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07:54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初中《思想品德》对社会公众人物选取的性别失衡及矫正] 公众人物

发布时间:2019-02-23 06:27:32 浏览数:

  “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学方案的心脏”[1]。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资源和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影响源,“教材文化对学生包括性别在内的诸多认同与归属影响极大。特别是由于教材的权威性以及为考试而对其进行的重复学习,使教材成为学生花费时间最多、印象最为深刻的文本”[2]。教材中的人物作为学生的参照群体,其性别角色对学生行为规范和人格特征形成等方面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教材所选取社会公众人物存在着性别失衡倾向
  “社会公众人物就是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或社会知名度的人物,包括公共官员和非政治性领域各行业的知名人士(如歌星、影星、院士、劳动模范)等”[3]。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社会公众人物,但存在着性别失衡倾向。
  1.教材选取的社会公众人物男性多于女性
  在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教材中,不论是在哪册教材,也不论是在教材中的哪个版块(正文、图片、相关链接、名人名言等),还是通过哪种形式(人物故事、人物姓名列举、名人名言等)出现,教材所选取的社会公众人物都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别,男性社会公众人物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女性处于边缘地位。据统计,五册教材中共涉及社会公众人物152名,出现211次,其中男性145名,出现201次,女性7名,出现10次。在整套教材中出现的7位女性社会公众人物分别是居里夫人、邓颖超、张海迪、任长霞、邓亚萍、赵雪芳、韩素云。其中任长霞出现三次,张海迪出现两次,邓颖超、居里夫人、邓亚萍、赵雪芳和韩素云各出现一次。但在七年级(上)和八年级(上)两册教材中连一位女性社会公众人物都没有出现。
  2.教材选取的男性社会公众人物的职业范围宽于女性
  维基百科中将人物按职业分为政治军事、宗教信仰、经济实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文化创意、运动休闲和特殊人物等十个一级类,每个一级类下又分出许多二级类[4]。按此分类,初中思想品德选取的男性社会公众人物涉及到了每个一级类。但由于所选取女性的数量有限,明显难以涉及所有一级类别。
  初中《思想品德》(人教版)教材社会公众人物的选取存在着性别失衡现象,这与历史上社会公众人物中男性多于女性的事实有关,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材编写者在男女性别定位上的“集体无意识”。因为在现代社会,社会公众人物中女性的数量大量增加,完全有条件从这些女性群体中选择适合教材需要的社会公众人物形象。
  二、教材选取社会公众人物性别失衡导致的不良影响
  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教材影响,尤其是思想性较强的《思想品德》教材更是学生形成性别特征认识的重要渠道,弥漫在教材中的社会性别观念无时不在塑造着学生的性别文化和性别特征。中学时期又是青少年性别特征认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所接受的性别文化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他们会以教材中的性别文化形成自己的性别特征,并将之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形成自己对男性女性的整体认识。教材的这种性别失衡现象,会对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1.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首先,对女生会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会导致女生缺乏可效仿的偶像性榜样。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榜样对学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因为他们的许多态度都是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产生替代性强化而获得的。由于教材所选取社会公众人物中女性数量少于男性,致使女生很难找到偶像性榜样来激励自己。另一方面,容易导致女生产生性别自卑感。如果单独审视某一部分教材内容,其中的性别倾向似乎没有严重到足以导致女生的低自尊,但整套教材内容作为隐性的课程的重要组成元素,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长期耳濡目染于这样一个性别失衡的教材体系里,可能会导致女生产生内化的性别自卑感,使她们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步履迟疑。
