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2日 12:26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甘肃省当归病害种类调查及其病原鉴定:当归病害

发布时间:2019-01-25 07:30:25 浏览数:

  摘要: 对甘肃省当归(Angelica sinensis)主产区岷县、渭源等4县5个乡镇的当归病害进行了调查和病原鉴定,共发现7种病害,分别为当归褐斑病(Septoria sp.)、白粉病(Erysiphe heraclei DC.)、根腐病 [Fusarium avenaceum (Fr.) Sacc.]、霜霉病[Plasmopara angelica(Caspary)Trotter]、茎线虫(麻口)病(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1种病毒病和1种细菌性病害(毒源和菌源待定)。茎线虫病和根腐病发病率在60%~70%,严重影响当归的产量和品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当归(Angelica sinensis);病害调查;病原鉴定
  中图分类号:S567.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7-1352-03
  
  Disease Survey and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on Angelica sinensis in Gansu Province
  
  WANG Yan,WANG Yin-quan,JIN Ling,LIN Li
  (Gansu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Key Laborat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harmacology and Toxicology of Gansu Province,Lanzhou 730000,China)
  
  Abstract: 7 diseases have been found through disease surveys on Angelica sinensis in Minxian, Weiyuan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They were brown spot(Septoria sp.), powdery mildew (Erysiphe heraclei DC.),root rot [Fusarium avenaceum(Fr.)Sacc.], downy mildew(Plasmopara angelica), nematode (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 a virus and a bacteria disease. Brown spot and nematode were the most severe diseases, whose incidence reached 60%~70%, and are the urgent problems needed to be solved effectively.
  Key words: Angelica sinensis; disease survey;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又名岷归、秦归、西当归、川归等,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味苦、辛,性温。有补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的功效。主治月经不调、痛经、血虚或血瘀闭经、血虚头痛、血虚便秘、贫血、风湿痛等症[1],被欧洲人誉为“妇科人参”;也用于治疗痈疽肿毒、跌打损伤等症,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中药配方中有“十药九归”之说。主产于甘肃、四川、云南等省,陕西、贵州、湖北等省也有生产,尤以甘肃岷县(秦州)的产量最大,年均种植5.4×103 hm2,总产量12 000多吨,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外销量占全国总销量的90%以上,国内销售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2]。甘肃岷县是当归的地道产区,随着种植年限和面积的逐年扩大,病原菌逐年积累,造成岷县当归的品质下降、产量降低。国内报道当归病害主要有腐烂茎线虫(麻口)病、根腐病、褐斑病和白粉病[3,4]等。我们于2004~2009年对甘肃省当归病害进行了系统调查,旨在描述病原,摸清发病规律,为甘肃省当归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时期和地点
  2004年9月至2009年10月,对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大田,岷县药材示范园及大田,陇西县药材示范园及大田,漳县、宕昌等5个乡镇的23个田块,在苗期、成株期、采收期进行了病害调查。
  1.2 调查方法
  采取5点取样,每点调查10株,记载发病率、严重度[5]。采集典型病株,压制标本,保存并用于室内病原鉴定。
  1.3 病原鉴定
  对采集的标本描述其症状,镜检病原形态,测定50个孢子的大小。根据症状特点、病原形态、孢子大小参照有关资料进行鉴定[6-10]。对症状不典型、无病症的标本采用常规组织分离培养,如系镰孢菌在Booth标准条件下培养,根据培养菌的形态特征进行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当归麻口(茎线虫)病
  1)症状:主要为害根部。初侵染病斑多见于土表以下的叶柄基部,产生红褐色斑痕,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严重时导致叶柄断裂,叶片由下而上逐渐黄化、枯死、脱落,但不造成死苗。根部感病初期外皮无明显症状,纵切根部,局部可见褐色糠腐状,随着当归根的增粗和病情的发展,根表皮呈现褐色纵裂纹,裂纹深1~2 mm,根毛增多和畸化。严重发病时当归头部整个皮层组织呈褐色糠腐干烂。轻病株地上部无明显症状,重病株则表现矮化,叶细小而皱缩。此病常与根腐病混合发生。
  2)病原:动物界线虫门侧尾腺纲垫刃目粒科茎线虫属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又名马铃薯茎线虫、马铃薯腐烂线虫(图1)。
  
