来热捧不读书的韩寒,塑造一个偶像来为抨击应试教育提供弹药:你看,不读书的就没被洗脑,多么特立独行?现在,人们又讥讽一对刻苦的姐妹,你看,应试教育多么残忍,把人活生生逼成了“学习机器”。
  如今,韩寒的神话已经破灭,把爱学习的清华学生当成抨击的利箭就能击中应试教育的靶心吗?恐怕同样是无的放矢。
  马氏姐妹在演讲中的话语过于格式化,带着政治思想教育课好学生的印记,缺乏个性化展示是实情,但舆论的焦点却集中在那张时间计划表上,则未必有理了。
  中国式应试教育最典型的特征是一切以高考为指挥棒,学校和家长围绕这个目标制订教育子女的中长期战略规划。相对于课本,正常孩子更喜欢玩具,于是家长们总喜欢跟孩子畅谈远景:“现在辛苦点,考上大学就好了”。考上大学后,大学生们果真开始过上了幸福生活:打游戏、打游戏、打游戏……
  被讥讽为“学霸”的马氏姐妹却继续挑战自己,对学习充满热忱。尽管这种对好成绩的苛求近乎“强迫症”,但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能够保持到博士阶段,她们可能真的热爱钻研,适合搞科研工作。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成绩好与科研能力是有内在联系的,已经不同于专门针对高考的题海战术。
  反对应试教育,为什么变成了反对勤奋?
  企业家王石前往哈佛求学,自曝每日凌晨四点半即起床读书,每天只能睡五个小时,连三餐也经常以水果面包对付。其实,在很多名牌大学,疯狂的学习劲头并不罕见,不唯独王石这位大龄学生,就是美国的普通大学生,大学里的学习压力都不轻,在宽进严出的大学教育体系里,进入大学,不意味着高枕无忧,恰恰是积累未来进入社会核心竞争力的开始。总体上,中国大学比奉行宽进严出制度的英美国家的大学好混多了,顺利毕业的比例也远高于这些国家。然而,世界经济论坛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美国81%的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以立刻胜任工作,中国的这个比例是10%。这当然不全是教育的责任,但关系甚大。
  如果你是一个大学时代浑浑噩噩混到了一张文凭的人,在马氏姐妹面前实在没有什么优越感可言。勤奋刻苦无罪,是否被“洗脑”与热爱学习、追求高分也没有必然联系,当我们把不同的议题宣泄到特定对象身上时,往往遮蔽了问题的多维多面,这其实也是一种不自觉的“洗脑”。所以,如果你不是“学霸”或压根没打算做“学霸”,那么,至少在路过“学霸”们的书桌前时,保持一份敬畏。这并不妨碍你走出独立的人生,甚至当你丧失斗志时,“学霸”们埋头苦干的身影不失为励志的青春记忆。

推荐访问:我们一起 路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