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22:18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亦真亦幻的万花筒]万花筒

发布时间:2019-05-13 06:37:58 浏览数:

  摘要 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的成功之处首先是小说的叙事结构。《金色笔记》特有的叙事结构强化了它的互文特征,主要表现为:巴特提出的读者之死和“可写文本”与小说的意义建构性,解构方向发展的互文性理论关注的意义生成的无限性和生殖性,以及由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多重复杂关系的互文特征所呈现的小说文化文本的媒介特征。
  关键词:《金色笔记》 叙事结构 互文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英国文坛老祖母”多丽丝·莱辛200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而在奠定其文坛地位的代表作《金色笔记》中,莱辛以细腻而独到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安娜“一个迷乱、失重的灵魂”。莱辛的作品有着非常明显的后现代特征,而融人物心理分析、社会政治批评、小说形式于完美一体的《金色笔记》正是后现代“可写的”文本的典范,这部小说的结构布局匠心独运。
  莱辛特别强调小说的形式与主题的关系,在《金色笔记》第二版序言中,她说:“我的主要目的是让这本书的结构自己作评,是一种无言的表述,通过它的结构方式来说话。”《金色笔记》的成功之处首先是小说的叙事结构,叙事文学的结构不仅是内部诸元素、诸成分的构造与结合,而且也是创造者特意构思布局与人为安排外观及内含的一种艺术技巧。在小说发展史上,以叙事为主体的小说文本结构形态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西方后现代小说,以其形式的纷繁和创新,令人目不暇接。在叙事结构方面,英美后现代小说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消解了理性的线型叙事,出现了平行式、散点式、辐射式结构类型。而极具创新精神的莱辛则通过其独特的网状立体结构构建了一个后现代“飞象”。《金色笔记》由四本分隔开的日记出现,最后合为一本完整的“金色笔记”,这种独特的设计使《金色笔记》在主题结构的完美展示中完成了作者关于“分裂与整合”的创作意图。小说的复式多重叙事结构打破了全知叙述、时间顺序叙事和单一视角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复合视角的开放式叙述空间,使文本阅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极大的阐释空间。
  一 会“说话”的结构
  前文提出,《金色笔记》采用了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断片组合的立体网状结构,让人生畏,难以卒读,构成一个“乱”(chaos)。然而,仔细分析,其结构还是乱中有序的。董小英在《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中提出叙事作品的外结构和内结构的概念,对于我们理解莱辛的结构意图极为关键。
  “外结构是指情节安排为序列、为故事服务,或者说,完整的或切割的情节之间的联系是序列、时空、目的是组合故事。”《金色笔记》情节支离破碎,没有完整、连贯的故事,让人觉得不堪卒读。其外结构是“笔记”人生,一个“自由女性”的故事,外加五本笔记。众所周知,文中自由女性安娜的故事仍然遵循着维多利亚传统的故事模式,一个不经意的开头:“1957年夏天,安娜和她的朋友摩莉别后重逢……两个女人单独待在伦敦的一套住宅里。”笔记是记录人生轨迹和人生活点滴的。在欧洲小说史上,日记体小说曾经也作为一种叙事模式使用过。尽管莱辛为了写作意图需要把故事和日记打乱,但外结构还是统一的。莱辛别出心裁地在内结构上做文章,采用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断片组合结构,充分利用内结构,即把一个连贯的以安娜·沃尔夫为主人公的故事,分割成五个部分,每部分之间依次插入黑、红、黄、黑四种笔记;最后两部分出现构成书名的金色笔记。它被安排在四本笔记之后,最后一部分《自由女性》之前。页码混乱,颜色五彩的四本笔记构成了一个形象的“万花筒”似的内结构。现代小说在利用时序与序列的外结构同时尽量使故事内在化,因此,小说结构就不仅停留在外部结构上,而是向纵深延伸。序列的不完全叙述、故事的不完全叙述,使各种双故事模式不断出现。“内结构是指单纯的序列之间的联系是意象或命题”。内结构形式是情节与序列的目的性增强的表现,指向性明确、表意性集中的表现。莱辛借这种“万花筒”的内结构模式,表现了主人公安娜,似也是莱辛本人的分裂的心态、失重的人生和当时英国社会光怪陆离的社会现实的展现。文本中所展现的人物、事件在一遍遍被主观叙述与阅读思考中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被阅读者多次建构,赋予其多次言说的可能与无限次言说的空间。
