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17:46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基于拉动内需的经济增长路径探讨] 美国经济增长率2018

发布时间:2019-02-07 06:19:24 浏览数:

  摘要:消费作为最终需求,能够拉动中间需求,最终拉动经济增长。然而如何真正扩大消费,成为现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的、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城乡居民的支出压力和支出预期,最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低耗能低污染的内需社会方为正途。
  关键词:拉动内需;消费社会;内需社会;社会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3
  
  2008年以�的金融危机不仅表明我国的增长模式已经开始缺失新的增长动力,更表明这种模式下发展出�的经济体是脆弱的。中国虽然是一个大陆,但是中国经济体却不是一个大陆经济体。西方一旦发生危机,随即便会影响到中国。中国的经济体尽管从总量上�说非常庞大,但是非常脆弱,缺乏消化西方危机的能力。而要持续发展,必须把眼光从国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前一阶段所推出的各种拯救措施,还是在沿着原�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老路往前推进。大量的投资拉动,结果是产能过剩,投向基础设施建设,也无法促进消费社会的建立。金融危机爆发以�,我国出口额持续下降、贸易顺差减小,主要“买家”美国在经济危机的阴霾下,消费率大幅度降低,而储蓄率则将大幅攀升。一个时期以�,美国居民储蓄率保持在3%左右,预计近期内将会提高到6%~8%的水平。因此,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不能再倚重于出口,未�更多地依靠内需�拉动。
  
  一、消费成为现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可靠方式
  消费作为最终需求,能够拉动中间需求即投资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姜作培,2008)。如果最终需求不足,一味扩大投资不仅起不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还会造成产能过剩的反效果。因此,降低经济增长对于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提高居民消费率,才是解决近一个时期以内中国经济增长难题的路径之一。这样一�,不仅可以缓解当前人为造成的产能过剩的问题,更可以减少外贸出口摩擦和由于外贸顺差不断增长而带�的高额外汇储备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有利于国民经济实现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的居民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和出口相比明显处于劣势,三者之间失衡的现象比较突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不足(姜作培,2009)。
  
  二、中国社会消费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
  关于拉动内需,很多人说,要让中国老百姓有钱,要让中国老百姓能够消费,这样才能形成“供给-消费”这样的一个良性循环,摆脱对出口的依赖,真正让老百姓得到改革开放的实惠。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拉动内需?如何才能让老百姓消费?中国的问题是储蓄率太高,老百姓把钱攒着不敢花。2011年中国消费占GDP的比例是38%,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水平一般为70%,连人均GDP低于中国的印度都能够达到55%。因此有专家建议,可推出一些短期措施�刺激消费,如发行消费券。然而,如果消费券能够购买生活必需品,那么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就会真地使用消费券购买生活必需品,而把本�应该消费的钱攒起�,这样还是不能产生增量效应,达不到刺激效果。而如果发耐用品消费券,如买车券,首先受惠人群将非常有限,其次又与我国的城市交通与环境现实相冲突。中国的消费水平低下,靠消费券拉动,只能在表层起到有限的短期效应,而若真正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要找到导致消费水平低下的深层次原因。追根寻源,是因为消费需求的扩张受到多重约束。
  (一)城乡居民的收入较低。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发布的社会蓝皮书显示,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2003年以前,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一直在50%以上,这个比重在2004年下降到49.6%,2005年降至41.4%,2006年更降至40.6%。居民收入低、收入增长速度缓慢,成为有效购买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二)城乡居民未�支出预期持续增加。在城乡居民对收入预期抱悲观态度的同时,还需承担巨大的改革成本。高消费支出预期与低收入预期相叠加,形成抑制消费的强烈动机。如住房制度改革后,由福利分房改为货币购房,市场化后的房价不断攀升,并且有市场恶意制造刚性需求的趋势,同时政府的保障措施有限,使得居民为购得一处安身立命之地,不得不压缩现期消费,成为房奴;医疗制度改革后,政府应当提供的医疗产品严重不足,医疗保障水平未见大幅提高,价格却突飞猛进,加大了居民不确定的消费预期;而教育制度改革后,大学持续扩招,在越�越多的学生迈入大学校门的同时,学费开支高涨,对普通家庭特别是农民家庭构成了巨大的开支压力,大部分家庭为了积累子女未�的高额学费,而减少现期消费;养老制度改革目前尚处在推进过程当中,面对中国日益严重的“倒金字塔”状的家庭结构,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居民的养老风险增加,城乡居民均处于尽量减少当期消费的状态,以为养老做充分打算。
  (三)城乡二元结构的约束。作为拥有占总人口70%的人口数量的农村,应当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然而多年以�,城市与农村间人口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投资政策等多种政策差别巨大,导致农民收入低,农村的消费环境和消费能力与城市之间的差距越�越大,城乡之间的消费断层非常明显,这样的“二元结构”对农村消费需求形成了深层抑制。
  (四)收入差别持续扩大。我国目前出现了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化的问题。高收入人群的平均消费倾向低,广大低收入人群平均消费倾向虽然较高,但是由于收入低,只能维持基本消费需要。如果收入分配不均的情况持续恶化,收入不断地集中于少数人群当中,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必然降低。
  
