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20:55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论“寻根意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回归]文化寻根意识

发布时间:2019-05-08 06:31:31 浏览数: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关注“寻根意识”的回归,因为语文教育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思想和哲学,蕴涵着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成了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形而上动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寻根者要有充分的文化自觉和文以载道担当使命,在语文教学的寻根路上找到我们传统文化的源头,要以健全的理想人格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健全的品格,从而树立民族文化的意识信念。关键词:寻根意识;健全人格;中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寻根”的口号就已明确提出,它源于一群有着文化回归自觉意识的文人,面对着来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工具理性大行其道的现实,不得不转身回望传统文化,想要从中得到启示,从而摆脱愈来愈逼仄的文化困境。当然,与许多新生事物一样,寻根者自身也对“ ‘寻根’是何,‘寻根’为何”并不十分明了。韩少功的《文学的“根”》一文虽也可看做是文化寻根者的宣言,但众声喧哗不见得这些寻根者有什么自觉的探索,这也决定了其失败的结局。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寻根文学”湮没了,或者说游走在主流文学之外。然而,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快速进程,回望过去,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五四时期那样决然的斩断文化血脉的举措是值得研究的,起码在有的激进的做法上需要我们认真严肃的审视。传统文化的回归势成必然,传统的诗书礼乐也必将给我们浮躁的内心带来一丝宁静,从而抚平我们在文化征程上所遭受的创痛。人们开始陆陆续续回头寻找那些曾经被一概否定了的传统经典,希图从中找到文化发展的源头,不仅为新的文化的前进方向指明道路,也为大众提供了一种精神狂欢的娱乐形式——当然这种娱乐是文化性的、知识性的。百家讲坛后陆续出现的于丹的《论语》热、钱文忠的《三字经》热、易中天的《三国》热、纪连海的清史热等等,“传统回归”的呼声日益高涨,“文化寻根”的意识日益自觉,这都昭示着“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而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应该深知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语文教育必然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负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思想和哲学,蕴涵着独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成了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形而上动力。《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新的理念强调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时刻有着“寻根”本位意识,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厚积而薄发:寻根者的文化自觉作为有文化责任感的“寻根者”, 中学语文教师应当成为朝气蓬勃但人格尚待完善的新一代的表率。教师言行举止所显现的性格、意志、情操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司马迁在评价飞将军李广时曾援引孔子的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其令不从。”这说明教师身教要比言教重要得多,在实际行动中的表现要比嘴上说说更对学生的思想认识产生作用。叶圣陶也曾指出:“教师必须讲师德,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孔子甚至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作了更为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就是告诉我们,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与果实。当下对中学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有很高的要求,因为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传统文化之“根”的 传承者,只有在举手投足间的真情流露、深情付出,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著名的北大教授孟二冬的先进事迹就是在师德上给人树立了一个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中学语文教师更应如此。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得以提高。在这个意义上,语文教师本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素养应成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重要的课程资源。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古文观止等经典书籍,应成为每个语文教师案头必备之书。同时在平时的与学生交流互动中要本着一颗宽大和博爱的心,平等相待,坦诚相见, “亲其师,信其道”,以自身的内涵外养影响学生。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传统文化传承者,寻根意识的开拓者。问渠哪得清如许:寻根的知识源泉只要留意就不难发现,中学语文的教材不仅贮藏着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如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谦虚勤学,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品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人后已、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刘禹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无不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广内涵,也集中体现了传统士人的理想人格。充分挖掘现成的教材中所包蕴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体认,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师的责任所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进行些传统文化的讲解,在文化素养上给以学生以整体上的熏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然进入传统文化的场阈。在学习《念奴娇》、《声声慢》《雨霖铃》等古典诗词时可以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和古色古香的布景画面,这样在眼耳感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进入传统的角色和情境;在学习《赤壁赋》的时候,可以播放有关三国的影视视频,和学生一起感同身受那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学习《巴黎圣母院》时,可联系雨果的这种“仁爱”之大爱品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之“仁”。深入主题,挖掘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要以作品的思想感情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体悟内涵。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时,可以通过现实与理想的强烈对比,让学生体会苏轼身上体现的那种旷达情怀,真正的宠辱不惊的人格气质,“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谁也比不了的。这种从儒家的积极入世到道家的逍遥之间的悄悄滑落,既有中国儒家的“济世”之念,也暗合道家的“逍遥”之说。 利用辅助教材,抓住课文注释、课文插图、课文引语等栏目,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几乎每篇课文不仅有文学的注解,而且也有插图、引语的提示。这些内容以“民族文化信息”为主,这为语文教学工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重视这一信息资源,并重新整理,整理后的内容,将会成为讲解课文内容时的重要补充资料,也将是传统在语文课堂绽放美丽的亮点。而且辅助教材中有关《史记选读》、《红楼梦选读》、《唐诗宋词选读》以及配套的语文读本都很好地注入了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得寻根之旅有根可依。润物无声:寻根人格的构建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大部分语文教师来说,他们所关注的语文课堂上的知识内容,而我认为,作为教师,应当更清醒的认识到,构成中国文化之根的,并不只是浮于表面的知识性学习,而是一种理想人格的构建。人格的构建当然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也不是有个终点,而是一个不断向前的“在路上”的文化命题。因此,长期的积累需要从平时的点滴开始。语文课堂上及其之外长期对此的关注,必将会是一个树人工程。传统文化中礼仪和道德的构建是随处可见的。儒家强调“修身齐家”、“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舍生取义”等做人原则,旨在从个人道德的修身养性进而延伸到国家伦理道德秩序,建立一种家国同构的和谐局面。法家思想作为古代社会实际的统治思想,“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都是传统文化最可取的积极因素,与现在提出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传统文化思想又会在某些人物身上有着璀璨夺目的表现。《登高》中的杜甫带着满面愁容,发出沉郁顿挫的歌吟;《蜀道难》中的李白潇洒飘逸,但面对黑暗的现实也不能不隐晦地表达;《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厌弃官场,一心回归田园山野;《永遇乐》中的辛弃疾的豪迈悲壮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中优秀人格是需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加以强调的,无论是学生自己体悟还是教师的讲解,也无论反复的诵读还是默默地品味,这都将会使孩子们受益终身。在讲解这类课文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文章中心人物或作者中心思想的弘扬,以此来培养学生高尚的健全的个人思想道德情操,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语文课堂以外,人格熏染的方式也可以多样化。比如在校园和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课堂上多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讲座、古典诗词朗诵会,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组织学生观赏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历史文化遗迹等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很好办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做法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其增长历史文化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从而树立民族文化的意识信念。1980年代的“寻根”声音虽已渐渐远去,传统文化回归的实践却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隔代回响,自然以一种更加理性的自觉去践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绝非片言只语就能概括,也绝非简单的诸多流派各执一词就能消除纷争,相反,正是有着这么驳杂的文化遗产才需要我们去甄别,也正是有了众说纷纭,文化传承才更有魅力,才值得我们付出智慧的努力。刘小枫说过,儒道佛的相互转化和圆满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精神世界,庄子文化和西方现代虚无主义同质异构。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之精华,使得“仁义礼智信”等中国文化之“根”扎在当代中学生的精神土壤里,使其绽放出熠熠光彩。

推荐访问:寻根 中学语文 回归 意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