  现代英国评论家戴维·洛奇认为,“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在结构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象征意义。”无独有偶,李维屏先生也非常重视小说的结构形式,他认为:“现代派作家希望读者不再试图追寻一个有趣的故事,而应设法找到一个‘图式’(Pattern),因为它象征性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内涵和艺术价值。”《金色笔记》表层结构显得杂乱无章,但它的深层结构却指向性明确,表意性集中,“隐喻性”地折射了文本表现的现实和主题,体现了内、外结构的和谐统一以及对主题的渲染作用。内结构和外结构与文本形成一种对话关系,互文性地阐述表现了文本的主题。
  《金色笔记》讲述了一个“自由女性”安娜的故事,作为其核心的框架小说“自由女性”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从叙事方式上看是部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自由女性”部分本身即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它不仅构成了作品的部分情节脉络,同时,以遵循事件的历时发展线索的叙述,在整部作品中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具有结构意义的故事发展脉络。“自由女性”的叙写从1957年伦敦的夏天开始,情节围绕“安娜和她的朋友摩莉之间的友情,以及检视这两个独立的知识女性的生活自由程度”展开。小说以安娜和女友摩莉别后重逢开始,其后在“自由女性”的二、三、四部分中,讲述了女主人公安娜·沃尔夫的生活,展开了她的社会关系和实际的社会生活。这一线性叙事被五本日记打破,插入五本颜色具有象征意义的日记,线性的叙事被中断、分割、继续,构成了一个由断片重组,时空交错的立体“万花筒”。“万花筒”旋转后变成一个五彩、光怪陆离的世界,一个混乱的世界。这样,在莱辛笔下,世界不是一个具有整体的集合体,世界是由片断、碎片构成的。她匠气十足地构造了一个形成了既有纵向脉络、又有横向联系的似断实连、交错复杂的网状万花筒般的叙事结构。   同时,莱辛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将其他文本如文学作品的片段、日常生活中的俗语、报刊文摘、新闻等组合在一起,把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片断插入文本中,构成文本的一部分,从而打破传统小说凝固的形式结构,给读者的审美习惯造成强烈的震撼,产生常规无法达到的效果。在《金色笔记》中,文本不是封闭、同质、统一的,而是开放、异质、破碎、多声部的,就像马赛克一样拼贴。莱辛将各种零散的文本混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凌乱不堪的世界。
  《金色笔记》的译者陈才宇在中文译本的译序和后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形式即内容。在《金色笔记》这部作品中,形式本身已成为一种思索方式,它不再只是作为内容演绎的框架结构,而是参与到文本的主题塑造中。
  继波伏娃的《第二性》之后,《金色笔记》成为第二个女性世界的范本,按照莱辛的原意,她赋予了这部作品一个二战后英国社会乱象缩影和一个“纷乱,濒临崩溃的”女性灵魂的内涵。同时,作者给主人公取名为“自由女性”。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枷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安娜一直处在不断拒斥或“脱离”的过程中,然而她始终未能“脱离”生活之网,现实之网。于是,莱辛设置了一个叙事之“网”,颇有意味地完成了她的主旨,并且由于她的游戏性和苦心孤诣,为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无限思考的文本,在极致的互文世界里,延续了它的文本价值和意义建构。
  二 无限演绎的互文世界
  互文性是一个有着承重理论负荷的术语。朱丽娅·克里斯特娃在《如是》杂志的两篇文本中正式创造和引用了互文性这个术语,后又给予其定义。在互文性理论的生成、发展过程中,它由最初的狭窄定义,经由后来的理论衍生,成为和后现代并驾齐驱的术语,和后现代紧密相连。后现代的所有特征都是从相反方面来对抗现代主义的特征的,互文性成为一个重要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成为“后现代”的标志性术语。泼费斯特指出,“互文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标志,如今,后现代主义和互文性是一对同义词”。
