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21:38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历史与社会是什么课【《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如何体现其社会性】

发布时间:2019-02-23 06:17:38 浏览数:

  摘要:社会课教学如何体现其社会性功能,让学生更快更容易掌握其实质性内容,以更好服务社会,达到教育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既享受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和权利,又要对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中小学生的社会概念比较模糊,必须结合他们比较熟悉的环境来揭示他们的义务和责任,强化社会意识,培养社会能力,使他们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关键词:历史;社会;教学;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85-01
  
  中小学开设《历史与社会》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中小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它的开设必将在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素质方面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社会课教学如何体现其社会性功能,让学生更快更容易掌握其实质性内容,以更好服务社会,达到教育目标?�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社会信息为窗口,优化教学内容�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信息化的社会。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不能仅停留于教材中现有的社会知识的教学,还应将不断变化的社会知识补充到课堂中,吸收相关的社会信息,让学生学到比教材更为丰富、生动的社会知识,使社会常识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社会。如教学《壮美的长江三峡》时,可以向学生输入改造自然的空前壮举,造福人民的千秋功业--三峡工程胜利实现并网发电这一丰富的社会信息,优化教学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和志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课外知识的兴趣。�
  2.以社会知识为载体,强化德育功能�
  新课程标准规定:“从小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这就是说,社会学科是从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入手,进而使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环境的素质得到培养。”�
  历史与社会课“寓思想教育于社会常识教学之中”,“融德育、知识、趣味于一体”。社会课注重学生思想意识、良好品德的培养,在坚持实践性原则的同时,注重思想教育上的相互渗透。如在《周围社会生活小调查》这一活动课中,除让学生了解一些自己家庭附近或学校附近生活环境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进行社会调查的初步能力外,还要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改革开放政策好的思想教育,同时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历史与社会课与思想品德课有所不同,它是以社会知识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社会知识中的德育因素,利用社会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教育学生。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加深对道德的认识,培养道德情感,同时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如学完《做家庭的小主人》后,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爸爸妈妈平时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然后举行一次活动《今天我当家》。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为学生健康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3.以社会实践为基础,落实“双基”要求�
  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学中要注意与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实践活动是培养中小学生正确观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生活能力不可或缺的形式。历史与社会课要求学生认识的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社会现象都来自于社会,而学生对社会的观察、认识、适应能力,也只有在接触社会、置身于社会中,才能实现。因此,社会课的教学,必须面向社会,以实践活动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可以说,离开社会、离开社会实践说历史与社会课教学,是不可能收到良好效益的。如《周围社会生活小调查》这节活动课,如果不通过实际观察、调查,学生怎能“了解改革开放后家庭附近生活环境有哪些变化?”学生不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环境,又怎能具有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呢?�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双基”的主渠道。它除了强化德育渗透外,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突出重点、难点;突出思维训练。教学中可联系实际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这些社会事物或现象的对与错、是与非、好与坏,从而使学生既学到社会常识,又培养了观察社会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培养行为规范�
  新课程标准规定:“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初步了解家乡的、祖国的、世界的社会常识…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这一教学目的的本质即是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
  根据教材中包含的丰富内容,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有关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我们要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社会知识,努力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既享受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和权利,又要对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中小学生的社会概念比较模糊,必须结合他们比较熟悉的环境来揭示他们的义务和责任,强化社会意识,培养社会能力,使他们真正“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并能担当起自己所扮演的在校是学生、在家是子女、在社会上是小公民这一社会角色的社会责任。勤奋学习、尊敬长辈、热爱老师、关心集体、文明用语、礼貌待人,为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荐访问:社会性 课教学 体现 社会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