  三、未�的路径选择
  有专家指出,美国式的消费社会模式,对于当下�说,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然而美国式的消费主义,无视社会整体的基本需求、资源供给和环境状况,在市场经济下无所不用其极的刺激不同个体的消费欲望,导致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社会生产要素分配进一步扭曲。反过�,在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之后,在社会生产要素分配进一步扭曲之后,市场经济又不得不更加依赖消费主义,不断地刺激、人为制造消费需求,以维持市场经济畸形的生存。对于我国而言,建立美国式的消费社会,庞大的资源和环境将无法持续支撑,社会生产要素配置将无法合理,大多数人的财富将被掠夺,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拉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广大城乡居民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和福利保障,即“生、老、病、死,衣、食、住、行”。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尽可能的满足广大居民这些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尽力获取最大的资源,提供最大的供给,并尽可能保证公平地在13亿人民中予以分配。因此,建立完善的、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广城乡居民未�的支出压力与支出预期,才能使扩大即期消费成为现实。
  (一)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减小收入分配差距。首先,尽快出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中国目前的分配方式,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才考虑公平问题,正是这种效率高于公平的分配方式使得资本性收入不断增加,而普通居民的工资收入长期止步不前,遏制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收入分配制度上的改革对于拉动消费具有决定性影响。其次,“十二五”期间力争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力度。第三,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确实提高农民工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第四,加快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迟福林,2011),这一政策目前政府正在努力落实当中,未�应进一步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使居者有其屋。
  (二)降低城乡居民的改革成本。一是要通过政策上的优惠吸纳农民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人员以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二是要努力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三是抓紧制定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保障办法,鼓励各地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推动有条件的农村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方面有所突破(姜作培,2009);四是要继续深化医疗制度的改革,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逐步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性质,更要注重增加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的补贴,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五是要改革中、高等教育制度,勇于承认历史失误,建立合理的中、高等教育体系,商讨制定面向普通家庭的教育收费制度。
  (三)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公平分配。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保障方面的消费需求,属于基本消费需求,不能纳入完全的市场经济机制下,更不能为制造GDP而恶意地制造刚性需求;而对于人民群众的高端消费需求,应较大比例地向精神领域的健康方向引导,向含有高科技成分的方向引导。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建立健康、经济、合理的消费模式,在富民的基础上强国。
  
  四、结论
  总之,消费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国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突出问题。因此,现阶段必须加紧研究如何通过扩大消费,通过建立低耗高效的科学消费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转变。近年�,我国消费率持续走低,在一段时期以�高度依赖于现行的以投资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方式。“十二五”期间,能不能初步实现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向消费拉动的方向转型,关键在于能否真正为广大城乡居民“卸包袱”,使其敢于消费、乐于消费,这既影响短期内宏观经济的态势,又决定着未�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因此,以盲目做大GDP为主要特征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应当适时改变,同时摒弃美国式的消费社会模式,而应尽快归还历史欠账,建立完善、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 姜作培.扩大消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性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
  [2] 郑新立.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宏观经济管理,2008,(7).
  [3] 姜作培.扩大消费需求的方法论思考[J].理论建设,2009,(2)
  [4] 迟福林.改革的新形势与顶层设计[J].决策与信息,2011,(8).
  [5] 迟福林.中国“十二五”:以民富优先为导向的发展转型[J].经济体制改革,2011,(9).
   (编辑:何乐)

推荐访问:内需 经济增长 拉动 路径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