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4日 04:14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潜心求索写春秋】茶壶上写着求索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4-25 06:46:39 浏览数:

  2012年6月,万物葱绿的季节,在东方莫斯科黑龙江省哈尔滨和平邨宾馆综合会议大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黑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召开的全省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一个高挑健硕身材,国字脸,已过不惑之年的男子,随着欢快的颁奖乐曲健步走上领奖台,从副省长于莎燕手中接过沉甸甸的修志先进个人证书,(此次全省仅有八人获此殊荣)百感交集,眼圈湿润,他就是大庆市龙凤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档案局长张建华。
  时光荏苒,恍如昨日,自2003年至今潜心兰台修志已有十个春秋了,回眸艰辛的修志历程,就像一幕幕影视画面在他脑海里闪动----领导的重托与关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初始的迷茫与困惑,跋山涉水外出学习和收集资料,汗水相伴,不眠之夜的辛勤笔耕……这一幕幕的历史画卷让他终生难忘,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
  那些年,那些天
  2003年流火七月的一天,身为龙凤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的张建华,和同志深入村屯为庆祝中国共产建党88周年,调研“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回来,被区委书记的秘书叫到区委书记的办公室,区委书记既和蔼又严肃地对他说:“建华,这些年你在政研室工作很出色,组织研究决定派你组建龙凤区地方志办公室,兼任档案局长,当务之急主要是负责编纂《龙凤区志》,我们建区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区志,你去把这件事完成。工作很清苦,但很光荣,相信你能干好。”
  年轻气盛的张建华尽管对于地方志一无所知,但是得到领导的信任与重托,很激动,当即表示决心:“绝不辜负领导的重托,一定要为龙凤区修一部完整的高质量的志书。”
  张建华是普通人,人无一例外的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回忆的世界,另一个则是憧憬的世界。爱好文学和古诗的他,热血澎湃,用指尖敲打下如下一句文字“因为有了追忆,人生才会无限精彩;因为憧憬,梦想才会带来感动。”
  理想和现实总会有距离。想法变成实际,却会出现诸多预想不到的困难。张建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自己对于修志工作不甚了解。因为修志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且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身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的他,不仅是工作者,更是领导者和指挥者。
  唯一的办法只能学习。首先是向书本学习。他找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等《二十四史》,包括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到明朝灭亡大约四、五千年的历史,构成了前后衔接、连续不断的整体,是中国古代历朝“正史”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卓然成果的书籍。以及《地方志与地方志的写作方法》、《续志体裁的运用》和优秀的地方志编纂版本等。妻子看到,本来就很忙碌的他,到了区志办工作更加忙碌了。白天不着家,看不到他的身影。夜晚一个人关在了书房,跋涉在高高的书山,挑灯夜读,直到晨曦微露。
  那段时间张建华像着了魔、中了邪一样扑在史书上。功夫不负有心人,渐渐他对地方志的性质、功能、特点有了全面的理解,像憋闷不通畅的火坑,终于透亮了。原来地方志是资料性著作;内容包括自然与社会,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灾异等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乃 “一方之百科全书”。
