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4日 05:21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润物细无声的深刻含义 [润物细无声]

发布时间:2019-03-03 06:28:32 浏览数: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是个难题,单靠每周两节作文课远远不够,还得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渗透。主要做法有:利用课前三分钟,以说促写;在阅读课中渗透作文教学,把阅读课与作文课结合起来;重视课外名著的阅读积累,以读促写;教师发挥课堂语言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表达能力、渗透、课外阅读、课堂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3-0053-01
  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的艰难,有时是你付出了许多的辛劳,收效却并不明显,特别是作文教学。一次作文,老师先命题,再指导,最后批阅讲评,可谓苦不堪言,可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却很缓慢,一些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到了“谈文色变”的地步。一到写作文,教室里一片哗然,学生叫苦连天。而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时刻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本人认为想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单靠每周两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渗透,在每节语文课中加强。以下便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一、利用课前三分钟,以“说”促写
  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我都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说话”,“说话”的内容由学生自由灵活地选择,小到家庭琐事、学校生活的见闻、感受,看过的小故事,大到社会动态、时事新闻……家事、国事、天下事,海阔天空、天南地北,任其驰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而其他的同学不仅仅是当观众,也得当“评委”,他们必须把当天上台说话的同学发音不准和有语病的地方记下来,等其说完后给予指出。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他们去关心身边发生的大小事情,又能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学生在听和说的过程中也积累了许许多多写作的素材。2008年春节后的那一学期,第一个星期内的课前三分钟,几乎每位说话者都讲述了自己在春节的经历和看到许多人因冰冻而滞留车站无法与亲人团聚的感受;而汶川5・12大地震更是在地震发生后那几个星期的热点话题。不管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还是重大时事,都会丰富学生作文素材的储备。由于按座号轮流“说话”,因此每位同学都有锻炼的机会,而且在无形中给了他们事先准备的动力。记得刚开学时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说的:“这个春节很特别,特别的无聊,因为特别寒冷所以只有天天待在家里。我每天都陪伴着电视机,看到车站里好多工人本来想回家过春节的,满腔的欢喜却变成了苦苦等待,有些人等了两天两夜仍然不肯离开车站,让我非常感动。虽然我还没出过远门,但我好像因为这个春节而明白了家的意义,家是每个人幸福的港湾,是游子永远的牵挂。”从这位学生的“说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在说真话,而且说之前至少打了腹稿。我对说话者给予充分肯定,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学生的思维也会变得敏捷而清晰,语言表达顺畅而有条理。因此,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二、让教材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把阅读课与作文课结合起来
  作为农村的学生,阅读量少,而教材上的范文都是些文质兼美、有代表性的文章,所以在上阅读课的时候,我很重视文章的整体结构,除了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表现的情感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文中的写作技巧,并把学来的东西应用于写作中,做到学以致用。例如,我在上《第一次真好》一文时,在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及主旨后,便让学生说一说此文的写作技巧有什么值得学习的。结果有的学生说:人生的第一次很多,而作者只选择两件事详写,其他的则一笔带过,而且所选的“第一次”都比较新颖;有的说:作者语言虽说不上精美,却简洁而不失形象;有的说:我觉得第三自然段可以放在开头,能起到点题的作用……许多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虽然有些还不是很中肯,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们在写作文时的习惯。每位学生说完后我都进行小结,如对于说把文章第三段放在开头的同学,我是这样说的:“相信我们班中不止一位同学想这样处理吧?”结果有许多学生点头默许,甚至有学生说:这是小学教师教给的方法――开头点题。我微笑着,接着说:“正因为你们都这样想,所以你们的文章开头几乎是千篇一律,缺乏新意,而作者这样的开头自然而充满生活气息……”这样,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到了一些写作的技巧。最后则是要学生学以致用,以“――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作文。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在开头、结尾的处理和选材上都比之前有所进步。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读促写
  从教学中反映出来的情况看,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阅读面窄、语言积累少、缺乏观察等,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于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多阅读并且要做读书笔记。常言道: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几乎没有哪位文学家不得益于大量阅读。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值得去读,但是单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学生一定要去看课外书,特别是文学名著,我还要求学生在读课外书的过程中将书中的好词、好句、名言、警句等精彩片段摘抄下来,熟读成诵,我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语言积累丰富了,写作时,语言才不会经常重复或干瘪。
  当然,在阅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许多学生只局限于读卡通漫画、《故事会》等,对于文学名著往往是走马观花般地浏览,至于读书笔记,则随便摘抄,似乎只是为了应付我的检查。针对这种情况,对于一些作品我会设计几个问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一写成读书笔记。如要求学生读《西游记》时,我会设计如下问题:(1)试概述《西游记》的故事情节。(2)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之后是一种什么心情?试描述一下。(3)在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哪一个?说一说理由。这样既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印象,又能促使学生勤练笔,比起作文课时布置一个题目,学生更有话可说。
  有时在学生读完一部作品后,我会让学生就作品某个最突出的方面模仿写作。《骆驼祥子》中的景物描写很突出,其中有这样一段:“……一阵风吹过,绿叶急速地打着转,然后摇摇头又伸直了。雨点落下来打在它的身上,将它用力往下按,而它在一阵急雨过后却又挺起了腰……。终于又是一阵风夹着雨扫来,树枝被摇得猛烈颤抖,而那绿叶却死死地抓住树枝奋力向上挣扎着,似乎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跳跃在呐喊,在争取自己最后的生存机会……”文章描写细腻,赞美了绿叶的不屈性格,我便让学生模仿其中精彩的景物描写,以《风雨中的绿叶》为题写一篇文章。很多学生都能把《骆驼祥子》中的精彩片段运用于作文里。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学生体验到了静静读书的乐趣,也尝到了写作的甜头。
  四、润物细无声――发挥课堂语言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除了与文章进行对话,就是与教师进行对话,所以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如果我们教师要求学生写作文时用词准确、语法规范、语言生动,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却平淡无奇,甚至错漏百出,那么,学生天天在这样的语言“熏陶”下,语言表达能力如何能提高呢?所以作为语文教师确实应该在教学语言上下工夫,即使不能妙语连珠,也应做到语言规范、用词准确,为学生树立一个典范。试想,当一位教师厚积薄发,以自身丰富的学识和情感,根据不同的诗文内容及各异的课堂气氛展示出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时(……有时如滔滔激流,直抒胸臆;有时慷慨激昂,振奋人心;有时如霏霏春雨,沁人心脾;有时如潺潺细流,娓娓动听;有时如涓涓清泉,感人肺腑……),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怎能拒绝或漠视这种语言的魅力和人格的风采?怎能不在对老师的敬慕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并逐步演化成自己的作文能力呢?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学生作文中发现几个语句――“每个人的童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这可是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导语啊!在为此学生的认真、用心而感到欣慰的同时,也深切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身的语言功底和修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也应更加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以上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点滴做法,它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学生既没有写作文的心理负担,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作文能力。效果虽不是立竿见影,但也可说是略有成效。

推荐访问:无声 润物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