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23:43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论唐人崇尚的女性美德】离骚中写自己虽崇尚美德约束自己

发布时间:2019-04-20 06:37:40 浏览数:

  摘要: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伦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朝廷、官府树立、表彰道德楷模对女性进行道德教化,女性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种种美德,这种情况在西安碑林新藏唐代墓志中多有反映。透过墓志所描述的典型女性形象,从女性婚前个人修养、婚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影响诸方面可以管窥唐人崇尚的女性美德,体味唐代女性的风采。
  关键词:唐代墓志;唐代风尚;女性美德
  中图分类号:K242;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5-0096-05
  《新唐书·列女传》开篇云:“女子之行,于亲也孝,妇也节,母也义而慈,止矣。”寥寥数语概括出时人对唐代女性美德的认识,指出为人女的美德是孝顺,为人妻的美德是对丈夫的忠诚,为人母的美德是慈善仁义。但有学者认为唐代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妇女贞节观念淡薄,其离婚、再嫁等现象屡见不鲜,因而对《新唐书·列女传》的观点提出质疑。那么,唐人所崇尚的女性美德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饶有趣味,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最近,我在翻阅《西安碑林博物馆新藏墓志汇编》时,发现其中有不少关于唐代女性品德的记载。该书所收录的346方唐代墓志铭中,有178方墓志铭涉及女性“美德”。志文反映出对女性行为赞美的同时,且常常树立古代女性中的典范性人物予以烘托和宣扬。尽管这批墓志铭所涉及的女性和整个唐代社会的女性人数相比,实属凤毛麟角,志文亦是为纪念亡者而作,不可避免会有抑恶扬善之嫌。尽管如此,似可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反映唐代社会对女性言行准则的一种规范和倡导。近年来以女性为研究话题的论文有逐年增加之趋势,以利用文献史料为多,亦有涉及墓志铭者。本文拟利用这批新藏墓志铭,在梳理新见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就女性婚前个人修养、婚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影响等方面窥视唐人崇尚的女性美德。
  一、言行规范,修养有素
  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父权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统治者为了维护父权与夫权,往往从伦理的角度对女性提出种种要求。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伦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女则》《女孝经》《女论语》等著作。唐代妇女所受的教育主要以立身、学礼、事父母、事舅姑、事夫、训男女、营家、待客、和柔、守节等为基本范畴。遵法守礼、恭顺贞静成为妇女恪守的箴规。一般士庶人家教育女儿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其知晓“为妇之道”,以便日后能侍奉好丈夫、舅姑。故有学者将这种教育称为“媳妇教育”,即为夫家培养一个好媳妇。从碑林新藏墓志来看,唐人欣赏言行规范、修养较高的女性。
