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0日 05:48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十大元帅谁最有实权 元帅诗人叶剑英

发布时间:2019-02-02 06:20:37 浏览数:

  大型电视文献片:    元帅诗人叶剑英      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叶剑英研究会、广东电视台联合摄制      总顾问:黄华华 李玉妹 林 雄 郑 群
  总策划:陈俊凤 陈弘君
  总撰稿:陈弘君
  撰 稿:卢 荻 叶文益 杨建成 郭 明 袁小伦 黄子云 (按姓氏笔划为序)
  
    编者按:值此纪念叶剑英元帅诞辰115周年之际,本刊特选发大型电视文献片《元帅诗人叶剑英》中的二集解说词。叶剑英不单是一个驰马纵横沙场、威震四海的著名元帅,同时,他还是一个文采斐然、满腹经纶的诗人,在华夏诗坛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堪称“诗帅”。该电视剧资料充实,采访权威人士众多,思想性、艺术性强。对广大读者了解叶帅亦文亦武的辉煌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曾以“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来评价叶剑英的处事风格,又以“酣醇劲爽,形象亲切,律对精严”来称赞叶剑英的诗词。他对另一位元帅诗人陈毅说:“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他还曾默写叶剑英的诗给毛岸青、邵华夫妇,并嘱咐他们向叶帅学习。
  叶剑英文韬武略,大智大勇,盛德若愚,是才华横溢、蜚声中外的诗人。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诗人马万祺评价说:“叶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赫赫有名的元帅,在华夏诗坛上,他也可以说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诗帅’。” “一幅诗笺一卷史”,诗词贯穿并刻录着叶帅的人生轨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刻录下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云。他的诗词意近旨远,气势磅礴,格调清新,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第一集 青春风华
  
  广东梅县,素称“人文秀区”,是宋朝以来由中原南迁的客家人的聚居地。这些客家人带来了当时比较先进的中原文化,他们崇文尚武,团结奋进。
  在梅县县城东面30多公里处,有一个下虎形村,它濒临梅江水,背负阴那山,风光秀丽。1897年4月28日,叶剑英诞生在这个村子的一户农民家里。父母按照家谱给他起名“叶宜伟”。
  如今,故居的模样虽然依旧,但里面的大部分家具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了,仅剩下的这张小方桌,见证了百年沧桑。
  【主持人】“叶宜伟”怎么变成了“叶剑英”的呢?我们后面再说。
  叶剑英一生对家乡魂牵梦萦。1980年5月,已经83岁高龄的他最后一次回梅县老家,看见昔日木窗、儿时用过的灯盏,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八十三年一瞬驰,木窗灯盏忆儿痴。
  人生百年半九十,万丈霞光值暮时。
  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童年的回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而且还借取古诗“行万里而半九十,晚节末路之难乃如此”反其义而用之,表达了乐观向上的情怀,体现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诗翁展望党和国家前程:像一轮红日,“万丈霞光”。
  叶剑英的父亲叫叶钻祥,母亲叫陈秀云,夫妇俩以务农为主,兼做些小生意,生活贫困。母亲为人极其善良。
  【采访】叶向真――叶剑英女儿
  他(叶剑英)说他记得有一些要饭的(人)敲门要饭,能不能给点吃的。我祖父,因为家里也不宽裕,就把人家赶走了。我祖母一定会把后门打开,拿着一碗饭,自己家里虽然也很贫寒,……一定要给这个穷人,就把那个人叫过来,悄悄地背着我祖父把这碗饭给这个要饭的。她老是这样子,所以这些都被我父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他觉得他这个母亲是非常慈祥的一位老人,所以这些对他的影响都很深。
  叶钻祥夫妇虽然生活拮据,但坚持供儿子读书。在叶剑英11岁那年,父母把他送到离家十多里路的丙村三堡学堂就读。
