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6:20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

发布时间:2019-05-30 06:41:45 浏览数:

  摘要: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革新地理教学方法的机会,只要教师根据每项智能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学生就有机会利用他最发达的智能学到知识,课堂教学就会取得最佳教学效果。那么,如何保证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呢?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梅克教授的“问题连续体”给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而有序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简易可行的新思路和操作框架。
  关键词:多元智能;地理教学;问题连续体;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058-04
  多元智能(简称MI)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研究了不同对象人脑与智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具有语言言语、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韵律、人际沟通、自我认识、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并且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表现出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1]多元智能理论为课堂教学改革开辟了宽广、丰富的途径。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很多好方法我们已经沿用了很久,但在某些情况下,多元智能理论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革新地理教学方法的机会。
  “每个人的智能是各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因此,每个人的智能都存在差异性、个别性。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发现这种差别性,根据不同人的智能特征,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不论在哪种情况下,都没有一种对所有学生都适合的完美教学方法。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选用与之相适宜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根据每项智能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学生就有机会利用他最发达的智能学到知识。
  一、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堂教学环节策略
  1.多元导入。导入环节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步骤,甚至是关系一节课成败的因素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积累了不少巧妙的导入技巧。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导入的新思路:以8种智能类型和学生理解事物的方式为起点,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智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样的课堂里,讲故事不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地理教师也可以用这种孩子们喜欢听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擅长音乐的教师常以音乐作为所教学科的导入手段;作画不仅出现在美术课上,地理课在讲“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会说,请同学们画一幅关于宇宙的科幻画。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导入,从学生喜欢的画、音乐导入,从人们关注的环保问题入手……教师们用自己擅长的言语智能,将学生的爱好和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将实际生活和地理课堂联系起来,试图从言语智能、身体智能、人际智能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地理课堂一开始便充满了乐趣。这样的课堂导入,增加了教学成功的概率。
  如在教“中国的河流”时,用《黄河颂》这首歌作为导入,先让学生边听歌边展开想象,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展开讨论:刚才在听歌时,想到了什么情景?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致:有的说,想到了黄河的源头情景;有的说,想到了华夏文明……大家争相发言,个个神采飞扬,他们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同将要学习的黄河内容联系起来,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总之,利用音乐导入,常会使学生的情绪迅速活跃起来,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所学习的内容情境中,从而使学生的音乐智能得到了开发,正如柏拉图所说,“通过愉悦心灵来教导学生学习,则可能更确切地发现每个人的才能倾向。”
  2.多元切入理解教材。一旦兴趣激发起来,接下来的环节便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理解教材。从教师的角度看,多元切入理解教材是指教师多维度、多方式地呈现教材。从学生方面来讲,多元切入理解教材就是用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智能优势表达对教材的理解。在这两方面,笔者做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例如,在讲授“生物多样性保护”这节课时,师生共同搜集了近年来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数量统计数字,运用数学——逻辑智能说明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事实;教师又向学生讲述了广东放生协会于 2011年12月11日在广州白云山旁白云仙馆举行的放鸟活动。广州的爱鸟活动——将2487只珍贵小鸟放飞蓝天,让学生表达听后的心情,学生播放了课前准备的赞颂乐曲,这是运用音乐听觉智能来表达对保护物种知识的理解;他们还进行了题为“实话实说”的课堂讨论,有的学生提出“有些动物对人类是有害的,应该捕杀”等问题,这是运用了语言智能及人际关系智能,大大深化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可取之处是,师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比仅用语言描述体验与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更丰富和深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课都要用这种方式进行切入,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能切入多少就做多少,绝不能牵强附会。
  教师们还可采用猜迷语、游戏、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学习及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多元切入理解教材。
  3.多元化的作业。布置作业是常规课堂教学的步骤之一,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作业毫不例外地用言语符号的形式来呈现,比较单一。全班学生都做同样类型和难度的作业,作业既没有反映出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又没有反映出学生不同的认识事物的方式,致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觉得作业水平太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望而生畏,不擅长言语智能的孩子无法表达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教师这样一个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多元智能和个性特点布置具有个性化的作业,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例如,在学习了“旅游景观的欣赏”后,供学生选择的作业可以是不同的(见表1)。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探索