  功能及作用是“存史、资政、育人、交流”。记载当地历史并传至后人;帮助当政者了解当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并以此作为主政者的历史借鉴和制定决策的参考依据;通过阅读地方志,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爱国、爱家乡的教育。加强开放力度,扩大交流,让外地人全方位地认识本地、了解本地优势。
  理论上明白之后,就是付诸于行动了,面对没有办公地点、没有编纂人员、没有办公用品……如同一张白纸的区志办,就得白手起家。求得领导的支持,解决人财物等实际问题。那些天他忙得脚打后脑勺,找领导,跑各个部门,好话说了千千万,逐一解决困难。
  无专业修志人员,就从区机关和学校的干部和教师中聘来五名了解龙凤区情并有一定文字功夫的退休干部、校长和教师。聪明的张建华走捷径,带领这些半路出家的队伍走出去,一杆子插到底,让大家进入热身状态,不用二传手,还省了培训费。向地方志做的好的县、市取经。没有交通工具,借车、借司机,有时借了车没有司机就自己开车,先后到本市肇州、林甸;本省的阿城、双城、宁安、哈尔滨道里区修志办当面求教。
  办公场所问题,多方寻找,2003年深秋终于从大庆市五十中学借来了仓库,他们自己刷墙、经过维修。办公室的暖气还没接上,大家感到室内寒冷,仅有的几张办工桌也显得空旷。张建华见大家面对此景,一筹莫展,根据自己这些天来对编纂地方志的理解,蓦然想起了年仅十多岁的毛泽东立志走出韶山冲求学前夕,写的一首言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思忖片刻,为了鼓舞大家的斗志欣然写下一首《七律。修之咏怀》的明志诗:
  盛世欣逢史卷开,
  投身志海君自来。
  征集史料细梳理,
  伏案秉笔巧编排。
  勤学司马千秋史,
  苦练文达旷世才。
  众手修成龙凤志,
  举觞称贺醉兰台。
  并将它悬挂于墙上,激励大家战胜一个个困难,努力让一切都好起来,向领导和全区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不久的一天,区人大副主任、书法家姬云峰来到这里,看到此诗很欣赏张建华的壮志和决心,欣然题和诗一首:
  盛世神州画卷开,
  党托鸿儒著史来,
  金池官简因帝写,
  铁杆心衡在民裁,
  独笔春秋司公胆,
  三都智慧左思才,
  白屋道眼观世界,
  沥血召德筑兰台。
  这不仅是对编纂志者的激励,更表明了区人大对编纂工作的真诚支持。
  再后来,此诗被一位省志办来检查工作的领导看好,刊发在省一级刊物《黑龙江史志》上,引起全省广大志办同仁的共鸣,张建华还为此结交了不少诗友,也带来了工作上的交流和方便。
  人的智慧是无限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接着他多方奔波,从龙凤区信息中心拨来了两台电脑和打印机,为顺利办公创造了条件。   因为龙凤区要编纂通志,也就是说原来没有任何历史文字记载,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料缺乏,张建华和修志者只得“找米下锅”。龙凤区是因油而生的小城,建区较晚。龙凤的名字是因为中东铁路建成而出现的,原来归安达管辖,就连大庆石油会战的指挥部最初也是设在安达。为了弄清楚龙凤的历史和由来必须到安达了解详情。
  那是2004年初春乍暖还寒的一天,一大早张建华就领着编纂人员乘上了南去的列车赶往安达,他们查阅了多卷历史档案、资料和安达旧县志。白天进档案馆、图书馆,晚上去往老干部家登门拜访,先后收集上万字的历史资料,同时,还收集了老干部撰写的回忆录10余份,几天来的夜以继日工作,终于找到了需要的资料。安达原名“谙达店”。安达是蒙古语“谙达”的音转,意为“伙伴”或“朋友”。清末修筑中东铁路时在此修建车站,因附近有“谙达店”,取其谐音,称安达站。龙凤则是中东铁路上的一个修路工区,因有两位修路工,一个人的名字后有龙,一个有凤,才有了龙凤的称谓。弄清楚了龙凤、卧里屯等地的历史和由来,为编纂《龙凤区志》奠定了重要基础。
  地方志有着史料价值,区领导指示涵盖面要广,辖区企业、区直部门和乡镇都要纳入。地方志记载的内容涉猎百科,内容浩繁,虽然有了历史资料,但是现行资料尚未征集。这么多部门,这么多辖区中省市直企业,只有人大常委会才能将此统理起来。
  于是,张建华多次向人大常委会汇报,加之人大领导来过,又和过诗,了解他们这些人的干劲和工作热情,全力支持。专门召开了人大常委会议,听取区志办公室《关于我区地方志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并通过了《关于加强地方志工作的决议》。按照《决议》要求,副区长杨永生先后5次主持召开辖区中省市直企业、区直各部门、乡镇分管负责人及撰稿人会议,区志办组织了业务培训,2003年10月召开了全区修志工作动员大会,全辖区130多个单位参加会议,市志办领导和区的四大班子领导都莅临会议并讲了话。会后市志办专家时永发对与会的人员进行了培训讲座,全区上下全面展开了志书的编写工作。
