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09:55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语文练习题的分类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24 06:19:12 浏览数:

  语文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也就是要追求学生知识、能力、智力的统一协调的提高。语文练习能够强化巩固已学知识,能够查漏补缺,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起点和方向。正因为如此,以“练”为主的语文教学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基本共识。语文练习从不同角度有不同划分,从练习题目的类型上看,笔者认为可分为知识性练习、能力性练习和智力性练习,并且分别针对这三类练习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教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练习是学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当然,语文教学也不例外。练习是影响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现在大多数教师都是凭着经验在进行盲目、随意地练习,导致了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学生厌学,对语文也逐渐失去了兴趣。
  一、语文练习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以“练”为主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基本共识。那何为“语文练习”呢?《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反复学习,以求熟练;为有效学习而安排的问题、操作等。笔者认为,语文练习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凭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反复完成语文教师设定的内容或动作方式,通过不断地校正,从而巩固新学知识,形成新的技能与技巧,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活动。练习在语文学习中确实具有重要的作用。
  1.巩固强化,奠定学习基础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先用实验方法揭示了人类记忆中的遗忘过程,找出了遗忘规律,并制成遗忘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了遗忘在数量上的变化规律:遗忘量随时间递增;增加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逐渐缓慢。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是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所以我们对已学的知识要经常加以强化,练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强化手段。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如表1,教师在教给学生新知识之后,可以在0.33小时后对学生进行课堂练习,1小时、8.8小时后要求学生之间相互练习,24小时、48小时后教师可在下一节课的课堂对学生进行口头练习,6天、31天后可分别对学生进行小测验、大考试,只有这样经常反复练习才能有效地遏制遗忘,才能使知识不断得到巩固,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2.查漏补缺,明确学习方向
  无论是一堂课还是一个阶段的学习,学生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遗漏,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遗漏往往又难以察觉,此时练习正好可以发挥“补漏”的作用。练习能够检测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掌握方面的不足及问题,能够让学生找出自己学习中的漏洞和不足,并且及时弥补,以便明确自己的学习起点和方向,同时也给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反馈信息。
  通过语文练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巩固起来,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还可以查漏补缺,找出学习中的漏洞,及时弥补,使原来比较模糊的认识也逐步明晰起来。
  
  二、语文练习的分类
  语文练习,从内容上看,主要有专题练习和综合练习。专题练习,如字音练习,修改病句练习,句子衔接专项练习,阅读理解专题练习,古诗文积累与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现代文阅读专题练习,作文专题练习等等。综合练习,如一份完整的语文试卷,其中包括基础知识与运用,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四部分;从形式上看,主要有口头练习和书面练习;从完成的时间上看,主要有课前练习、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从时间安排上看,主要有集中练习与分配练习;从题目的类型来看,笔者认为语文练习可以分为:知识性练习、能力性练习以及智力性练习。以重庆122中学七年级语文(上)模拟测试卷为例。
  1.知识性练习
  知识性练习,也称识记性练习,主要包括汉语知识练习、文学常识练习和文化常识练习。其中语文基础知识练习如字音、字形、词语选用、成语使用、句子衔接、语病、古诗文默写等。文学常识性练习如“《童趣》选自 ,作者,字 , 代文学家。”“《济南的冬天》选自,作者,原名,字,满族,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文化常识性练习,如我国传统节日的具体时间以及排序,问候语,新年来临之际向亲朋好友传达的祝福语等,对因考试不理想而沮丧的朋友的鼓励话语,温馨的生日祝福语等。
  2.能力性练习
  能力性练习主要表现为思维能力的练习,其中包括分析性思维练习、比较性思维练习和概括性思维练习。这种思维的训练主要体现在阅读训练中,尤其是现代文阅读。以重庆122中学七年级语文(上)模拟测试卷的一篇现代文“我看到了一条河”的训练为例,分析性思维练习主要采取“为什么……”句式,如“为什么‘我’对童年的‘几个片段’记忆犹新?”比较性思维练习一般采取“你认为…”句式,如“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你认为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请说出理由。”当然,选择正确读音、辨字组词、选词填空、选择对词义的正确理解、选择最恰当的标题等也都可以作为比较性训练的内容。概括性思维练习主要采取“请简要概括…”句式,如“文章叙述了‘我’童年的‘几个片段’,请简要概括。”
  3.智力性练习
  智力性练习要求的不仅是知识的迁移,更应是知识的升华,主要是训练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对阅读对象进行变革、加工、重组,形成新的、属于学生自己的艺术形象。智力性练习主要是综合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即学生能否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的能力,并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如现代文训练中的“你对文章中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什么看法?请说出理由。”作文的创作“题目:越长大,越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然后作文;②说真话,抒真情,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准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三、提高学生语文练习能力的策略
  
