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16:06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巧设对话,活化课堂_活化课堂的重要性

发布时间:2019-06-01 06:58:15 浏览数:

  对话,作为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其本质不是彼此交谈,而是“主体间不同声音、不同思想的民主、平等沟通和碰撞,以达到彼此取长补短、沟通心灵、合作与创造目的”。(潘慧芳:《走进德育课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9页)品德课堂为什么需要对话?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实现对话?本文试图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6课为例,阐述品德课对话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课例分享
  《平安回家》旨在通过认识交通安全标志、模拟交警指挥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交通标志,体会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感。我起初的设计是这样的:
  【设计一】
  1.我们的安全牵动着父母的心,你知道哪些交通规则?
  (不闯红灯;走人行道;过马路走人行横道或过街天桥……)
  2.认认生活中的交通标志
  3.“连一连”交通标志
  (1)知道了认识标志的方法,同学们,你们现在能把标志的形状和它表达的意思对上号吗?打开书,在书上连一连。
  (2)学生完成书上的连线题。
  (3)老师和学生核对答案,让学生说说其它标志的含义。
  4.从图形和颜色上再观察这八个标志,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警告、禁令、指示……)
  5.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交通标志,想考考大家吗?(学生出示自己收集画的交通标志,考考大家)
  整个流程完成下来,学生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认识了生活中常见的交通标志,但对于体会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珍爱生命的情感等目标,却没能实现。分析原因,是课堂缺乏对话,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显然,以上设计是失败的。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对部分环节进行了修改,完成了第二个设计。
  【设计二】
  1.每天你们是怎么来上学的?据老师了解,有的同学就住在附近,可父母为什么还要接送呢?
  2.父母的担心是有道理的。有人曾说过,动荡年代最可怕的是战争,而和平年代最可怕的是车祸。这是为什么呢?请看一组数据。(出示)
  (播放10.9特大交通事故的新闻视频)
  从公安部交管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99000起,造成27000人死亡、11000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410000000元,其中,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15起。
  (1)读一读。
  (2)看到这些数据,你们有什么感受?
  (3)怎样才能避免或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呢?
  (4)小结:这些令人震惊的数字在提醒我们:只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证人们的生命安全。
  两次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设计二增加了具体数据和真实事例,提供了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看、自己说的机会。从课堂效果来看,设计二有了对话的基础,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不仅惊叹于交通事故的频繁,有的学生还补充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交通事故,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这种对话交流拉近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他们强烈地感受到危险就在身边,从而意识到注意交通安全很重要,于是,珍爱生命、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油然而生。
  二、策略思考
  上述课例揭示了对话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品德课堂的有效对话如何才能实现呢?
  1.“平等中的首席”是对话形成的保障
  新课改实施以来,品德与社会课课程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教学变换为教会学生学会怎样生活,用什么态度对待生活,用什么方式去生活,如此,学生的品德才能形成。
  设计一虽然在目标定位上涵盖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实际操作时还是侧重于认知层面,把这堂课当做知识课来教了,于是,出现学生被动学习的场景也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认为,师生之间能否平等对话,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从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的知识权威角色,变为“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孩子对话的“对手”。案例二中,教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大胆开口交流,因而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在场因素”是对话形成的前提
  与知识课的学习停留在认知层面不同,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仅仅要转变学生的认识,还要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只有学生深度体验,才会有知、有意、有情、有行,才会有价值引导,而不是仅仅占有知识。
  在潘慧芳教授来看,“教学不能仅仅意味着讲。教学应当成为一种订约:教师指出一条路,学生经由此路能够理解并能进入他自己的那个活着的、流动的传统中去 ”。儿童自己的“活着的、流动的传统”不是别的,就是其生活,是以生活体验和经验为基础的生活经历,是学生可感、可触、可说的“在场因素”。从师生“在场因素”出发的教学,师生都有话说,都有说话的欲望,对话的展开就有了起点和基础。
  设计二通过创设情境,利用数据和具体事例唤醒了学生的已有生活体验,在直观的数据和画面的启发下,他们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反思、质疑,有了生活的体验,因而想说,想交流。可见课堂只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对话教学才能真正开展。
  3.智慧引领是对话的追求
  有生成的课堂才会灵动精彩,而有效生成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智慧引领。
  一次区级公开课上,在上“我是小交警”环节,为了让活动有序地开展,课前我布置把桌椅拉开,空出了“十字路口”,学生小汽车的头饰也佩戴好了,要走的路线“司机们”都心中有数了。在跟着视频中的交警学习了几个基本指挥手势后,小交警戴上“帽子”上岗了。活动开展有序,学生完全沉浸在体验的兴奋中,我也很高兴,按照预设的流程,开始采访小交警:
  师(微笑着):刚才指挥了交通,你有什么感想?(下转第16页)
  (上接第31页)
  生(严肃地):我很失望!
  师(一愣):失望?对谁失望?
  生(认真地):对同学失望!
  师(不解地):对同学失望?
  生(犹豫着):对自己失望……
  师(疑惑):到底对谁失望?为什么失望?
  生(有点结巴):没有交警指挥好!
  师(有点明白):原来是这样。因为我们只学了几个动作,还没有交警叔叔做得好。你感受到了交警叔叔的不容易,这非常难得。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你!
  ……
  活动结束后采访小交警、“司机”都是课前预设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深化体验,巩固认识,升华主题,可没想到学生的回答竟然是这样的!显然,有些措手不及的我处理得简单了。课堂虽然结束了,但上这堂课的经历总是萦绕在我心头:学生给了我一份惊喜,生成了多么宝贵的资源,让学生多边对话有了很好的机会,我却没能抓住,让学生失望了……
  案例中,“小交警的失望”就是生成的资源,如果老师能够从传统的话语霸权中解放出来,把问题交给学生,组织引导生生互动,彼此思维碰撞,形成多边对话,这样的“失望”就成为惊喜了。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总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相信只要坚持“对话”的理念,不断地反思、改进,才会使教学更完美、艺术。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区石埠桥小学
  江苏南京 210033)
  责任编辑 徐向阳

推荐访问:活化 课堂 对话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