  2006年底,部门志、乡镇志、企业志编写基本结束,为龙凤区修志编纂提供了几千万字的资料。张建华带领区志办的同志也完成了“大事记”、“概况”等十四个篇章的资料调查收集工作。至此,初步解决了修志遇到的“无米之炊”问题,走在了全市编纂地方志工作的前头,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生活矛盾体,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在这些参加修志人员中,其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搞过文学、有的当过教师,但是没有一个接触过地方志工作的。在志书初稿阶段,张建华发现上来的稿子不少,但是有的像工作总结,有的浮言赘语随处可见;有的空洞无物,根本不能用;有的掺插了许多议论和说明;有的大段使用描写;有的用词欠规范……背离了志书行文用词严谨、准确、简练的基本要求。本来喜悦的心情,像刮来了一股寒流,让张建华陷入了忧虑之中。
  人们发现张建华嘴上起了泡,张建华冥思苦想后,为了让大家尽快掌握写作要领,提高撰写质量,开展了修志人员岗位练兵,人人争当“巧媳妇”活动。他亲自备课、讲课,一边组织大家学习修志理论,还挑选写的好的作范文,摸索书志的文体文风,让大家掌握撰写要领。
  细节决定成败。修志是项较真的活,所写内容必须真实可靠,数据准确。对于湿地的公路的长度有些模糊,他就亲自带领大家,准确地丈量出了通往湿地公路的长度。
  对于龙凤的无霜期等自然环境,常年每个月份的温度,包括日出日落,连续跟踪监测了四年之久,终于取得了经得起历史推敲的数据。
  领导、领导,既要带领,身先士卒,又要高屋建瓴地指导。篇目是志书的纲,它涉及到志书内容是否缺项、命名是否恰当、安排是否科学、是否体现本地地方志特点等诸多方面,直接影响志书的编纂质量。为此,很长时间,张建华反复思考,充分注重篇目设计,探索最佳方案。在整个修志过程中,他始终把篇目设计摆在重要位置。
  他发现最初的篇目选用的是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大结构。后经反复研究和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认为大纲目录有叠床架屋的感觉,且社会篇的命名有模糊之嫌,遂改为小篇条目体。志稿动笔后,又发现小篇条目体在全书的整体结构中缺乏严谨性和著述性,好像一部结构松散的资料汇编。
  张建华陷入深深思考,这次修志是举全区之力,领导信任,群众支持,再说我们生活在铁人的故乡,大庆精神的诞生之地,干每一项工作都要严细认真,一丝不苟,经得起历史和未来的检验。于是他自加压力,本着严细认真的精神,又经过不断探索,决定改用专志平列式中篇结构的篇章节目体,从而确定了《龙凤区志》的基本框架模式。在整个撰稿过程中,不断吸取全省全国各地经验,紧紧围绕龙凤的地情特点,先后6次修改篇目使志书的篇目设计基本达到事物级别对称、辖属关系准确、地方特点突出、排列顺序科学的要求,篇目结构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六易其稿后,又邀请市志办专家张聪、时永发评搞三次,省专家娄福恩评稿两次,最终定稿。印刷突破条条框框,几经推敲,选用了比省志办规定大一号的仿宋小四号字印刷,这在全省还是第一家。
  完成这些后,张建华感到少许的轻松,但因积劳成疾,一天在办公室突然昏厥过去。被同志们送往医院,经诊断为严重的颈椎压迫,还伴有高血压。和他朝夕相处的同志了解,张建华是为了编纂书志累病的。
  大家都被这位为了领导的重托,忘我拼搏的带头人所感动。
  收获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黄金般的季节。
  2009年10月,龙凤湿地连绵蓬松的芦苇花染上了紫红色,在秋风中微笑摇曳,风景令人陶醉痴迷。辽阔的松嫩平原碱蓬头顶红色盖头,金黄色的向日葵亭亭玉立携着沉甸甸的果实眺往远方,历经春的吐绿、夏的孕育,终于迎来这丰收的季节。
  天道酬勤,张建华和他的同仁经过六载春秋奋战,这本上限始于1960年,下限截止于2005年底的100余万字资料翔实,装帧精美的《龙凤区志》由黑龙江出版社出版了,与世人见面,换来了累累果实。在全市乃至全省都是最早出版的,而且质量优秀的。   经聘请省市有关专家初评、终评五次,大家一致认为,《龙凤区志》文风朴实、语言简明,达到了五个美的要求:去除异体,据事直书,达到了志书语言的严谨美;去除修饰、溢美之词,达到了志书记事的真实美;去除重复,精炼文字,达到了志书语言的简洁美;去除俗语,规范用词,达到了志书语言的庄重美;去除病语,调整句型,达到了志书语言的韵律美。