  王谨认为,从互文性的发展轨迹来看,最早的互文性理论是和实质的文本关联联系在一起的,互文理论关注的是具有隐形和显性联系的文本。后来,互文性成为一种广义文本理论,它因为与各个维度理论的结合,被赋予了新质和内涵。
  无论从狭义的互文性还是广义的互文性来看,《金色笔记》都具备互文性的鲜明特征。
  朱皖玲在《互文性理论视野中的金色笔记》一文中指出了《金色笔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西绪弗斯神话和英国女性主义传统的互文性。从更广泛的互文性意义来讲,《金色笔记》特有的叙事结构更强化了它的互文特征。主要表现为,巴特提出的读者之死和“可写文本”与《金色笔记》的意义建构性,解构方向发展的互文性理论关注的意义生成的无限性和生殖性特征,以及由文学文本与文化文本多重复杂关系的互文特征所呈现的《金色笔记》文化文本的媒介特征。
  巴特认为,“可读性文本是一种固定自足的现实文本,在其中能指和作者是预设的,其关系是明确的,文本是可以理解和把握的,读者不是意义的生产者,而是消费者。”而可写的文本是一种可供读者参与重新书写的文本,是具有动态变化功能的文本。“它可以被重写、被再生产、再创造、其意义和内容可在无限的差异中被扩散。”小说《金色笔记》采用了“文中文”的多重结构与多元叙述主体相结合的叙述手法,使整个文本置于多重意义构成的网络中,并借此消解了作者对文本意义的垄断,使小说变成了一个意义的迷宫,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和阅读的时间。读者必须从混乱的结构中去组合,改变阅读习惯,不是逐页阅读,而是按页码重新排列去读,从纷乱的结构中建构意义。
  网状叙述结构和时间的混乱、拼贴手法的运用,使得整部小说的叙述呈现碎片化特征。这些无序的碎片可以拼贴出无限种可能的意义,因而带来了文本意义多义性和多种解读的可能。作者运用不同文本之间的对话形成了小说文本的互文性特点,扩大了小说的能指空间,因而作品成为一个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女性主义的范本。小说《金色笔记》衍生出来无穷的意义空间,而且在文本的网络中,在一代一代读者的意义建构中,不断地出现意义增殖。不同时代的读者、不同性别的读者都能从中解码到不同的信息,建构生发出不同的意义和对于这个“飞象”似的作品的理解。
  《金色笔记》是多丽丝·莱辛最重要的代表作品。这部小说独特的构思与结构使得它具有强烈的个人意义。它的内容与形式、风格与叙述技巧以及主题思想,都象征了莱辛对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美学观念的一种整合与艺术实践。同时这部作品还有着浓厚的时代象征意义。它涵盖了大量当代哲学思潮与社会文化内容,成为一个文化信息库,因此,它又具有了文化文本的媒介特征,成为女性文化和二战后英国文化的“生殖文本”。
  注:本文系2009年宁夏大学校级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解构主义视域下的英美后现代小说叙事结构研究”资助成果,项目编号:(E)NDSK09-8。
  参考文献:
  [1] 李维屏主编:《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八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 [英]多丽丝·莱辛,陈才宇、刘新民译:《金色笔记》,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
  [3] 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三联书店,1995年版。
  [4] 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 王瑾:《互文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 朱皖玲:《互文性理论视野中的〈金色笔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6期。
  [7] 项晓敏:《零度写作与人的自由》,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洪春梅,女,1973—,宁夏银川人,天津师范大学2010级在读博士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工作单位: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万花筒 亦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