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6:02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创业家韩寒:我还没有亏过 大创业家

发布时间:2019-04-18 06:39:22 浏览数:

  韩寒在上海买的第一套房子,现在成了他和团队成员(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之为“韩之队”吧)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位于松江,是一套三室两厅的民房,地下室里堆放着韩之队为出版杂志《独唱团》而购买的书籍;客厅墙壁上,留着韩寒的涂鸦:“任何年份,5月1日之前不准关地暖,备十套睡衣!放在每一个能看见的地方!”据说这是因为韩寒在这里喜欢赤脚;阳台外是一小片花园,由于疏于修剪,草长得几乎有半人高了,草丛里卧着几只晒太阳的野猫。韩寒像一只飞鸟般落进阳台,和记者寒暄后,他环视了一圈周围,略有些自嘲意味地说:“你们大概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办公室吧?”
  “个人化”的《ONE·一个》
  呃,说老实话,这间办公室真的不是特别多见,不是因为乱和陋,而是因为它弥散着一种独特气质:几个韩之队成员穿着拖鞋走来走去,所有人都神情轻松到慵懒,年轻女孩在逗弄草丛中的猫,一间摆着几台电脑的房间被韩之队成员小饭称之为网吧——他们在这里打游戏的时间一度超过了工作。也许文艺青年和IT青年真有某种相通之处,这种名叫“个人化”、“人性化”,或者干脆就叫“自由”的气质,在微软、谷歌、Facebook的办公室里也嗅得到。
  这间办公室确实正在与互联网发生关联。一款App产品已经在这里诞生了—《ONE·一个》,由韩寒主编,韩之队制作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阅读应用,于2012年10月8日在苹果AppStore上线。这款App其实是一个每日更新的文艺作品平台,内容和设计都相当精简,第一期《ONE·一个》刊载的作品是韩寒的一篇文章,名为《碎片》,类似于卷首语,里面解释了《ONE·一个》何以做得这么简单:“什么都太繁多了,什么都太短暂了。我们做简单点吧。于是就有了你所看见的《一个》。每天都只有一张照片,一篇文字,一个问题和他的答案。但也只是一枚碎片。”
  显然,韩寒希望能够借助腾讯平台,做一个文艺产品。上线不到24小时,《ONE·一个》就超过N多热门游戏与应用,冲到了AppStore中国区免费总榜第一名。而且,作为一个文艺阅读App,《ONE·一个》还拉到了NIKE的广告。据韩寒透露,NIKE并不是唯一想在《ONE·一个》上做广告的客户。
  如此亮眼的成绩,显然不是因为《碎片》的价值,而应当归功于韩寒的个人影响力。对于韩寒而言,获得这样的成绩并不难,2010年初他首度实名亮相新浪微博时,仅凭一句没有任何内容的“嗨”,就引起网友的疯狂评论与转发,马上有70多万人关注他。韩之队并不讳言,当前传播这款产品最有力的武器就是韩寒的个人品牌。
  《独唱团》显露商业才华
  不过,对于韩寒来说,《ONE·一个》的面世其实是出于无奈。原本他只是想要做传统的纸质文艺刊物,要不是《独唱团》最终夭折,他可能不会走这一步,“很多事情看起来好像你很英明,但事前其实是没有办法的”。
  创办《独唱团》不是韩寒的主意,而是出自聚星天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星天华”)老板刘伟。4年前,刘伟希望与韩寒合办一本文艺类杂志,他提供了500万启动资金,希望韩寒操盘。
  韩寒起初兴趣不大,但经不起刘伟一再撺掇,当后者送出“你看写字的人混得多辛苦,他们稿费很低,市面上文艺杂志越来越式微了。你要再不出来做点事情还像话吗?”这样的高帽后,韩寒被“击中”了。
  几次推迟后,直到2010年7月6日,《独唱团》才正式上市。然而这就是《独唱团》的绝唱。2010年圣诞节后,在上海延安高架下的一家火锅店,韩寒向团队成员宣布《独唱团》停刊。包间迅速被一股忧伤凝滞的气氛包围,韩寒在包间里走来走去,小饭带头唱起了“长亭外,古道边”,大家齐声相和。
  虽然最终夭折,但《独唱团》除了让韩寒过了把主编瘾之外,也让他的商业才华锋芒初现。《独唱团》第一期卖得很不错,当时一本杂志定价16块钱,每本可以赚到3块钱左右,发行了将近200万册,500万的启动资金只用了几十万,而且很快就盈利收回了成本。
  不想加企业家的头衔
  虽然《独唱团》停刊,不过马一木和小饭们也没有收到遣散通知。团队成员大部分都留了下来,没有散伙,“虽然杂志不能做了,但总觉得事情没有做完。”韩之队成员蔡蕾说。韩寒和他们一起在现在那间办公室里度过了那年冬天。他们常常窝在办公室里玩一款叫做《使命召唤》的游戏。网吧之名,就是在那时候得来的。
  马一木把自己和韩之队成员形容为韩寒的“门客”。马一木说,吸引他留在韩寒身边的,是韩寒“身上总有一种新生力量,这个力量挺强大的,肯定会打破某种规则”。马一木觉察,韩寒“既能把握大众需要,看待世界的方法又跟大家都不一样”,他相信,和韩寒一起,必定会做成一些事情。
  作为“主公”,韩寒觉得,自己对韩之队成员有种责任感。韩寒说,当初注册公司就是为了给团队成员发工资办保险。虽然暂时发不了奔驰,但门客的标准至少得食有鱼出有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韩之队成员在推动着韩寒往前走。
  至少在马一木看来,《ONE·一个》已经成为韩之队撬起地球的支点。就在韩寒到来之前,在正午阳光下和衰草边,马一木和几个同事跟朋友正在讨论老板的新头衔。
  不过,韩寒自己却要冷静谨慎得多。他既不想当CEO,也不想当董事长。在商业上,韩寒总是会选择最稳妥、最有把握的方式,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就是“最笨的方法”。韩寒非常爱惜羽毛,他知道自己名字的价值,不会轻易去做任何有损这块金字招牌的事情。
  他尽量避免给公众留下利用名气敛钱的印象,虽然办杂志、做App,但韩寒拒绝在自己“作家、赛车手”的头衔后再加上“企业家”这三个字。他自称不是一个合格意义上的商人,也完全没想过做个企业家,“风险太大了”。他对自己的商业行为设定了严格的边界,只做自己认为有把握的项目,其实也就是两个:一个是文艺,一个是汽车。
  韩寒说,如果他有钱,他也会投资自己。目前为止,韩寒说,他还没亏过。
  (选摘自《中国企业家》,原题为“投资韩寒”,有删节)

推荐访问:我还 韩寒 创业家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