  叶剑英天资聪颖,学习努力,各门功课都很优秀,他的作文常常被老师“贴堂”展示,让同学们观摩。有位老师叫李煮梦,是柳亚子先生创办的“南社”诗友。他发现了叶剑英的写作才能,经常指导他写作,还把自己的藏书推荐给他阅读。在李煮梦的指点下,叶剑英的写作水平提高很快,更加激发了他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课余常吟诵名篇佳句。直到叶帅晚年,还怀念这位启蒙老师,常背诵李老师的诗句。
  【主持人】三堡学堂在当时是一所公立高等小学。这所学校倾向进步。校长谢鲁倩和体育老师林修明等人都是同盟会会员,他们利用各种场合向学生宣讲孙中山的学说。在外地的梅县籍的同盟会会员经常将革命书刊寄回梅县。叶剑英除了听他们演讲外,还认真阅读一些革命读物,如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深受革命思想的熏陶。
  叶剑英以“最优等”的成绩从三堡学堂毕业之后,考入梅县东山中学就读,是该校的第一批学生。
  学校门前的状元桥,东山上的千佛塔,校园里的魁星楼――这些都是叶剑英和同学们经常聚会的地方。他们吟诗作文,谈古论今,满怀激情,高声朗诵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
  还有一个地方也是叶剑英经常去的,那就是东山中学后面的名胜古迹大东寺和油岩寺。
  这里群山环抱,风景清幽。叶剑英经常与同辈好友,来到油岩寺游玩,议论时政,畅谈人生,抒说理想。18岁那年,叶剑英挥笔写下了《油岩题壁》一诗:
  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
  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
  这首诗以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抒发了作者为挽救国家危亡、生灵涂炭而“拔剑角群雄”的伟大抱负,显示出诗人向往大同世界的志向。1977年11月,叶剑英还亲笔书写这首诗赠给一位香港友人,并在诗后写下“记青年诗”四字。足见作者对这首诗的珍视。
  【采访】叶向真­――叶剑英女儿
  (父亲)他等于是高中毕业了。……他的伯父们,我的爷爷,……都在马来亚。
  【采访】叶选基――叶剑英侄子
  这个地方有锡矿,那肯定是非常地赚钱,几兄弟赚了点小钱就集资,挖个小矿坑,想发财。但四兄弟开了矿之后,四兄弟都没文化,得找一个帮手来,搞财务。
  【采访】叶选基――叶剑英侄子
  找谁呢?从家乡找一个人,四兄弟一致叫阿伟过来,叶帅的小名是阿伟。
  哪里知道,到了马来亚以后,正好碰到大雨季,一下下了一个多月两个月的大雨。下雨的结果,成了他们的灭顶之灾,矿倒塌,这倒塌意味着他们的破产。在这样的情况下怎么办呢?
  叶剑英在堂兄叶宜桐的帮助下,四处寻找工作,几经周折,才当上一所小学的教员。正当他苦闷彷徨的时候,传来了云南讲武学校来南洋招生的消息,于是又激起了心中希望的浪花。他决心报考,投笔从戎,实现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采访】叶向真――叶剑英女儿
  他希望自己学点东西以后,能够有这样的本事的时候,精忠报国。他就毅然放弃了南洋的工作,又坐船回到了香港,先是到的越南,从那便坐滇缅之间的窄轨火车,到了云南。
  【采访】吴宝璋――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当时南洋的华侨有六七十人报考,叶帅以优秀成绩被录取,这样他就进到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12期的炮科。当时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有四大兵科――步、骑、炮、工,他是读炮科。
  从1917年夏天起,叶剑英在这里度过了近三年的军校生活。
  他除了用心攻读自己的专业炮科之外,还努力学习孙中山的革命学说,以及其他各科的知识,如步兵、工兵、骑兵等,同时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军事书籍,为他以后的军事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持人】军校生活对叶剑英而言是新鲜的,也给他注入了几分豪气。他曾给弟弟叶道英写信,感慨地说,当今天下混乱,乃英雄吐气之时。
  在这里,他选中了一件兵器来表达自己的英雄豪气,那就是――剑!剑是中国古兵器之首。在中国历史上,多少英雄豪杰手提宝剑,叱咤风云,平定天下。于是,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叶剑英”。
  云南讲武学校,是他跻身军界,毕生佩“剑”的起点。
  他所写的诗收进了《剑余诗集》。
  【采访】吴宝璋――云南师范大学教授
  《剑余诗集》内容比较丰富,反映出叶帅青年时代的思想和个人情感方面的内容是这两首七律,也就是《夜宴》、《雨夜衔杯》。
  讲武学校的门前,便是风景秀丽的翠湖。每年大批的候鸟来这里过冬,季节一过,又飞往别处。
  军校生活时光匆匆而过,叶剑英面临着毕业后的选择。
  【主持人】在云南讲武学校临近毕业时,叶剑英邀约好友们到一位同学家的临湖小楼上聚会。这批青年才俊,个个意气风发,对毕业后的前途、去向各抒己见。叶剑英表示毕业后回广东追随孙中山闹革命。