  交流的《龙凤区志》样本发出后,先后收到省内方志专家同仁的来搞、来函,对于《龙凤区志》给与高度评价,张建华长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就像从如履薄冰的征途上走到了目的地。
  张建华的诗友同仁外县王先生来函赞誉:“《龙凤区志》观点正确,资料翔实,篇目科学,语言精练,多有创新之处,是一部优秀的社会主义新方志。不愧为来自铁人故乡的杰作。”
  省外来自中原大地同仁刘先生来信肯定:“我有幸获此志,循读一过,却有与他志相异者,浓郁的油城特色扑面而来,得益于你们充分吸取了新方志编纂的诸多宝贵经验和方志理论,借鉴最新成果,并融会贯通地运用到志书的编纂中,足见修志诸君的艰难。”等等。
  张建华多年的耕耘和呕心沥血也得到了肯定,留下了一行行前行的足迹,收获了一系列荣誉:
  2004年,被评为省地方志系统先进个人;
  2004年,被省年鉴研究会评为优秀撰稿人;
  2006年,被评为省地方志系统先进个人;
  2010年,被省志办推荐为全国修志工作先进集体;
  2011年,被评为全市修志工作县级集体和个人;
  2012年6月,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省志办联合表彰评委先进工作者(相当于地市级劳模),同时被省志办评为先进集体。
  全国第一轮修志是1980年开始,全国修志第二轮是2001年开始,黑龙江省是2003年4月,龙凤区是2003年10月,别人是续志,龙凤区是修通志,从零开始。
  他们2000年率先在全省第一家开办了修志网站,资源共享,扩大了交流和影响力。
  2003年以来,修志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2012年6月全省综合考评100分。
  铁人说: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张建华正是在这个别人看来清贫,困难重重的大老难岗位上做出了成就,得到了赞誉。
  谈及这些年的收获,让他难以忘怀的是得益于各级领导给予的大力支持,配备人员,宽敞的办公室,现代化办公设备和公用车辆。他清晰地记得每次外出学习培训都是一路绿灯,甚至那次受益匪浅的欧洲考察学习,也是自己今生今世的第一次。在全省是区级单位仅有的一家,受到了省志办的表扬。
  善于感恩的张建华说:这样的环境,自己哪有不干好工作的理由!回报领导和和谐的盛世!
  追求
  回眸这些年走过的旅程,张建华感慨万千:“我出生于黑土地上阿城的一个农村,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1984年投奔姐姐来大庆读高中,1985年考入大庆师专中文专业,毕业后分配于龙凤乡一中当了一名语文教师、政教主任、团支部书记;1997年被选调区政协当秘书,1999年到区委办当副科级秘书,2010年到政研室任副主任,2003年到档案局任局长和区志办主任……自己是个普通人,没有太高的奢求,具体而实在的工作,是实现梦想的理想之地,是身心得到锤炼的地方,可以让我们升华很多东西,踏实干事,本真做人。”
  谈及这些年来的工作,张建华说:“在当下的大多数年轻人都羡慕公务员,其实实践要求公务员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要不断地学习,提高充实自己,因为一旦当了公务员你就很难选择岗位,而是岗位选择你,也就是必须听从组织的安排。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
  说到读书和学习,有的人爱书,是为了在喧嚣的城市生活寻求一刻的静寂,带来心灵的安慰与洗礼。有的人爱诗,是喜欢徜徉在那纯情的文字中,用寥寥数语将心语慢慢写下来,也有很多人爱书亦爱诗。张建华就是这样的人,他爱书也爱诗,是为了储备知识,修养人性,提高能力,时刻准备着,厚积薄发地干好党交给的每一份工作,源于心灵深处的感动。
  张建华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正直文化大革命,古体诗词类的书籍被当做“毒草”很难看到。但是他却喜欢李白和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雪》毛泽东……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张建华小的时候家里生活拮据,仅有一台工农兵牌电子收音机,每当毛泽东的诗词从这喇叭里徐徐传来,他会被诗词中的气势和韵律所吸引,坐在旁边聚精会神地听,慢慢背诵下来。直到七十年代后期,这方面的书籍才逐渐多了起来。那时,张建华总是找一些古诗集来看,《琵琶行》、《长恨歌》、《孔雀东南飞》等,这些诗作名篇让他爱不释手。在这些知识的积累下,他开始试着写些古体诗,一写就是35年,2010年并将这些诗结集《葵花树下》出版。让自己真诚地关注和思考生存的境遇,对挫折和苦闷的追问,对幸福和愉悦的陈述,表达真挚得思考和认知。这就是作为一个平凡人张建华的追求。
