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1日 04:30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一字精神值多少钱]王康中一字值多少钱

发布时间:2019-02-09 06:21:19 浏览数:

  【编辑留言】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刚刚度过3年经济困难期,北京墨水厂等几家工厂的职工提出了“节约一厘钱,珍惜一分钟”的口号,被媒体赞之为“一厘钱”精神,在全国上下引起强烈反响。近50年过去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与当年不可同日可语。但回顾那段历史,重品“一厘钱”精神,对当下仍然是一种有益的启迪。
  1962年的春天,年轻的新中国陷入经济困境,全国人民都勒紧腰带过日子,作为衣食之外的一个重要物品――高级“北京墨水”,也不得不精打细算起来。因为制造它费用不菲,而包装它的费用更是昂贵,是制造的3倍。于是,北京墨水厂党支部做出决定,节约从包装开始,让“每件包装材料降低一厘钱”成为一个口号,一场运动。
  瓶盖的成本最高,供应厂有11个,不光有天津造、上海造,甚至还有美国造、德国造。负责这块采购的职工把厂方代表都请来,把各自厂造的瓶盖一一摆出来,比质量,称重量,算成本,评美观,然后把17项费用指标排成队,逐项比较,精密计算,取长补短,硬是从每个瓶盖里抠出了4厘钱。光这一项,一年就节约了10万元。
  管纸盒的职工叫孙树德,他把一个印好未糊的墨水盒放在桌子上摊开,反复比量看出“抠钱”空间:一直以来只裁15盒的那种纸,有可能再多裁出一个盒。他马上奔赴各供货厂,同工人商量,找厂长游说,四个月下来,设想终于变成现实。原来,每张纸裁15个盒时,要废掉一小块纸。但在裁纸方法上作改进,让每个盒盖插进盒里的那个小“舌头“,比过去短一韭菜叶大小,一张纸就多出了一个盒,每个盒的纸张费用就减少了一厘钱,全厂一个月就能节省8令纸,再加上裁盒方法改进带来的印盒效率提升,使每个盒的印刷费用从刀缝里减少1.5厘钱。一年下来,能节省资金十来万元。
  职工们群策群立,干得热火朝天,厂长也不甘落后,他告诉回收废瓶的老职工,如发现有完好的瓶子立刻向他报告。一天,那位老职工果然在车间交回去的废瓶中发现两个好的,马上报告了厂长。厂长立刻叫上班组长和科室人员来到现场。他拿起这两个瓶子说:“丢一个瓶子,国家就损失6分钱,没人拣,为什么自己掉个一分钱的小钢崩,就赶紧拣起来呢?”这席话让在场的人深感惭愧,瓶子的损失率从此大幅下降。
  参加辅助工作的职工家属也行动起来。她们发现在瓶盖同盖里涂有蜡和蓝漆的纸垫之间,有个小小的黄纸片,每个纸片值一厘钱。过去,大家领发无数,丢失不计。现在,这些家属按百分之十的损失算起账,把手缝里掉下的一片纸再拣回来,交回厂里。
  就这样,从最小处着手,从一厘钱算账,一厘钱精神在北京墨水厂蔚然成风。1963年初,这一精神迈出厂门,在北京的大小企业产生了积极的连锁效应。
  
  受一厘钱精神的启发,北京市第二制药厂发现了时间里的一厘钱,它们称之为“一分钟”精神。
  某车间有个由27名工人组成的包装组,其中25位是女性。这25位女性中,又有21人是1~7个孩子的母亲。这些女人清一色是1958年前后参加工作的家庭妇女,平均年龄36岁,文化程度是扫盲班毕业。
  当时,各行各业由优秀女性组成的“三八班”,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建功立业的事迹屡见报端。女性全国劳模的工作照,也贴满包装组的休息间。先进人物让25位女工又仰慕又汗颜,缺勤率全车间第一和“罗嗦组”的冠名,让她们决心在一分钟精神运动中有所建树,来它个咸鱼翻身。
  她们算了一笔账,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分钟,这一分钟不仅没给国家创造财富,反倒给国家浪费了包括设备水电消耗和工资开销的三分钱。这样一来,像一厘钱那样不入人眼的一分钟,就跟国家和社会主义建设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于是,全组为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钟而行动起来。
  组长赵玉珍是党员,她同女工们协商后,建立了工时利用流水账,用这个账本来动态观测全组的工时分布情况。结果发现,全组每天占用非生产时间的名目有十几种,而家庭琐事又占了其中的30%。赵玉珍立即进行整顿和重新布局,还在星期天到女工家走访,帮助她们安排家务琐事。
  做事不吭声的李庆珍,家离工厂远,坐公交后还要走40分钟的路。一分钟精神运动开展后,无论风雨天还是奇冷天,她都第一个来到车间,把全组用的浆糊拌好,把包装纸、说明书摆在每个人的工作台上,再把地打扫干净,为的就是让生产线上的姐妹,每天多利用几分钟生产。江玉华是7个孩子的妈妈,家里人口多、收入少、家务事繁杂,但她巧安排,讲效率,每天总能踩着上班的铃声到岗。唯一的男工刘凤祥,工作是往装满药品的木箱封口钉钉子。他完成了岗位工作后,给全组当义务服务员。这个要喝冷水,他去拿;那个要喝热茶,他到茶炉上去冲,目的只有一个,让在生产一线的每个人,能省下停工取水的三两分钟……
  一分钟长短对谁都一样,但每人每分如何使用,却能决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自从有了工时利用流水账,赵玉珍小组每月出勤率最低保持在95%,全组多数工人的技术也有了显著提高,实现了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双双红”。一分钟精神使这个班组,由落后的“罗嗦组”变成先进的“赵玉珍小组”。用一分钟这个时间概念去组织生产,工人用一分钟来计算自己的劳动,有力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25位扫盲班毕业的女工,创造出经济学家都为之一振的管理方式。
  