  《夜宴》这首诗就是在讲武学校毕业前后写作的。
  月满危楼花满园,花前月下宴王孙。
  频移杯影浑忘醉,几次琼香对笑论。
  兴爽春衣沾露湿,情高秋思落诗魂。
  更怜良夜嫌更促,把剑长歌气压轩。
  此诗格调华丽,勾勒出一幅色彩明快的夜宴画图:一轮明月高照,满园鲜花盛开,同窗好友,频频举怀,纵论古今。良夜苦短,竟不觉“春衣沾露湿”,他们把剑长歌,气壮山河!这热情奔放、慷慨激昂的夜宴场景,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诗人的报国之心。与这首《夜宴》堪称姐妹篇的《雨夜衔杯》,则于气势豪迈、感情激荡之中,流露出慨叹身世、报国无门的悲愤。
  雨夜衔杯
  雨撼高楼醉不成,纵横豪气酒边生。
  会将剑匣拼孤注,又向毫锥汩绮情。
  入世始知身泛泛,结交俦侣尚平平。
  愁多无计寻排遣,澎湃声传鼓二更。
  【主持人】在风雨飘摇的夜里,诗人独饮独吟,高楼感愤,豪气满怀。然而报国之路在哪里呢?这多少使诗人感到惆怅。但是,诗人并未消沉,他决意如宝剑脱匣,立志以自己的文才武功“角群雄”、慰苍生。声声更鼓,阵阵涛声,催人奋进。袒露出诗人的赤子之心和忧国忧民情怀。
  1920年初,叶剑英从云南回到广东。经过一番周折,他又前往漳州,投奔了驻扎在那里的“援闽粤军”,这支部队是孙中山组建的。由此,叶剑英跟随孙中山走上了革命道路。
  这一年,叶剑英在这支部队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同年下半年,孙中山命令粤军回师广东,夺回护法斗争的基地。刚开始投入对敌作战的叶剑英就显露出军事才华。1921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两广实现统一。之后,叶剑英成为大总统随员,跟随孙中山到达桂林,准备北伐。过了半年,叶剑英担任海军陆战队营长。
  陈炯明反对北伐,其部属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围攻总统府和孙中山的住所。在这危急关头,叶剑英护卫孙中山转移上军舰,并率领官兵顽强抗击叛军。
  【采访】石仲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孙中山在屡次失败之后,在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影响下,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改组国民党的政策,同时决定创办黄埔军官学校,以建立革命军的基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由此拉开了帷幕。
  叶剑英参与了黄埔军校的筹办工作。开学后,他担任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兼军事教官。同时兼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工作十分繁忙。此时,他年仅27岁。
  同年秋天,他奉命前往珠海香洲,组建二师独立营,兼任营长,参照黄埔军校的做法,为革命军培训基层军官。他亲手制订训练计划,实行军事训练与政治训练并重,建立各种制度。他以身作则,讲解示范,手把手传授军事技术,并经常发表政治演讲。香洲军营呈现出热气腾腾的革命景象。由于培训人才成绩卓著,二师独立营又筹备扩编为团。
  【主持人】从云南讲武学校毕业,不过四年时间,叶剑英就表现出过人的才智,受到孙中山、廖仲恺的器重和官兵们的爱戴,他终于可以“拔剑”试锋,施展才干了。但就在这时,由于孙中山北上,并于1925年3月在北京病逝,盘踞东江的叛军陈炯明部进犯广州,国民党内右派分子逐渐嚣张,叶剑英全力指挥部队东征讨伐陈炯明部。暗藏在香洲独立营内的反动分子与外部反动势力相勾结,乘机发动兵变,杀害了陈雨荣等25名革命官兵。凶手逃往澳门。
  叶剑英闻讯,立即乘军舰赶到香洲。他一面抚慰全营官兵,一面派人去澳门,将10余名凶手全部捉拿归案。大会公审之后,将这些反动分子就地正法。
  【主持人】为了表达对死难战友的沉痛悼念,叶剑英在安葬烈士之后,写下了《满江红・香洲烈士》这首词。
  [序]香洲兵变死难同事凡二十五人,多剑之良朋益友也。剑为之营葬于狮山,工竣乃联合各界开会追悼之。时民国十四年十月三日也。剑念河山依旧,人事全非,有不禁怆然泪下者。悲痛之余,词以悼之。
  镇海狮山,突兀处,英雄埋骨。曾记得,谈兵虎帐,三春眉月。夜半枪声连角起,繁英飘尽风流歇。到而今,堕泪忍成碑,肝肠裂。
  革命史,人湮没;革命党,当流血。看�枪满地,剪除军阀,革命功成阶级灭。牺牲堂上悲白发,更方期,孤育老能养,酬忠烈。
  【主持人】如今读起这首词和序,追念作者当年的所作所为,仍然令人肃然起敬。
  序中“念河山依旧,人事全非,有不禁怆然泪下者”,反映了叶剑英对中国政治形势发生剧变的忧虑。孙中山于1925年3月病逝,张民达师长4月沉船韩江,香洲兵变又接踵而来,25位良朋俊杰身亡,忠义之士尸骨未寒,而党国柱石廖仲恺又遇刺殒命,这对叶剑英是多么大的打击,对国家民族又是多么大的损失!“念河山依旧,人事全非”,叶剑英能不怆然泪下吗!
