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16:32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蛛网膜下腔出血CT【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发布时间:2019-06-05 06:57:32 浏览数:

  [摘要]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手术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08例的CT血管成像资料,并且所有患者后期均经过数字减影处理。 结果 108例患者中,共检出动脉瘤133个,常规CT血管成像漏诊14个,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全部检出。两种方法检出的动脉瘤的大小、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对颅底处的动脉瘤有更好的检出率;两种方法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可以快速、无创、准确地做出诊断,是临床上颅内动脉瘤的首先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应用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c)-0118-03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出血性脑血管病中十分常见的类型,具有很高的死亡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目前临床上诊断的金标准,但DSA检查是一种有创的检查,并且检查时间比较长[1]。近年来,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CT血管成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已经成为临床上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检查手段[2]。笔者对本院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进行后期的数字减影处理,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8例患者为本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手术确诊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血管成像检查,并进行后期的数字减影处理。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33~77岁,平均(48.63±12.67)岁。42例患者无临床症状,于体检时发现;11例患者有明显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1例患者有明显乏力;1例患者有明显的纳差和消瘦。患者入院时3例患者的HBsAg检查结果为阳性,1例患者的HCV检查为阳性;所有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AFP)及肝功能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1.2 仪器
  采用东芝公司生产的16层螺旋CT,扫描时的参数设置为:电压120 kV,电流250~335 mA,旋转速度0.4 s,Pitch.531,FOV 20~24 cm,矩阵512×512,扫描层厚度5 mm。
  1.3 检查方法
  在进行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检查时,将患者的头部置于检查头架上,然后以4.0 mL/s的速度从肘正中静脉注射20 mL碘普罗胺,并用0.9%氯化钠溶液15 mL进行冲管,然后通过对鞍上池层进行动态扫描,以确定扫描延迟时间,确定扫描延迟时间后,将患者的头部固定,同时进行相同层面的头颅平扫以及增强扫描,从第1颈椎扫描至颅顶。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同显影剂。扫描结束后,将所有采集的图像资料传送到工作站进行后期的图像处理。
  1.4 图像资料分析
  图像的重建及分析由两名有多年经验的神经放射学科医生进行,分析患者的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观察图像的质量。
  1.5 图像质量的评价
  根据图像中血管分支的显示情况以及动脉瘤的显示情况将图像质量分为5级,Ⅰ级:血管成像密度高,脑血管的显示达到四级以上的血管分支,颅内的小血管显示清晰,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以及与相邻血管的关系显示清晰;Ⅱ级:血管成像密度较高,脑血管的显示达到四级以上的血管分支,颅内的小血管显示清晰,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以及与相邻血管的关系显示清晰;Ⅲ级:血管成像密度较淡,脑血管的显示达到三级血管分支,颅内的小血管显示欠清晰,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以及与相邻血管的关系显示较清晰;Ⅳ级:血管成像密度较淡,脑血管的显示达到三级血管分支,颅内的小血管显示不清晰,动脉瘤的大小、形态以及与相邻血管的关系显示可见;Ⅴ级:血管成像密度较淡,脑血管的显示为三级以下血管分支,颅内的小血管显示不清晰,无法检出动脉瘤[3]。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详见表2。
  2.3 动脉瘤的大小
  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检出动脉瘤的大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图像质量
  本组108例患者中,所有患者的图像均无质量为Ⅴ级的图像,CT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3 讨论
  数字血管造影是脑血管病症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检查过程中患者受到的伤害比较大,对医生的技术要求也比较高,并且检查费用较高,使其在临床的应用受到了限制[4]。CT血管成像与数字血管造影相比具有快速、无创、经济等优势,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5]。其中,三维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地对颅内动脉瘤作出诊断,但是由于扫描速度以及后期的图像重建的限制,导致无法得到颅内的整体血管图像,对颅底血管以及骨结构周围的血管由于骨像的干扰,易造成误诊和漏诊[6]。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通过后期的复杂处理过程,可以有效地去除骨结构对图像的影响,从而清晰地显示患者的全脑的血管情况[7]。本组研究中,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具有更好的诊断准确率。
  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检查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CTA检查结果的图像中有骨性标志,可以准确的定位并显示血管瘤的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可以显示出血管瘤与颅底的关系,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检查过程无创、经济、禁忌证少,患者易于接受;检查时间短,可以用于急性患者的检查等[8]。
  综上所述,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可以快速、无创、准确地做出诊断,是临床上颅内动脉瘤的首先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资料]
  [1] 张俊玲,李勇,张乐国,等. 102例颅内动脉瘤CT 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比分析[J]. 临床荟萃,2011,26(12):1019-1022.
  [2] 张莜双.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成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比较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 17(23):2889-2891.
  [3] 吕发金,谢鹏,罗天友,等. 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23(1):45-48.
  [4] 王洪生,赵佩林,孙晓峰,等. 64 排螺旋CT 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4(2):59-63.
  [5] 许祖梅,陈国章,张正节.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诊断价值[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05,14(1):20-22.
  [6] 高勇安. 64 排螺旋CT 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优势分析[J].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11):492-498.
  [7] 阎世鑫,韩彤,刘力,等. 颅内动脉瘤的影像学比较研究[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5):429-433.
  [8] 朱春雷,李满强,袁丽娟. 脑动脉瘤破裂早期手术治疗分析[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1):37-39.
  (收稿日期:2012-07-04 本文编辑:陈 俊)

推荐访问:蛛网膜 成像 出血 血管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