  3)分布及发病程度:岷县、渭源、漳县均严重发生;发病率75%~100%,严重度2~3级。
  2.2 当归褐斑病
  1)症状:叶片、叶柄均受害。叶面初生褐色小点,后扩展呈多角形、近圆形、红褐色斑点,直径1~3 mm,边缘有退绿晕圈。后期有些病斑中部退绿变灰白色,其上生有黑色小颗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斑汇合时常形成大型污斑,有些病斑中部组织脱落形成穿孔,发病严重时全田叶片发褐、焦枯。有些病斑与细菌复合侵染呈油渍状。
  2)病原:真菌界半知菌亚门壳针孢属(Septoria sp.)。分生孢子器扁球形、近球形,黑褐色,直径67.2~103.0 μm(平均84.5 μm),高62.7~89.6 μm(平均78.1 μm)。分生孢子针状、线状,直或弯曲,无色,端部较细,隔膜不清,大小22.3~61.2 μm×1.2~1.8 μm(平均44.2 μm×1.7 μm)(图2)。
  
  3)分布及发病程度:岷县、渭源、漳县严重发生,发病率50%~75%,严重度2~3级。
  2.3 当归白粉病
  1)症状:叶片、花、茎秆均受害,主要发生于叶背。初期,叶片出现小型白色粉团,后扩大成片乃至叶背全部覆盖很厚的白粉层,叶正面发黄。发病严重时叶变细,呈畸形至枯死。后期白粉中产生小颗粒,即病原菌的有性阶段――闭囊壳。
  2)病原:真菌界子囊菌亚门独活白粉菌(Erysiphe heraclei DC.)。闭囊壳聚生或散生,埋生于菌丝体中,暗褐色,扁球形、近球形,直径76.0~147.8 μm(平均103.2 μm)。附属丝丝状,个别附属丝顶端有1~2次分枝,长×宽为26.9~129.9 μm×4.7~5.9 μm(平均50.8 μm×5.3 μm),有隔。闭囊壳内有子囊4~6个,子囊广卵形、椭圆形,有小柄,大小51.7~61.2 μm×35.3~42.3 μm(平均54.7 μm×39.1 μm),囊内有子囊孢子4~6个。子囊孢子椭圆形、卵形、淡黄褐色,壁厚,大小15.3~21.2 μm×10.6~14.1 μm(平均18.4 μm×12.4 μm)。分生孢子桶形、腰鼓形,单胞,无色,大小25.9~38.8 μm×12.9~16.5 μm(平均32.9 μm×15.1 μm)(图3)。寄主较广,可为害当归、川芎、蛇床、水芹、田黄蒿等植物。
  3)分布及发病程度:渭源、岷县、漳县中度发生,发病率40%~45%,严重度1~2级。
  2.4 当归根腐病
  1)症状:罹病植株矮小,叶片枯黄;地下部根尖和幼根初呈褐色水渍状,随后变成黑色病斑,逐渐脱落。主根呈锈黄色,腐烂,只剩下纤维状物,极易从土中拔起。地上部初期植株矮小,变黄,严重时枯萎而死。往往与当归茎线虫病混合发生。
  2)病原:真菌界半知菌亚门燕麦镰孢菌 [Fusarium avenaceum (Fr.) Sacc.]。分生孢子有大小两型,大型孢子镰刀形,多胞,有1~5个隔膜,小型孢子卵圆形,单胞。
  3)分布及发病程度:岷县、渭源、漳县中度发生。
  2.5 当归霜霉病
  1)症状:叶面产生不规则形退绿病斑。叶背为不规则形、多角形病斑,淡褐色,斑上长满厚厚的白色霉层,发病严重时整个复叶叶背长满霉层,叶色发黄以至枯死。
  2)病原:真菌界鞭毛菌亚门当归轴霜霉[Plasmopara angelica(Caspary)Trotter]。孢囊梗无色,1~3根束生,主轴分枝,全长155~390 μm,平均262 μm,主轴长107~260 μm,平均170 μm,宽12.5~75.0 μm。上部单轴分枝3~6次,分枝近直角,基部稍膨大。孢子囊单胞,无色,椭圆形、近球形,大小13.3~21.5 μm×13.3~21.5 μm,平均19.7 μm×16.8 μm。未见卵孢子。
  3)分布及发病程度:岷县、陇西零星发生。
  2.6 当归细菌性油脉病
  1)症状:叶片的一些叶脉变粗,隆起,油渍状;有些形成不规则形暗绿色油渍状病斑,表面有明显的胶膜和胶粒。茎秆上产生油渍状褐色条斑,严重时整株呈现暗绿色发亮。
  2)病原:病原菌为原核生物界细菌,属种待定。
  3)分布及发病程度:渭源、漳县轻度发生。
  2.7 当归病毒性花叶病