  词中描述了诗人与烈士们在三春眉月,虎帐谈兵的革命情谊;国家痛失英才,他肝肠欲裂,堕泪成碑,表达了强烈的悲愤和爱恨;同时坚信革命定会成功,消灭阶级,实现大同,并借用唐代元稹诗“流芳递炎景,繁英尽寥落”中的“繁英”,苏轼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风流”来喻指遇难烈士,寄托对牺牲好友的深深思念,祝愿他们安息。同时告慰先烈们:你们的亲人必将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后死者必将酬报忠烈。
  全词格调高昂,意境悲壮,感情真挚,动人心魄。通过这首词,我们更进一步看到了青年时代的叶剑英英姿豪迈、志向远大的风采。也表明青年叶剑英政治上趋于成熟,从一个民主主义的爱国青年,逐步向共产主义者转变。“革命功成阶级灭”,这就是叶剑英诗化了的对革命目标的向往。
  【采访】石仲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真正称得上叶剑英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的,是1927年。这一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叶剑英放弃高官厚禄,毅然通电反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采访】叶选基――叶剑英侄子
  我们曾经问过他,你什么时候加入中国共产党,你怎么加入共产党的……他说我其实在黄埔军校工作的时候就想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加入共产党是在大革命失败时, 1927年蒋介石叛变,南昌起义之前的时候,在我(共产)党处于最危难的时刻,叶帅是在这样的时刻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这样走上了他跟着党走的毕生革命的路程。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决定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武装暴动。
  【采访】丁家琪――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叶剑英传》撰稿人
  在南昌起义这个问题上,他应该说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是把张发奎他们要抓贺龙和叶挺这个消息,告诉(叶、贺)他们的,让大家赶快带部队直接就开到南昌去了,没有上庐山……南昌起义如果没有他策应,当时不太可能有这么大的力量,暴动能不能搞成那么大的规模,就很难说。
  【主持人】在这之后,叶剑英巧妙地为广州起义精心准备了主要军事力量,调走国民党军驻穗的主力,并担任起义军事副总指挥。
  【主持人】1957年,在纪念广州起义30周年时,家乡人民为张子珍烈士修墓立碑。张子珍是安徽省阜阳县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随后参加广州起义,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2岁。
  叶剑英应烈士家属的要求,为张子珍烈士墓碑题诗:
  题安徽广暴烈士张子珍墓碑
  夜半枪声连角起,广州工农兵起义。
  红旗飘上越王台,君是当年好战士。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广州起义时的激烈战斗并取得胜利的情景,热情地讴歌了这次伟大的革命创举,高度赞颂了革命先烈的历史功绩。
  【采访】石仲泉――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
  广州起义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开端。
  【采访】叶选基――叶剑英侄子
  他(叶帅)还讲过一个故事:广州起义失败,部队打散了,我还跑回总指挥部去了,一个人跑回去看一看怎么样。整个楼都没人了,全走光了,我就上到楼上各个房间看一看,推开一个房门,我进去一看,原来财务部长桌子上面堆满了50元、100元的票子,但我1元都没拿,就走了,地下交通李运全把我带到香港。
  在中国革命面临危机的时刻,在个人面临重大选择关头,叶剑英选择的不是金钱,不是高官厚禄,而是革命。他的志向是“剪除军阀,革命功成阶级灭”,并矢志不移地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推荐访问:元帅 诗人 叶剑英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