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04:03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浅论苏轼诗中的“君子”理想] 君子苏轼

发布时间:2019-05-15 06:34:21 浏览数:

  摘 要:苏轼儿时读《庆历圣德诗》便已以韩、富、杜、范诸贤为君子典范,并“已有颉颃当世贤哲之意”,其后经过几十年政治生涯的实践与磨砺,以及儒、佛、道三家思想的浸染,苏轼将“君子”之道修行地更加醇厚与广阔。他的“君子”理想散溢在他诗、词、文等方方面面的著作中,本文以苏诗为切入点,通过挖掘苏诗中的“君子”形象,来探讨苏轼的“君子”理想。
  关键词:苏轼;君子;理想
  作者简介:唐华,女(1988.12-),山东青岛人,山东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01
  一、君子的涵义
  据余英时先生考证,“君子”一词最早的定义出现在东汉的《白虎通义》:“或称君子者何?道德之称。君子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称也。”余先生认为,“君子”最初是专指社会上居高位的人,后来才逐渐转化为道德名称的。“君子”逐渐从身份地位的概念取得道德品质的内涵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
  历代对“君子”的塑造,大多只偏重于儒家,但宋代在尊孔崇儒的同时,倡导儒、佛、道三家的融合。苏轼出入儒佛道三家,将三家的“君子”理想融会贯通,将立德立功立言与静心淡泊容纳于一身,在诗中汇出独具特色的“君子”理想。
  二、苏诗中的“君子”形象
  (一)人物形象
  苏诗的诗中塑造了很多人物形象,他们虽然年代不同,地位不同,职业不同,但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符合苏轼心中的“君子”之道,是苏轼理想中的“君子”形象。
  1、抱瑜握瑾、德厚流光的儒雅之士
  熙宁年间,司马光独居洛阳,在其独乐园潜心修书十五年。苏轼有诗《司马君实独乐园》描写其园:“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亩园,花竹秀而野”如此清幽雅致的环境,也只有有德者才能居之。“先生独何事,四海望陶冶”言四海百姓都望司马先生执政,陶冶天下。而且“儿童诵君实,走卒知司马”儿童和走卒都知司马先生,时时称颂,可见其德行散逸之广。
  2、正直刚烈、持节守道的高洁之士
  苏轼有诗《和刘道原见寄》,朋九万《乌台诗案》评曰:“轼为刘恕有学问,性刚直,故作此诗美之。”诗中说:“敢向清时怨不容,直嗟吾道与君东”赞叹刘恕刚烈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鹤不须惊夜旦,群乌未可辨雌雄”将刘恕比作孤独却高尚的鹤,而将朝中平庸无为的小人比作不辨雌雄的乌,鹤立鸡群,刘恕的君子之风赫然而出。
  3、明心寄守、淡然处世的僧道之友
  苏轼在《去年秋,偶游宝山上方,…》写僧人隐几人如其名,明心寄守,在宝山“不出十五年也”。《送邵道士彦肃》刻画了一个神仙似的道人好友,他的住处远离纷纷扰扰的尘世,“结茅都峤与仙邻”;他“老不求名”处于世外,故能看透世事,言语真挚而透彻。
  (二)植物形象
  苏轼对于一些植物特别钟爱,在诗中多次吟咏。他们不仅拥有本身的自然属性,而且经过诗人艺术眼光的加工拥有被赋予的人格品质,或高贵,或坚韧,或清雅,俨然成了花木君子。
  1、顽强坚悍、不畏风霜的劲竹柏松之木
  苏轼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其对竹子的偏爱是显而易见的。其在诗中也多次以竹为主题,如“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赞叹竹子在恶劣的环境下盘根而起,可折不辱的坚强与韧性。
  同竹子拥有同样品质的还有松柏,“已负栋梁质,肯为儿女姿。那忧霜贸贸,未喜日迟迟。”(《岁寒知松柏》)这些诗句表面上是写植物,实际上蕴含着苏轼对顽强坚悍、不畏风霜的品质的认可与赞叹。
  2、清妍秀洁、拘泥不染的梅菊之花
  梅菊素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更是雅诗名家寄托情操之所系,苏子也难以免俗。如写梅花,“蕙死兰枯菊亦摧,返魂香入岭头梅。数枝残绿风吹尽,一点芳心雀啅开。”(《岐亭道上见梅花,戏赠季常》)如写菊花,“野菊生秋涧,芳心空自知。无人惊岁晚,唯有暗蛩悲。”(《和子由记园中草木十首》)
  在这些诗句中,梅花清绝惊凡,菊花孤芳秀洁,苏轼以如此多的笔墨与深情吟咏他们,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姹紫嫣红中的特别,更因为他们身上有他所寻找的君子理想。
  三、苏轼的君子理想
  苏诗中的形象无论是人物还是植物,他们身上的君子风范都是苏轼君子理想的化身。他的理想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对他人品性的吟咏歌颂,更执著于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的践行与刻画。
  (一)心怀天下、爱国忧民之心
  首先,苏轼有着浓厚的爱国热情。《和子由苦寒见寄》中:“丈夫重出处,不退要当前。西羌解仇隙,猛士忧塞壖。”认为御敌护国是大丈夫的本分。“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看到山西健儿开赴边疆,他也想随军而去,奋勇杀敌保卫国家,表现了保家卫国、抗敌御侮的激情。
  其次,爱民系民,以民为本。得知洪水肆虐,民无居所,其感慨“哀哉吴越人,久为江湖吞。官自倒帑廪,饱不及黎元。”(《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在徐州与民一起抗击洪水,并筑黄楼;在杭州疏浚西湖,兴修水利;在惠州布医施药,建造药堂。无论自己的仕途生涯是顺是逆,苏轼爱民惠民之心却从未改变。
  (二)旷达乐观、悠然自得之态
  在逆境中坚守自我、顽强不倒已是难能可贵,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更是可惊可叹。被贬儋州,他说:“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吾滴海南,子由雷州,了不相知》)当终于可以北归时,他欣喜,却也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被贬的日子虽苦,却无怨无悔,其中虽有倔强,但更多的却是达观与坦然。
  佛语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于小而见大,由古而知今;效贤达以修己性,格雅物而立此身。苏轼的诗歌,或豪迈奔放,或雅致婉约,出世入世之间,融儒释道百家之学于一炉,可以说是走到了中国文人的巅峰。然而,他所留于后人的,不单单是令人赞叹的文山诗海,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行文流水间滋生的仁者之心、勇者之姿、智者之态与达者之怀。苏轼怀抱自己的君子理想,修乎其身,践乎其行,藏之诸文,传乎其人。我想这正是苏子于风云激荡的时代里安身立命的根本,或者可以称之为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
  参考文献:
  [1]、 曾枣庄,舒大刚.三苏全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2]、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 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4]、 张进,张惠民.苏轼论士君子人格及其履践[J].唐都学刊,2001,17(1):77–83.

推荐访问:君子 苏轼 诗中 理想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