  用多元智能进行教学使地理课堂充满了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学习,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如何保证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梅克教授的“问题连续体”给地理课堂教学有效而有序地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提供了简易可行的新思路和操作框架,同时又便于每节课教学目标的把握,使其低层目标和高层目标比较清晰。   “问题连续体”有步骤地通过层层设置、步步深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等级水平,达到了有效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每个人的智能都有不同的组合,数项智能组合的结果,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生存和发展,解决问题依靠技能,而每一项技能都是两项以上智能组合的结果。技能培养的最好途径,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智能发展和智能组合。[3]“问题模式”课堂教学,正是从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智能,促进智能组合。[4]借鉴“问题连续体”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探索,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目标导向,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问题体系”为基本教学策略,通过揭示目标→依据目标进行问题解决→检测目标,一步一步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是第一步。教师通过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运用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总体的模式,地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下面举一个课例的片段具体说明这个模式。
  1.设计三维目标。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时,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了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三维具体目标,把“问题连续体”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2.问题情境,引发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为了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想在一块空地上建两栋坐南向北的教学楼(课件显示),北楼楼高18米,南楼楼高21米,为了使两楼都有较好的采光条件,让学生思考两楼之间的距离至少是多少?当学生们听说要帮助学校解决问题时都是一副勇者表现,跃跃欲试,产生了“我一定要学会求两楼之间距离的本领”这样的欲望,并开始思考怎样求这两栋楼之间的距离。
  3.探索问题,获得解决方案。首先让学生独立探索,自主解决浅层次的问题。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本地纬度(35°34′N),提问:一年中什么时间哪栋楼的影子对哪栋楼的光线阻挡最严重?学生回答:冬至日南楼的影子对北楼的光线阻挡最严重。让学生独立计算出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完成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凭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方法计算出当地冬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是31°,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在独立计算中体会到,计算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时要根据当地冬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同时,让所有学生在探索时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再次探究的欲望。其次,让学生合作探索,共同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在合作研究之前,有的学生在两栋楼之间画出冬至日正午太阳光线的入射方向,有的学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还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时感到无从下手,太阳光线的入射方向都不会画,也不知道要运用哪栋楼高的数据,但回忆起当地正午时太阳位置的情景时,他们就开始合作着画图,运用三角函数的方法计算。学生们运用自己的智能强项,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和交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了问题的最后结论,并推导出了计算两楼之间最短距离的公式。
  在整个探索过程中,由独立到合作,由直观到抽象,由单一的操作程序到开放的解决策略,贯穿着问题连续体,学生的思维在此逐步开阔和发展。
  4.应用问题,发展智能。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新学的知识进行基本练习,巩固新知识,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比如,“家里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冬夏间是否需要调节”等,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又体验到了地理的基本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布置如下实践活动:“课下请同学们测量你所在小区的楼间距是否合理”、“请帮助你的家人或亲戚根据房屋的采光条件选购楼房”等,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的活用,也使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都获得递升和发展。最后,归纳整理,讨论问题的应用价值,这一步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总结、整理新知识,完成知识结构的重组,让学生将内化了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构建知识网络。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交流学习心得,再一次体会了探究乐趣,并提升了语言等智能。在课结束前,教师又一次让学生讨论正午太阳高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逐步形成了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美好情感。
  这个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把教学目标作为“纲”,紧紧围绕着目标,运用“问题连续体”策略进行课堂教学。它的优点是:一方面避免了“问题”庞杂无法统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处理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发挥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双基”优势,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北京:教育研究,2000,(9):73—74.
  [2]何李来.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7.
  [3]徐国辉.“问题连续体”模式在教育领域的新发展[J].教育实践研究(B),2012,(7):6—7.
  [4]齐本莹.运用“问题解决”模式优化地理课堂教学[J].新课程(中学),2012,(5):22.

推荐访问:指导下 教学实践 课堂 地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