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5:26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辞”和“词”的历史流变】历史三次皇帝

发布时间:2019-05-15 06:33:17 浏览数:

  摘 要:“辞”、“词”二字从古代发展到今天,有着较为复杂的意义沉淀,其本义并不相同;在文字言词意义上二者从古至今都处于混用状态。现代语言学中“辞”“词”又各自承担了不同的意义。而作为文学体裁,在唐以前二字通假,表示意义一致。到唐后期出现了分化。
  关键词:辞 词;语义;文体?流变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1
  “辞”、“词”二字从古代发展到今天,有着较为复杂的意义沉淀,今天我们在使用二字时仍多有混淆,有必要对这两个词进行一番历史性的梳理,还“辞”“词”以本来面目。
  一、《说文解字》及其研究性著作中的“辞”、“词”
  《说文解字·辛部》:“辞,讼也,……犹理辜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词与辛部之辞其义迥别。辞者,说也。今本,说讹讼,广韵七之所引,不误。……谓文辞足以排难解纷也。然则辞谓篇章也……积文字而为篇章,积词而为辞。”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分争辩讼谓之辞。”?清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辛部》:“辞,凡有说以告于人者谓之辞。”
  《说文解字·司部》“词,意内而言外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词者,意内而言外,从司言,此谓摹绘物状及发声助语之文字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惟也,思也,曰也,兮也,斯也,若此之类皆词也,语之助也。”要理解“词”的意思首先要弄懂“意”和“音”的意思。“意”在这里引申为意思、意义。而“言”则与“音”同义。【1】“在先秦典籍中,‘言’字仍有‘音’义(《墨子·?非乐上》),引古逸书,“舞佯佯,黄言孔章。上帝弗常,九有以亡”【2】。黄言孔章即簧音孔章。所以在这里“言”与“音”仍然同义。“意内而言外”的意思就是声音是外在形式的东西,而意义是内在的内容。和我们现代语言学的“声音是形式,意义是内容”惊人的一致。
  在许书中,还有这样的表述:“曰,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些,语辞也。见《楚辞》。从此从二。其义未详”,从上可知,“辞”和“词”的原始含义即本义确实不同。辞的本义有的认为是“讼”,有人认为是“说”,无论是“说”还是“讼”,都是动词,都有解说辩解之意。 而?“辞”由动词义略加引申就专指这种分争辩讼、判别是非的言语。再往后,意义范围又加扩大,便指所有的言语文词了。字词语句段乃至篇章,皆可谓之“辞”。各家对“词”的释义的理解也颇有分歧,依说文及其研究性著作的解释,词的释义有三,一是从言司声,形声字,指有声有义的词语。二是词是虚词的一部分。后人解释虚词的专著,如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杨树达的《词栓》,乃至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都是取“词”的虚词意义的。三是二者都可以作为训诂术语用来训释词义。《说文解字》全书用“词”训释的共23个,用“辞”训释的共3个。
  二、现代语言学中的“词”“辞”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在言辞这个意义上,‘词’和‘辞’是同义词。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3】
  《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录包含有表示文词语句的“词”或“辞”的复合词语68个(或组),虽然不说搜罗净尽,但至少是把现代常用的都收列进来了。其中只含有“词”一种词形的复合词语35个,如“词锋、供词、大放厥词”;只含有“辞”一种词形的复合词语有9个,如“卜辞、修辞”;含有“词”和“辞”两种对应词形的复合词语24组,如:辩词——辩辞,言辞——言词等。但对于上述具有两种对应词形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以主条和副条的形式标明了规范的意向,但其确定主副条的依据确难以捉摸。例如同样是指说话、写文章时选择词语,但“措辞”用“辞”,“遣词”用“词”。相同情况还有“贺词”“悼词”等用“词”,“致辞”用“辞”。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言语文词这个意义上,“词”和“辞”和流了,“词”和“辞”同音而混用(有的学者认为是通假)。
  三、作为文学体裁的“辞”、“词”
  《周礼·春官·大祝》:“大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4】这里所谓的“六辞”是指六种应用文体。不可能理解成“言辞、语句”。《周礼》是战国时代的典籍,那么,在战国时代,“辞”就有了标示文体的符号功用,虽然这时期的文体界限还没有严格标准,但从命名分体中是可以证实的。
  在唐代后期,又兴起了一种句式长短不一、字数不等的韵文形式,人们把这种文学形式叫做“词”,又称长短句或“诗余”,于是“词”在古文献中又产生了一种新概念。例如宋张炎《词源》,明杨慎《词品》都是专讲词这种韵文形式的。
  那么,作为文学体裁,“辞”和“词”到底有何不同?“辞”,作为古代文体中的名义,在汉代以前就确定了,一是指应用文体,二是指以楚地为文化背景而产生的诗歌文学。这个时期,“辞”也可作“辞”,二字通假。而到了唐后期,“词”专指唐宋兴起的有严整的格律形式的乐歌,与“辞”的文体义彻底分离。
  综上所述,“辞”和“词”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有时混用,有时又各有所指,各有分工。在运用中我们不可混淆等同处之,也不可分别论之,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注释:
  【1】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源.159页.武汉出版社,1996年
  【2】何金松.汉字形义考源.160页.武汉出版社,1996年
  【3】古汉语常用字字典.?49页.商务印书馆,1993年
  【4】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5】刘勰.文心雕龙义证.?16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成都:成都古籍书店影印,1981年9月
  [3]、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武汉古籍书店影印,1983年6月
  [4]、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3月
  [5]、葛本仪.?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6]、 王前.试论《说文解字》中的词、辞、意[A].求索集.学苑出版社,2012年7月版
  [7]、 周延良.?唐前“辞(词)”名义源流考[J].?河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8]、李志军?.辞与词之辨[J].语文教学之友,2006年第12期

推荐访问:流变 历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