  北京火柴厂提出的奋斗目标:每盒火柴减少一根废火柴(业内叫废支),这又是一厘钱精神在提高产品质量领域的拓展。
  一根火柴从大树干里抽离出来,要经过三个车间、四十多道工序、走近一里长的路程,才能成为商品。机械化程度不高,木材品质又不达标,所以每移动一步,每经过一道工序,都有可能出废支。1962年上半年,北京火柴厂的废支率达到10%。
  于是,减少废支的运动开启了。车间里,挂起“为减少废支而奋斗”的大幅标语,贴上了防止出废支的操作规程。机器旁,增加了扫把,工人们不时地清扫脚下,以避免踩断火柴。主要工序都设了关卡,质检员每小时都要抽查。下班后,工人们还放心不下,他们聚在一起,评比本班减少废支的成绩,检查生产中发生的问题。不利于“减废”的操作一定要改,不利于“减废”的设备就想方设法革新。
  排梗工段长陈凤林说,他们干的活是把火柴梗排立在一块块加板上。每排一块板,拿一块板的钱。在以往,有的加板上火柴梗倒一片也没人管,为的是多拿计件工资。现在,加板上的三千支火柴梗倒几根,工人们宁肯不拿这份工资,也要把整块板当废品剔除,防止在下一个工段沾不上药头,出废支。这场运动进行到半年时,全厂每盒火柴的废支由10根减到了5根,但距国家轻工部规定的两根半废支,还差一大截。于是,运动继续进行。一个月后,每盒的废支达到4根。厂长急了,说:“每盒火柴多一根废支,全厂一年等于把几百万盒废木根卖给了人民,为人民服务从何谈起?拿国家的木材和国家的钱,却造出那么多废木棍,对得国家对得起党吗?”
  把一根火柴跟党和国家利益联在一起,用政治视角来抓生产、抓管理,一年后,北京火柴厂的废支率终于达标。
  1963年2月,新华社记者就一厘钱精神及这种精神的后续效应,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和报道。他们在文章中指出:“一厘钱精神是一种非常讲实际的精神,是能够动员所有群众行动的精神。要实现党的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就要有这种精神。从节省一厘钱做起,从提高每一分钟的劳动效率做起,从提高每一件产品、每一项工作的质量做起。一厘钱精神显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伟大的事业要从最小的事情做起。”
  时间的车轮飞速向前,当今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一厘钱精神里的职工,还是宣传这种精神的记者,如今都已成为耄耄老者,有的还成为逝者。一厘钱精神早已淹没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消费引擎的热流中。
  但是,13亿人口这一最大国情告诉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多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而再小的效益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随着“电荒”、“煤荒”、“水荒”、“油荒”等能源荒接二连三地拉响警报,“能源占有”与“能源使用”的安全,正考验着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中国的经济其实并不发达,家底更是很薄很薄,一些地方仍没解决温饱问题,贫困人口也以千万规模沉重地存在着。所以,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根本就不该丢,也不能丢。一厘钱精神,既是守家的金锁头,也是发家的金钥匙,它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并不相悖。一厘钱虽小,但每个产品节省一厘钱的成本,每个员工节省一厘钱的消耗,每个单位和家庭节省一厘钱的电、一厘钱的水、一厘钱的煤气……积少成多,就是成百上千的能源储备。
  如果说消费也是爱国,那指的也是理性消费,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量入而出。对于大手大脚、铺张浪费、挥霍无度,以及支撑这些现象的严重腐败,任何时候都要红灯高悬、果断说“不”。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厘钱精神无价,重拾它,不仅必要,更是必须。W
  责编/陈洁雅
  cjy@lnddgr.cn

推荐访问:一字 值多少钱 精神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