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7日 23:57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让历史课堂撒播理性种子 撒播友谊的种子

发布时间:2019-06-02 06:46:33 浏览数:

  中图分类号:G623.41  “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这是历史教育所承担的最基本的功能。”[1]历史教育目标回归到本应该有的位置──历史教学是一门主要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性教育科目。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质,决定了历史课堂传授的不仅是历史知识,还要唤醒学生人性中的善良、真诚、美好和正义。那么如何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撒播善良和理性的种子呢?
  一、 防范凶残暴力心理的形成
  随着社会发展,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件也日渐增多,很多时候人们除了追究家庭责任外,更多指责的目光投向学校的教育。教育的目标就是教书育人,我们一直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具备良好的体魄,健全的人格。
  多年来的历史教育强调的是历史知识的灌输,过于注重政治思想教育,以致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单调,缺乏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培养。如果学生知识的增长是以情感的失落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的,那么,它就背离了我们教育的本义。
  一位教师在讲到《中日甲午战争》这一课的时候,特别是讲到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时候,屏幕打出了这么一段:“天黑了,屠杀还在继续进行着。枪声、呼喊声、尖叫声和呻吟声,到处回荡。街道上呈现出一幅可怕的景象:地上浸透了血水,遍地躺卧着肢体残缺的尸体;有些小胡同,简直被死尸堵住了。死者大都是城里人。……日军用刺刀穿透妇女的胸膛,将不满两岁的幼儿串起来,故意地举向高空,让人观看。”学生神情悲愤,教师接着讲:“日本鬼子简直丧尽天良,毫无人性,对我们同胞进行了连续四天的杀戮,老弱妇孺无一幸免,全市仅剩三十六人被留下埋葬同胞尸体。斑斑兽行,磬四海之竹,无以书其罪,倾九天之水,难以洗其恶。今天我们怎么看待它?”
  学生因教师的动情而震撼,纷纷举手发言:“小日本,太凶残了。我们应该也来个东京大屠杀。”“我们要杀到日本去,让他们也尝尝被屠杀的滋味。”“我们要把今天的日本人驱逐出中国,不让他们来中国开厂赚钱。”“看见日本人,见一次打一次。”……
  听到这里,我不仅茫然起来。我们学习这段历史,是为了记住这段屈辱史,记住落后就要挨打,告诉学生只有国家富强才有人民的安居乐业,由此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不是为了将来进行报复,为了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让十几岁的孩子泯灭天性,成为可怕的杀人机器,后果将会不堪设想。而现实中学生流露出来的血腥、暴力、凶残,这或许说明我们教育中缺少对人类的关爱之情以及人道精神,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教师的关注。历史课堂传授的不仅是历史知识,还要唤醒学生人性中的善良、真诚、美好。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发现这一问题后,不能不了了之,更加不能过分煽情,助长学生的暴力、凶残心理的形成,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从非理性的思维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误区中走出来。
  二、 引导走出狭隘民族主义误区
  撒播善良种子,培养理性精神,还有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挖掘和选择。教学内容不仅仅靠从教材中提炼,还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挖掘,特别是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及时捕获新信息,利用新材料对学生进行教育。
  当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日本马上派出了救援队前来中国帮助救援。
  课堂上,我问学生有何想法。学生大多无法接受,“日本鬼子滚回老家去吧,不要在这里惺惺作态”“真有这么好心,就不会发生南京大屠杀了”“日本鬼子救援中国,一定有企图”“中国不需要日本鬼子的帮助”“把他们赶回日本,不要让他们进入灾区”……我茫然。“我能理解你们的想法,毕竟历史上日本曾经深深地伤害了中国同胞,给我们带来无穷的灾难和屈辱,我们要时刻记住这段屈辱的过去,让它成为我们不断向上的动力,激励我们民族奋发向前,自强不息。但这次日本救援队冒着生命危险前来救援,你们觉得其目的是什么?与日本过去发动的侵华战争性质是否一致?”我当时就把日本救援队向地震中死难者进行默哀的图片在屏幕中呈现出来,学生看了,沉默了。
  我趁此机会跟学生讲解了日本战前法西斯体制与战后民主体制的本质区别,以及变化的深刻背景,引导学生更理性思考历史与现实问题,区别看待日本政府与日本人民的行为。最后学生的发言让我由衷感到欣慰:
  “过去,日本经侵略我们,曾经对中国发动了惨不忍睹的大屠杀,我们应该铭记教训,奋发向上;今天,日本政府仍然时不时冒犯中国领土——钓鱼岛,也经常以参拜靖国神社形式悼念二战战犯,我们应该警惕军国主义的复活,与其它受害国家一起以合法的手段控诉日本政府的恶劣行径;而日本人民在此次中国面临大地震大灾难的时候的第一时间派出了救援队,送来救援物资,是善举,体现了全世界人民在灾难面前,心连心,众志成城。
  我感到庆幸的是学生终于从狭隘的民族主义误区中走出来了,并能够理性地看待问题。所以理性的培植,不光来自教师对授课内容的挖掘和挑选,也表现为教师处理课堂问题的技巧。
  三、 重视道德教化功能
  历史是一门人文色彩浓厚的学科,有古今中外几千年文化精华的积淀,特别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优秀文化,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史实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历史教育应充分发挥历史教育陶冶情操、深化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教育功能。
  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认为:“历史的任务是赞美正义,揭露邪恶,以为后世殷鉴。”[2]南宋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直成为中华民族追求进步,追求正义而前赴后继的巨大精神支柱。作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在国家面临“兵弱银涸”的危机时,立下“蛮烟一扫海如镜”的宏愿,充分表现了民族自强精神和爱国主义的原动力,并始终激励现代人热爱祖国奋发向上。谭嗣同慷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无不体现中华儿女的视死如归、浩气凛然和慷慨悲壮。
  历史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之以志、导之以行的完整过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历史给予我们的启迪,告别非理性的野蛮、血腥和凶残,弘扬文明、正义、善良,让我们的学生更加理性地审视自己,看待世界。
  注:[1]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一分册(谢德风,孙秉莹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P128

推荐访问:撒播 种子 课堂 理性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