  1)症状:叶片主要有花叶、皱缩、斑驳等类型。自叶片一侧开始发黄,沿叶缘向下逐渐变黄,使叶片呈花叶状。严重时,自叶尖开始向下全部变黄、干枯,以至全株叶片变黄、变褐,干枯而死;有些叶片皱缩,植株矮化。
  2)病原:病原为病毒,毒源待定。
  3)分布及发病程度:岷县、渭源轻度发生。
  3 讨论
  3.1 当归褐斑病菌的种
  文献记载的侵染当归属植物的白芷壳针孢(Septoria dearnessii)的分生孢子为14~28 μm×1~2 μm,而甘肃省当归褐斑病菌孢子大小为22.3~61.2 μm×1.2~1.8 μm,较文献报道长近1倍,故该菌的种待定。陆家云[3]、傅俊范[10]均将其暂定为Septoria sp.,甘肃省当归褐斑菌的归属需要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形态学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3.2 关于当归根腐病
  根腐病病原复杂,初步确定有燕麦镰孢菌,但是多种镰刀菌均可侵染当归根部。甘肃省定西市和陇南市的大黄、黄芪、党参根腐病发生较重,其病原有腐烂茎线虫(D. destructor)和多种镰刀菌。这些药用植物根腐病的病原相近。因此,在综合防治时应考虑茬口选择,避免与黄芪、党参、大黄等药用植物轮作倒茬。
  3.3 当归麻口病的防治建议
  与麦类、油菜等作物实行轮作,切勿与马铃薯、黄芪、蚕豆、苜蓿、红豆草等植物轮作;使用充分腐熟的鸡粪等有机肥;收获后,彻底清除腐根等病残体和酸模叶蓼等杂草,减少初侵染源;选择高海拔(2 000 m以上)生荒地育苗,减少幼苗染病;栽植前用3%辛硫磷颗粒剂,按45 kg/hm2拌细土撒于地面,翻入土中,或用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稀释液、50%硫磺悬浮剂200倍稀释液喷洒栽植沟, 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稀释液蘸根30 min,晾干后栽植。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编委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S].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89.
  [2] 王 琼. 浅谈岷县发展以当归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优势[J]. 农业科技与信息,2006(12):42-43.
  [3] 陆家云. 药用植物病害[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4] 韩金生. 中国药用植物病害[M].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5]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6] 白金铠. 中国真菌志(壳二孢属,壳针孢属)[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 郑儒永,余永年,陈桂清,等. 中国真菌志 (白粉菌目)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8] 余永年. 中国真菌志(霜霉目)[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8.
  [9] 戴方澜. 中国真菌总汇[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10] 傅俊范. 药用植物病理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推荐访问:甘肃省 病原 病害 当归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