  “三从、四德、六行”是墓志铭中常常出现的字眼。“三从四德”是儒家礼教为巩固封建统治,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以“内外有别”、“男尊女卑”为原则,对妇女道德、言行等方面的规范要求。“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即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子和母亲的妇女对男性应该绝对服从。“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篇。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四德。女性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第二是言语,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第三是容貌,出入要稳重端庄持礼;第四是妇功,指妇女所从事的家政。郑玄解释为:“妇德谓贞顺,妇言谓辞令,妇容谓婉娩,妇功谓丝橐。”四德本来是宫廷妇女的教育科目,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女性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六行,西周大司徒教民的六项行为标准,即:孝、友、睦、姻、任、恤。均为封建礼教所树立的道德行为准则,此类范例俯拾即是。如唐贞观四年的伯仁夫人宋氏“四德夙备,六行允修”,唐贞观二十年《吕道仁妻王凝华墓志》“四德优柔”,唐显庆三年辛谦夫人元氏“四德兼备,六行允修”,唐显庆五年《王祎墓志》“四德备闲,三从无爽”,唐乾封二年李高夫人孙氏“含四德以流芳,贞顺外融,俯三从而缉训,唐仪凤二年《赵文雅妻边氏墓志》“六行是修,四德斯举”,唐开元二十九年《李君妻段慈顺墓志》“四德弼容”,唐元和三年《郑朝尚及妻栗氏墓志》“四德昭著,六行无亏”,等等,多有言及。在多方墓志中还有更具体直观的描述,《牛艺墓志》载:“懿望良家,贞专淑慎”。《刘贵墓志》“幼明诫则,长洞箴仪,教德教容”。《□绪墓志》载:“早闻诗礼,进退柔婉,礼度无违”。申屠材夫人李氏“幼闲妇道,夙备母仪”。《丘协墓志》“义节贞亮,辞色早温”。牛感夫人韩氏“幼彰妇德,六行无亏”。《秦彦墓志》载:“容功早著,言德宿彰”等等。女性从幼小时就需要接受礼教教化,以便塑造完美理想的女性形象。
  总之,男尊女卑自先秦两汉以来便逐渐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文化意识,唐代当然也不例外,女性要严格按照社会所框定的行为规范要求自己。此外,朝廷、官府还时常以树立、表彰道德楷模对妇女进行塑型教育。妇女道德观仍以传统纲常礼教为基本准则,尤以贞、孝为妻。班昭(曹大家)、梁高行(从一而终)等典范人物在默化感染着女性们乃至整个社会。
  二、勤勉严谨,持家有方
  在唐代,女性虽然是从属地位,但侍奉舅姑、训育子女、掌管日常家政等烦劳而重要的工作都由她们来承担。因日常生活所需,妇女还要掌握“执麻,治丝蚕,织组,学女事,以供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等基本生活技能。从碑林新藏墓志来看,唐人重视女性在家庭中所起的作用,崇赏持家有方的贤内助。具体情况如下:
  1 夫唱妇随,相敬如宾
  在唐人看来,夫妻是一个小家庭的基本初始成员,夫妻之间的和谐相处,对大家族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平和具有重要意义。墓志中常用“黔娄逸妻”和“举案齐眉”的典故赞许认可夫妻之间的情爱。
  《宋相墓志》云夫人郭氏“黔娄逸妻,对哀筵而敛迹;梁鸿节妇,偶馈机以辞容”。《马考颜墓志》云:“夫人齐眉之德昭彰,孟母之称可睹。克谐幽闺之范,夙著宜家之风。”《皇甫瑷墓志》云夫人张氏“聿修举案之仪,式展如宾之敬”。《万鉴墓志》云夫人韩氏“举案持巾,敬承先馈”。《安士和墓志》云嫡室任氏“贞姿婉娩,淑性怡和,结绶当年,齐眉白首”。《青陟霞及妻万氏墓志》云:“进食齐眉,委之中馈”。《李荣益及妻史氏墓志》:“敬夫窃齐眉之义”。《王幼虞墓志》:“修妇行已光于女史,敬夫礼将及于齐眉”。《浩览墓志》载:“举桉承夫”等。强调夫妻恩爱和睦之外,也重视兄弟之间的悌爱关系,正如赵文雅妻边氏“一敦唱和,二时埙篪”。借助埙、篪这二个古代乐器合奏时声音相应和,来寓意兄弟亲密友善。由此可见女性对大家族的团结协力同样承载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 相夫教子
