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09:14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着眼素质教育,打好成才基础】素质教育的5点内涵

发布时间:2019-05-07 06:53:28 浏览数:

  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性的教育,它不仅在于传授学生具体的观念、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教会具有知识迁移特征的基本能力,因为它是学生未来学习发展的潜在基础,立足于使学生形成一种“学力”,即培养兴趣、爱好、习惯和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等综合能力,一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可持续的学习品质和学习方法。在这样一种新标准的规范之下,要求对具体化的语文学科素质教育内容进行更加严格的量和质的界定,通常人们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抓起:一是思想道德素质,它包括语文学习中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二是学科文化素质,即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现代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现代生活所需的听说交际能力等;三是个性心理素质,即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增进他们的文化素养;四是民族文化素质,即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对母语的科学认识,了解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习俗。
  小学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但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最直接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通过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学习和训练,形成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打好基础。
  一、读书“自求得之”,提高文化素质
  一些现代教育家、心理学家认为:现在教给学生的东西愈是基础,学生将来到社会上的适应性就愈强。小学生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培养得如何,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就小学语文学科而言,哪些内容是基础呢?目前人们一致看法是:识字、写字、积累词语、丰富句式、背记优美篇章,培养听说读写基本的能力等。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我们在重视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法指导,教学生“学会学习”。学法不能灌输,而是靠学中领悟。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全体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学习活动。通过动手、动口、动脑活动,促进学生智能主动发展。并通过回顾学习过程,归纳学习方法,迁移运用指导读写实践,逐渐形成自学能力,达到叶老提出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使学生自能研索,逐渐自求得之”的要求,就能为学好各门的功课,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开辟高广阔的前景。
  二、学文悟道明理、培养思想品德
  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老师要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注意思想内容与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正确地进行思想教育。”因为文章思想内容是蕴含在作者精心组织的语言文字之中,所以思想教育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训练之外,而去空洞说教或者强加灌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好思想教育的“渗透点”,有机渗透,自然结合。让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中,接受熏陶感染,听出“道”、说出“德”、读出“情”、写出“理”。有效地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养成规范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三、品文领略美感、陶冶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作者借助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字,描绘出《草原》的风情,《五彩池》的神奇,《桂林出水》的毓秀,《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马踏飞燕》的神韵,《称象》的睿智,《周总理睡衣》的风范,《穷人》的善良,《狼牙山五壮士》的壮美等许许多多美的形象,是培养美感的好媒介。
  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充分理解语言文字的描述,再造想象,感知这些美的形象。并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披文入情,口诵心惟,多维度感知课文内容,领略文章的内容美,学习文章的形式美。进而凭借教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识斯真”,判断是非曲直,辨别善恶美丑。在鉴赏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发现美、表达美。让祖国的语言美、自然景观美、社会生活美、人物形象美、艺术珍品神韵美涌动在孩子心间,流动在孩子们的笔端,激发其表达的欲望,写出又新又美的文章。
  从小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发展他们的美感,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他们未来才有可能在广阔的领域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四、优化非智力因素,发展个体品质
  学习语文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既有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智力因素作用,又有情感、意志、动机、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渗透其中。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从学习的效果看,不知者不如知之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智力因素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优化,而非智力因素则是智力因素持续发展的动力,并影响着人才成长的质量。
  每个学生由于先天遗传素质和后天生活环境及教育的不同,个性特点有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兴趣、爱好、才能千差万别。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承认和重视个性差异,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个人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并通过开展活动课和兴趣小组活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推荐访问:成才 素质教育 打好 着眼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