  其次,对男生产生不良影响。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男性地位,男生一味接受男性优越观,往往会给感情较为脆弱的男生造成心理压力,产成一些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教材过多地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进行性别划分,潜在地影响了男生参与家庭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强化了传统的性别偏见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存在的性别偏见和单性别中心趋向对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是直接的、深刻的和显而易见的。不但巩固和加深了学生的性别偏见,并对学生性别文化观念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使学生无形中形成关注男性的思维定势;不但使女生在成就动机等方面受到自我期待因素限制,而且使所有学生在男女两性关系的看法上停滞在传统观念,忽视女性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和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强化了社会对两性的定型看法,引起社会意识不平衡,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和支配下,男女之间的原有不平等不断加剧,进而强化社会的性别偏见。
  三、解决教材所选取社会公众人物性别失衡的举措
  1.加强中小学教材理论研究,为教材人物选取提供理论指导
  近些年,中小学教材研究逐渐成为理论界关注的领域之一,且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教材研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教材主要侧重于宏观层面研究,微观层面的探讨比较缺乏;中小学教材研究大多偏向于语文、数学等大科目,其他小学科的研究比较缺乏”[5],《思想品德》教材研究更是微乎其微。因此,理论工作者要积极开展中小学教材研究,特别要加强包括小学科在内的所有学科教材的全方位研究,为教材人物选取等工作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2.完善中小学教材的编、审、选制度,规范教材人物选取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一套中小学教材的编审选制度,但为了更好地解决教材选取人物性别失衡等方面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具体来看,出版社在制订教材编写方案时,应该把人物选取原则明确地规定为标准之一,并列出人物的性别等方面的量化清单。鉴于传统性别观念和性别偏见对教科书编辑者、审查者和评价者的影响很难在短时期内剔除,可在教材编审过程中邀请两性教育专家参加统稿,以保证编写方案得以完全落实。在教材审查过程中,不但要有意识地审查每本教材选取人物的性别倾向,特别是要从整套教材的高度进行审查,以防止整套教材中可能产生的“累积效应”[6]。从教材选用方面看,教材的最终使用者是学生,但中学生没有完全能力来评判教材的优劣,在教材选用方面还应尽可能倾听家长的意见。
  3.在现代性别观指导下对现行教材及时予以修订
  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统摄教材编制是中小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这其中包含着现代的性别理念。因此,在教材编写及修订过程中,编写者要抛弃固有的性别偏见,将现代性别理念融入教材编写的所有环节。
  一是教材编写者应改变传统的“男主女从”和“男强女弱”的性别观念。作为塑造学生社会性别文化重要渠道的《思想品德》教材,编写者应时刻关注男女两性学生认知发展和个性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摒弃“男强女弱”和“男主女从”等传统性别观念,选择恰当的性别人物素材让受教育者接受正确的性别教育,促使他们从教材内容中体会到男女性别各有利弊、男女共同创造了社会、两性性格特征主要是后天陶染的结果等正确的性别理念。
  二是应保持教材所选取的社会公众人物男女比例的相对均衡。要合理选择具有现代品格的职业女性、成功女性、科学女性、前卫女性充实教材,加大教材中女性角色的数量比例,提高女性社会形象,强化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价值观,端正社会性别意识,达到男女平等的教育目标。只要进行理性分析就会发现,古今中外女性群体中有很多完全有资格入选《思想品德》教材,让她们成为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和成长道路上的路标和学习的榜样。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恰当处理
  即使经过严格编辑和审查程序的教材也不可能保证完美无瑕,加之教材内容已成事实,其修订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教师要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除了要对具有性别偏见的内容重新加以诠释,赋予新的意义外,还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加一些有关男女两性的知识,消除教科书中性别偏见的消极影响,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教师应直面教材的性别偏见,不避讳对男女不平等现实的讨论,使学生能够面对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
  参考文献
  [1] 曾天山.国外关于教科书功能论争的述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
  [2]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2.
  [3] 蔡恒.网络信息隐私权保护中的利益平衡问题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 维基百科.人物分类方法[EB/OL].http://zh.省略/wiki/%E4%BA%BA%E7%89%A9%E8%81%8C%E4%B8%9A%E5%88%86%E7%B1%BB%E6%96%B9%E6%B3%95,2009-08-09.
  [5] 张三花.我国中小学教科书研究述评.教育科学研究,2005(5).
  [6] 陈雨亭.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社会学分析.当代教育科学,2003(3).
  (责任编辑 郭振玲)

推荐访问:矫正 失衡 选取 社会公众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