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1日 22:00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散文随笔 >

【探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综合要素】 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

发布时间:2019-06-05 07:03:24 浏览数:

  当前,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多是学校的某个专业、某个教学环节或某种教学模式的改革项目,是很有局限性的改革。从本质上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办学方略、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学生能力的发展等诸多方面。因此,不能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仅仅当作一种局部性、某个细节的改革,而应从整体性的角度来对待这种改革。
  一、从满足社会需求探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该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变革的快速发展,教育外部环境或外部因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驱动作用愈来愈明显。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克尔教授曾经说过,“学院和大学从来不会高居于虚构历史神话的顶层,它们常常屈服于周围环境的某些压力和约束。反过来,它们也总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进程。”(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陈学飞等译,江西教育出版社)这说明,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更多地取决于外部环境或外部因素的制约,尤其是经济因素的制约。在此以本溪化校为例,本溪化校地处中国药都和本溪钢铁之都附近,近年来,本钢集团主导产品产量稳定增长,粗钢产量突破千万吨大关,钢铁深加工产业园区开工项目31个,储备项目30个。“十二五”期间,本溪以沈本一体化为着力点,以“三都五城” ( 钢铁之都、医药之都、枫叶之都,国家森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建设为核心,快速推进钢铁深加工、医药、旅游三大产业集群建设;这一举措必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求数量将持续增长,人才规格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将带来人才类型和结构的大调整。作为本溪地区唯一一所医药化工类中等职业学校,经济环境的制约,决定了本溪化校的人才培养应首先是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服务,因而学校确立了“人才培养以区域为主阵地,面向全国,培养能够促进本地区经济向外发展,适应区域经济集团化,适应本溪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历史进程的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只有从实际出发,客观分析本校在国内特别是本溪地区的地位和现有的办学条件、办学水平,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需要为直接的驱动力,坚持并体现地方特色,依据地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寻求可扩展的服务领域,发挥自身因历史传统特别是地域所决定的优势,找准自己的合理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办出地方性中职学校的区位特色、人才特色。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容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组合这种结构的方式,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具体培养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学校教育的教育理念。按其组成要素,可概括为“三个全”,即“全局性的”、“全面性的”和“全程性的”。“全局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系学校的全局,关系学校各单位、各个部门的改革,需要学校各部门、各方面、各群体的密切配合与通力合作;“全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当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等方面全面进行,而非局限在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全程性”,是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涉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与此相对应,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亦要从这几个大的方面着手。
  (一)“全局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全局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宏观改革,侧重于目标、政策、制度导向等方面,体现的是学校总体上的治学方略。具体来说主要是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之需要,以教育思想变革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从教育目标、教育制度、教育过程等多个维度人手,对学校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科类结构等进行总体的设计、布局和调整,优化教育教学资源配置。其目标主要是营造一种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想环境、制度环境和发展空间,使学校在总体上能够较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样以本溪化校为例,近几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体措施如以下几个方面:①办学理念定位。学校本着“让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精业、助精业者立业”的办学理念。围绕石化行业发展和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全方位的改革。②办学目标定位。坚持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优质发展。深化办学模式、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坚持“立足化工、服务医药、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和“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创优”的治校方针,推进教学环境、专业设置、教材应用、教学方式、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创新。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化学工艺类专业以培养复合型中初级工程技术人才为主,同时培养少量工程管理人员;中药制药类专业以培养中初级生产技术型人才为主,同时培养少量生产管理人员;工业分析与检验类专业以培养中初级质量检验人员为主,同时培养少量质量管理人员。④专业结构调整。根据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国家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期的历史机遇,学校将专业布局进行了重新组合与优化,由原来的31个调整为现在的3个大系18个专业,重新增设了7个中药制药类专业,以适应中国药都发展的需要。⑤体制机制建设。与化工及制药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构建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于医药化工生产过程的“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建设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和评聘制度,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制定学生技能评价和品德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形成了医药化工类特色专业群,拓展了社会服务能力,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为培养适应石化行业发展和本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全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全面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1)教学模式
  1.“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建设。根据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学校组织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技术能手或工程师一道分析目前医药化工行业各个岗位的职业能力,根据职业能力,确定学校各个专业的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来建立课程内容,构建基于岗位职业活动的“就业导向型”课程体系,主要针对辽宁地区相关企业岗位要求,以岗位职业活动为导向,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引入企业产品和案例,把职业技能标准融入课程内容中,合作开发各个专业核心课程技能实训。
  2.课程设置应满足就业岗位需要。课程目标应突出岗位就业目标。课程目标设计要有清晰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以及具体职业岗位的工作标准,要明确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就业方向直接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中清晰体现,使课程目标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可以大大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提供条件。
  3.教材建设。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校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与提高,沿用老的教材建设思路已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教材建设工作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教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把教材建设工作作为教学过程的基本建设抓紧、抓好,不断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和水平。因此我们要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需求确定课程及课程内容,并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开发校本教材,具体包括各个专业的主干教材、辅助教材、参考教材和其它教材。为调动广大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在教材建设中要引入竞争机制,由教材建设委员会定期组织开展评选优秀教材和讲义的活动,对优秀教材的编写者给予必要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推荐访问:探究 要素 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