  组成家庭之后,女性最基本的任务就是相夫教子,支持丈夫、训育子女,还要以国家利益为重,有大局意识。冯党夫人王氏“训子忠诚,劝夫义勇。”《郭延寿及妻房氏墓志》载“择邻而居,断织训子。白珪无点,黄金有篇。时蝗为灾,人阻艰弊。井税之外,请纳金三百万,粟十秉,以供军用。”夫人不仅择邻训子,积极缴税,而且国遇灾难,能够纳金供军,身体力行树立贤明,使母亲乃至家族形象更为光明高大。也是“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的一个范例。《吕伏光墓志》:“夫人郭氏,柔顺饰心,贞专翊志。承父慎棘,训子停□。”《李君妻段慈顺墓志》:“韵瑟契从夫之悦,断经流训子之规。”《鲍冲墓志》:“同孟母之训子。”《李山宝墓志》:“训子停机,眠蚕罢织。”范伦之妻赵氏亦是:“以法度闲家,贞廉训子”。《东乡君妻夏氏墓志》:“奉上以敬,应卑以谦,字孤必仁,训子均义。令妇之道,闇然而日章矣。”《郭骞及妻苗氏墓志》:“义方训子”。《王宣墓志》:“事夫尽如宾之敬,训子蹈忠孝之方”。母亲对子女的教育以伦理道德及诗书经籍为主。从唐代墓志铭来看,母亲对女儿的教育和对儿子的教育同等重要,李荣益之妻史氏“教女有规,训子成节”等不胜枚举。更为称颂的是唐故鸿胪寺丞李训妻王氏志文云:“长子诞,从仕西京,徙居东洛……次子侣,仕麟游县尉,小子优,任龙栖别将。虽县府卑职,而禄养及时,文武不坠,是夫人之母师也。”唐代母亲对儿子的教育更强调对其仕途的指点以及学业的辅导,故李训妻王氏有“母师”之喻。也补充了唐代时期子对母的遵从也是社会所认可的现象。
  3 侍奉舅姑
  唐代帝王以孝治天下,故唐人特别重视孝道。女性恭谨事奉公婆是为人之妻的首要,即所谓“男子娶妻首先是为了侍奉父母,夫妻情爱则是次要的;对女子来说,她们首先是公婆的媳妇,其次才是丈夫的妻子”。同时处理好兄弟之间的妯娌关系,也是影响家庭团结的重要因素。王求古之妻郭氏“事舅姑能尽其孝,穆娣姒不忘其和”。李普之妻“孝事舅姑,温恭娣姒”。牛公浦之妻陈氏乃一介将军之长女,亦能做到“鸡鸣而奉舅姑,日旰而不遑宴”。贾君妻李氏夫人更为不易,“侍奉舅姑六十余载,晨昏慕省,不失其则”。《郭骞及妻苗氏墓志》:“动有典常,严恪舅姑。婉娴琴瑟,奉上接下。”一个个勤勉致志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活跃在唐时人们的生活中。可以想见,一个大家庭的融洽团结,女性之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不可小觑。董彻妻张氏“志性温柔,色养之心无失”。“色养”乃和颜悦色奉养、承顺父母。《论语·为政》有云:“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朱熹集注:“色难,谓事亲之际,惟色为难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色养之孝。”“漼色养劬劳,十数年不求仕进”等。可见能达到“色养”之孝顺境界,的确应该歌功颂德、载入史册。此与《孟子》篇曾参以孝事父,不仅养父之口体,且养志所言同理。“万般孝为先”,从中也反映了唐代朝野对于孝道的重视与提倡。值得注意的是,在唐人意识里,女子结婚是“移天”,由以父为天转为以夫为天。婚后应当全心奉献夫家,敬事翁姑,训育儿女。但已婚妇女和本家还是有关联的,妇女一般在生活上以夫家为主,不过出嫁女与本家通常仍保持多种形式的关系。正如牛祥之妻王氏:“葛覃延万,卜偶标梅。”“葛覃”出处《诗经·周南·葛覃》,它寓意一位出嫁女采葛制衣工作完毕,告假归宁省亲,探望父母,以尽为女之孝道。在以孝道为先的社会氛围中,时人所尚妇女道德观对夫家之义之外,也强调对本家父母之孝。这也与学者所论唐代妇女婚后仍与“本家”联系密切是一个资料补充。
  4 守节寡居
  唐代男性可以一妻多妾,甚至妻死续弦,但作为女性则要求“从一而终”,“夫死靡他”。且唐代树立有典范实例,以资表彰和影响寡居者。恭姜乃春秋卫世子恭伯之妻,世子早亡,恭妻誓不再嫁,历史上传为美谈,“恭姜”后成为寡妇誓不再嫁之代称。还有“楚白贞姬”“梁寡高行”,均是社会上流传的从一而终的烈女形象。如李训妻王氏墓志云“守楚白之清规,修梁寡之至行。”恪守贞操墓志记录者比比皆是,李忠义的前夫人屈氏和后夫人南氏“君尽节忠贞,方略梗概”。阎叔汶妻米氏亦为“玉旌令德,竹表贞节。六行克美,四德兰芳”。赵贯之妻卢氏、吴氏“誓守柏舟,孤标贞节”。贾君妻李氏更是“玉质温容,竹表贞节”。廉汶妻孙氏“玉旌温美,竹表贞节”。李荣之妻常氏“玉旌温美,竹表贞姿”。陈公谊之妻陇西李氏“闺仪令德,竹表贞姿”。安士和之嫡室乐安任氏,乃步探散将英秀之令女,亦“贞姿婉娩,淑性怡和”等等。凡此种种更彰显出唐代对女性贞节操守的倍受重视和深度提倡。在儒家“从一而终”的贞操观念对妇女的影响下,女性寡居就成为一个现实问题,虽然朝廷从维护社会安定和发展经济的角度出发曾同意寡妇再婚。孀居者多数在承担繁重家政的同时,会“观心空门,寂默思道”,信奉宗教便成了她们的感情寄托。