  正是有了这么多年的文字积累和知识储备,使张建华有着良好的心态,不畏惧任何工作,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是信心百倍地尽量干的更好,让领导放心。他说:“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这是我国古代用人历史经验的总结。只有经过历练,增强具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降大任于身。”正是具备了能力和释然,张建华才能做到像革命的一块砖,各个岗位任党搬。就像一颗普通的螺丝钉,无论拧在哪里,都会忠于职守熠熠生辉。也才能出色地完成好编纂《龙凤区志》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回味
  如今的张建华已经成为了龙凤区修志战线一名老兵,省市修志系统的知名人士,省市作家学会会员,龙凤区作家学会副主席……有关他这个人、他的事,在龙凤有着很好的口碑。青年朋友称他为“我们的老师”,党政领导同志亲切地称他为“秀才”,外地来龙凤了解情况的和他接触后,称他为“学者”,这些赞誉对于他来说是当之无愧的。因为在他身上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好学上进,不耻下问。二是勤于思考,笔耕不辍。正是基于(下转第27页)(上接第20页)这两点,促使他读了大量的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对龙凤的地理环境、历史、风土人情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俨然成为了龙凤区一部“活档案”,因而也成了大忙人。
  谈到今后的工作,张建华说,修志工作完成后,我们一直没有松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每一年我们都要收集大量新近发生的事件,写成年鉴,呈给领导,留给未来。
  随着大庆现代化、国际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世界要实行经济全球化,国家要实行对外开放,从地方上来说,要加强对外开放的力度,引进外资,扩大交流,要走出去。地区之间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志书可以让外地人全方位地认识本地、了解本地,提高知名度。所以,志书的功能今天越来越多样化,有关志书在各地政府招商引资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各级领导也越来越重视。我们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给领导外出招商提供准确、及时介绍本区各项事业最新发展的材料。任重道远呀……
  尽管自己曾经采访和撰写过很多各界人物的报告文学,但是采访像张建华这样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公务员还是第一次。第一次走进他们的工作,第一次走进他们的生活,第一次走进他们的心灵,让我深深地感动和充满敬意,衷心地祝愿张建华和他的方志工作越做越好,他的人生更加壮美和绚丽!
  作者小传:
  胡学聪,笔名古月、陈聪等,男,1953年11月出生,系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大庆作家协会、大庆写作学会、文学评学会、影评学会等会员。现供职于大庆市龙凤区环境保护局,原局长、现任书记。
  1981年开始创作至今,曾在《中央广播电台》;《黑龙江日报》、《党的生活》、《奋斗》;《岁月》、《大庆作家》、《大庆纵横》等国家、省、市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作品500多篇,并有多篇获奖。
  报告文学“心系国策”编于百花文艺出版社《走向铁人》;长篇报告文学“敬老院的情思”发表在《文化生活》;长篇报告文学“三千公里征程”刊于国家《抗洪救灾报告文学集》选刊;并有多篇报告文学散见于大庆历年报告文学集。
  有诗集《与你相约》、《情韵》、《人生风景》、《心灵相约》;散文集《形而上的阳光》、《燃烧的记忆》、《眷恋》;游记《岁月吻痕》和环境保护专著《绿色和弦》出版。
  并有新浪博客临海凭风http://blog.sina.com.cn/lhtf点击量多大30多万次,并被《大庆日报》介绍。

推荐访问:求索 潜心 春秋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