  每一次的练习之后,只是教师的一个评分,只是参考答案的公布,留给学生的仅仅是把正确答案抄在试卷上,做对了的题目,下次碰到类似的仍会做,而做错了的题目,依旧会做错。每一次训练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式地“到此一游”而已。这样的练习效率可能不大。
  教师所安排的练习内容应当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考虑到实施主体的实际水平及训练内容的可接受性,使练习内容的分量、难度和训练速度既能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又略高于原有的基础,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加了学习语文的信心。教师还应当明确练习目标,建立科学的教学目标系统,从而使语文练习更加科学化。针对综合性练习的三类练习,笔者提出了如下措施:
  1.知识性练习
  知识性练习,也称识记性练习,识记也就是知识积累。知识性练习的题目比较死板,形式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致使学生语文学业负担过重;又因为这种识记往往较为机械,容易让学生思想上懈怠,失去对语文的兴趣。
  知识性练习一般有固定的答案,对于这类题目应当指导学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因为积累是形成语感的重要基础。就汉语知识来说,教师交给学生一些归纳的方式方法,指导学生可以将自己易错的字词摘抄记录下来,定期对它们进行归类。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实词意义、虚词用法、文言语法现象等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将纷繁琐碎化为系统化、条理化,以便识记。多背诵古诗文,平时多看多巩固。而针对常识类练习,则应留心生活,关心周边的人和事,多听多看。对于文化常识性练习,则应指导学生注重文化积淀。
  2.能力性练习
  能力性练习贯穿在对知识的接触、揣摩、消化的全过程中,主要是启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把握。
  能力性练习的题目主要体现在现代文阅读中,对于这类练习题的内容,①习题要少而精,教师应精选具有丰富训练价值的语言材料;②练习的内容要与学生的语文现状紧密结合起来,不可脱离学生的学情,成为“空中楼阁”;③练习的内容应着眼于学生的母语发展和心理发展。总的来说,教师应确定科学的练习题,而不能随意、盲目、零散地出题,力戒做文字游戏式的训练,绝不刁难学生,并形成系统的“训练群”,以保证有一定的训练深度和训练广度。针对这类训练,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推敲和揣摩,去感知文本中所蕴藏的思想情感,应当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应指导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注意积累知识性材料,逐步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大脑,开阔他们的眼界。
  3.智力性练习
  智力的发展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智力性练习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这类练习题,教师平时应指导学生多阅读教师推荐的经典书目,多留心生活,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知识美的眼睛。应指导学生重视知识经验的学习和积累,采用摘抄、归类的方法,帮助学生有目的地积累优美的语句和语段,善于提取学生积累的材料。
  哲学有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认识论观点看,训练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只有通过训练,学生学习的知识才能再现和运用,是把教师讲的知识经过大脑的理解、加工变成自己的知识,就是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具备;只有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形成学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思维时空;只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只有经过系统而科学的训练,才能使学生不仅能通过应试教育的壁垒,还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史洁莹等.讲解技能提问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滢.实验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于永正.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语文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蔡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张慧.语文练习题的设计导向[J].语文教学通讯,2001,(01).
  [6]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
  [7]任环.反馈技能练习技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曾天德等主编.心理学(修订版)[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张兰兰重庆市西南大学文学院400715;邓丽平江西省赣南师范学院341000)

推荐访问:练习题 语文 研究 分类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