  三、聪慧睿智,报效国家
  唐人眼中没有后世“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墓志可反映出整个社会推崇的是女性的贤能明达以及生活能力对社会所产生的良好影响。
  社会崇尚聪慧才辩的女性典范如汉代的蔡文姬、班昭,东晋的谢道温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才女,也同样得到唐人的广泛推崇。墓志再现唐人眼中的才女也是会通过墓志这一媒介大书特书的。正如皇甫瑷夫人南阳张氏和继室宇文氏志文赞语为:“言论符于蔡琰,柔顺迈于昭姬,聿修举案之仪,式展如宾之敬。”《吕君及妻张氏墓志》云:“习班氏之范仪,衣曹家之令则。”《贾君妻李氏墓志》云:“夫人天降坤姿,风摽令淑。女咸女史,如蕙如兰。玉质温容,竹表贞节。谢家素范,班氏清规。”《苗纾妻郑溶墓志》载:“善弹筝鼓琴,凡声成音律,珠贯心手。又善文字,能属诗。或尝游他方,时遇清明节,寄诗二首,见酬四篇。其词美丽,怨而不失其正。”
  墓志亦彰显了女性的模范行为所产生的使人钦服的精神效力,从而诠释了社会对典范人物的崇敬和认可。如刘贵夫人张氏“穆穆乎,闺房之领袖,祎祎乎,里闬之模楷。”周孟瑶墓志云:“夫人彭氏,闺门表德,令誉馨宗。”郭行墓志云:“夫人鲍氏,播四德于帷中,阐九能于閈里”等。   再者,女性中还有“妻以夫贵”或年长而授封嘉奖者,墓志中有三位女性授为县君,四位乡君。唐天宝年间云麾将军左龙武军将军上柱国渭源县开国男李忠义墓志“君前夫人临海县君屈氏”。唐贞元元年《郭延寿及妻房氏墓志》云:“试太子左赞善大夫太原郭府君夫人清河县君房氏。”唐朝散大夫董弘墓志云:“夫人薛氏……诏授沼州永年县君,体诗桃而双美,志礼筠以齐贞。”壶关县主薄伯仁墓志载:“夫人高平县都善乡君宋氏,四德夙备,六行允德。”《赵周墓志》:“夫人,张氏……显庆元年二月十一日,蒙诏授华州郑县安靖乡君。一节终于黄髪,四德本于玄龆。”唐武骑尉赵文雅妻边氏“禀骊珠之皎镜,体虹玉之呤咙。六行是修,四德斯举”,并“暮齿之秋,特蒙恩赏,纶言降授万岁乡君”。士大夫史明墓志:“夫人太原王氏,彰四德而耀嫔仪,卜三居而弘母训……偕老左终,同穴斯毕,春秋八十。制授乡君。天授二年二月奄先晨露。”
  《大唐六典·尚书吏部》卷2载,官员母、妻诏封外命妇的规定是:“一品及国公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母妻为郡夫人,四品若勋官二品有封母妻为郡君,五品若勋官三品有封母妻为县君,散官并同职事、勋官四品有封母妻为乡君,其母邑号皆加‘太字’。”这样,唐代五品以上官员眷属的封号,计有国夫人、郡夫人、郡君、县君、乡君五个等级。《旧唐书·职官二》亦有相关记载。
  就上述县君、乡君的夫君官职来看,多数与唐时的外命妇之授封制度不符,仅李忠义、董弘所任官职还算符合。这也不得不使人设想,除丈夫官职外,可能妻子的出色展现也是授封的一个附加条件吧。无独有偶,还有其他的授封标准,墓志所云武周天授年间史明夫人年八十而制授乡君。依据《新唐书·中宗本纪》载:“景龙二年二月癸未,有星陨于西南。庚寅,大赦……妇人八十以上版授郡、县、乡君。”又《新唐书·玄宗本纪》载:“开元二十七年二月己巳,群臣上尊号日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大赦……版授……九十以上上州司马,妇人县君;八十以上县令,妇人乡君。”关于高年妇人版授,墓志所言时间与史料记载有一定出入。可以推测,唐代的版授应该是一种经常性的制度,对符合条件者随时上报,朝廷亦随时予以版命。大赦时特别提及的版授,只是尊老的一个额外加恩。再之《新唐书·列女传》:“王兰英者,独狐师仁之姆。师仁父武都谋归唐,王世充杀之。师仁始三岁,免死禁锢,兰英请髡钳得保养,许之。时丧乱,饿死者藉藉,游丐道路以食师仁,身啖土饮水。后诈为探新,窃师仁归京师。高祖嘉其义,诏封兰英永寿乡君。”
  可见,无论版授的县君,还是乡君,都是朝廷对丈夫有一定官职的女性,或品行突出的高龄妇女予以褒扬,其中不乏节妇。反映了中国古代女性通过此种渠道可以同政治发生一种重要关系,也更将女性塑造成为勉夫教子的贤妇形象,妇女本人无形中亦陷入了轮回,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训妻王氏“育孤遗于别产,收失路于异姓。复理败业,再葺荒居。儿女并成,婚官皆毕。非夫人之至德,其孰能如此乎。”一个寡居者,挑起家庭重担,成绩赫赫,志文之赞美之辞溢于言表。《郭延寿妻房氏墓誌》云,正因为“太夫人荣曜一门,辉光九族,教子以义方,忠孝双美,”离世后才会赢得“邻里罢舂,乡人执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的感人场面。
  纵观新藏墓志,女性奉佛者颇多。李训妻王氏“天宝初,有大云寺新罗和上者,崇启道门……一心斋戒,十载住持。契不二之门,以寂灭为乐;穷归一之义,明色即是空……居然有道者也”。李训任职鸿胪寺丞,鸿胪寺是唐代主管民族、外交事务的机构,属下设有礼宾院,处理款待、翻译等事务。开元廿二年,李训卒于鸿胪丞之官舍。估计受其夫职务之影响吧,夫人能在孀居时以大云寺新罗和尚为师皈依佛门。《杜俨墓志》云:“夫人吕氏,言为妇口,德冠母仪,雅爱释典,冥心禅诵。”元彦夫人“六斋无阙,八戒不亏,常礼金仪,恒开黄卷”。郭氏夫人皈依更为深入,“专口内典,遍览外书……以志崇佛法,心在出家,虽未削发披衣,颇亦妍精真理。临终之,遗诫置塔”。唐代尊奉佛教的妇女往往不吝钱财大作法事,出身高门、家福于财的女性,有的还出钱建立寺庙和塔院,墓址建塔也是佛教信徒丧葬时的习俗。有学者言及,这些妇女往往是受过佛戒的,而被称为优婆夷者,其葬俗一般都是塔葬。赵贯继室吴氏寡居后,“观心空门,寂默思道”。青陟霞妻万氏“孀岁,以清斋永日,素食长年,黄卷金经,不离心手。”更有出家作比丘尼者,《陈瑨及妻范氏墓志》云:“宜室夫人范氏,婉懿贞顺,宜家有声。长女胜愿寺比丘尼惠空,戒行清显,行实温恭”。
  宦官之妻,亦有注心梵戒者。宦官似先义逸夫人范氏在丈夫患病和离世时均净心奉佛,“常持佛书,以求冥助”。并为寺院捐赠财物,以期为夫禳灾灭祸、祈求福运,“免臧获数人,施别墅及器玩、舆马并夫人之衣服、簪珥入仁祠者,仅若千万”。《闾公妻段氏墓志》有云:“太夫人归依释氏,奉敬佛门。三长六时,钟磬无歇,僧女讽习,昼夜未亏。……昨元和六年七月十七日诣龙兴寺内供奉谈经大德文叙法师授菩萨戒,示疾归欤。”
  唐代承袭两晋南北朝以来社会上对菩萨戒重视之风和大乘诸宗的流行,信奉菩萨戒成为包括统治者在内的社会佛教信仰之主流,唐代的女性信徒也不例外。当然这也和佛教大力宣称菩萨戒之“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圈。戒如真宝镜,照法尽无遗。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离世速成佛,唯此法为最。”有极大的引导关系。
  上述女性们或在家居士,或寺庙信众,或出家修行,一方面说明唐代奉佛之兴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唐代女性参与到了公众活动中,这无疑会对当时的社会风气造成一定的影响。换言之,唐代隆盛的佛教事业得以发展女信徒的作用不可低估。
  总之,通过剖析墓志,使我们更为直观的感受到唐人崇尚的女性美德。虽然有唐一代以宽松、开放知名,如《朱子语类》所言,李唐胡化极深,“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这些对女性的思想与行为必有一定的影响,使得唐代妇女的道德观念又因其社会风气而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但儒家纲常礼教及其所倡导的妇女道德观,作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仍然牢固地占据着统治地位。女性恪守三从四德、相夫教子、从一而终等封建礼教为她们所设就的行为框架。唐时亦将有佳绩的女性之事迹刻于碑志、载入史册,予以传承弘扬。唐代的开放包容,夫权制下对女性聪慧睿智的张扬,使得更多的女性参与社会活动,更有利于女性自身能力的开发。唐代所提倡的女性美德有些对当今社会同样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当然,墓志所载女性形象,更多的是士人的一种角色期待,与现实情形不一定完全一致,是将女性形象理想化、完美化,但是更能反映唐人心目中所崇尚的女性完美角色的模样。上述的宦官之妻如闾公妻段氏、似先义逸妻范氏、吴德鄘妻赵氏等均恪守唐时妇女道德规范,和士庶人家一样信奉唐代所既定的清规戒律,此种迹象亦可反映出唐人的理想女性标准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并刻碑铭记,广为效仿与颂扬。
  [责任编辑 许正文]

推荐访问:唐人 崇尚 美德 女性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