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23:47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克罗米酚停药多久排卵_来曲唑与克罗米酚在临床促排卵效果的比较及在诱导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排卵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9-03-11 06:30:07 浏览数:

  摘 要 目的:探讨来曲唑(LE)与克罗米酚(CC)促排卵的临床疗效及诱导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排卵中的作用。方法:两组分别于月经周期第3~7天每天口服来曲唑2.5mg或氯米芬50mg,并选择PCOS排卵障碍患者120例(58个周期)随机分为LE组和CC组,分别用LE、CC进行促排卵治疗。结果:肌注HCG当日最大卵泡MFD、周期排卵率、异位妊娠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曲唑组HCG日优势卵泡数、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宫颈黏液评分、临床周期妊娠率均优于氯米芬组(P<0.05)。其中来曲唑组发生未破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1例,而氯米芬组有3例。两组均未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结论:LE用于不孕妇女的促排卵治疗优于氯米芬,将来有可能替代氯米芬作为一线的诱发排卵药物。   摘 要 目的:探讨来曲唑(LE)与克罗米酚(CC)促排卵的临床疗效及诱导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排卵中的作用。方法:两组分别于月经周期第3~7天每天口服来曲唑2.5mg或氯米芬50mg,并选择PCOS排卵障碍患者120例(58个周期)随机分为LE组和CC组,分别用LE、CC进行促排卵治疗。结果:肌注HCG当日最大卵泡MFD、周期排卵率、异位妊娠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来曲唑组HCG日优势卵泡数、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宫颈黏液评分、临床周期妊娠率均优于氯米芬组(P<0.05)。其中来曲唑组发生未破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1例,而氯米芬组有3例。两组均未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结论:LE用于不孕妇女的促排卵治疗优于氯米芬,将来有可能替代氯米芬作为一线的诱发排卵药物。
  关键词 来曲唑 克罗米酚 促排卵药物 多囊卵巢综合征 排卵障碍 诱导排卵
  关键词 来曲唑 克罗米酚 促排卵药物 多囊卵巢综合征 排卵障碍 诱导排卵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177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177
  本文对120例不孕妇女进行促排卵治疗并进行了对照研究,就来曲唑(LE)和克罗米酚(CC)两种促排卵药以探讨LE这一较新的促排卵药物对PCOS患者诱导排卵作用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PCOS促排卵方案的选择提供在一线使用的可能性。
  本文对120例不孕妇女进行促排卵治疗并进行了对照研究,就来曲唑(LE)和克罗米酚(CC)两种促排卵药以探讨LE这一较新的促排卵药物对PCOS患者诱导排卵作用进行比较分析,为临床PCOS促排卵方案的选择提供在一线使用的可能性。
  资料与方法
  资料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2008年8月~2010年7月妇产科生殖内分泌门诊就诊PCOS排卵障碍患者120例(58个周期),年龄22~39岁,平均29.15±4.12岁。随机分为CC组(26例,30个周期)和LE组(20例,28个周期)。PCOS诊断依据2003年鹿特丹会议制定的标准。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为不孕,输卵管碘油造影检查或腹腔镜证实至少一侧输卵管通畅,男方精液无异常,排除免疫及感染因素。所有患者记录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例(WHR)、Ferriman Gallwey(FG)评分、不孕年限、月经失调年限等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2008年8月~2010年7月妇产科生殖内分泌门诊就诊PCOS排卵障碍患者120例(58个周期),年龄22~39岁,平均29.15±4.12岁。随机分为CC组(26例,30个周期)和LE组(20例,28个周期)。PCOS诊断依据2003年鹿特丹会议制定的标准。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为不孕,输卵管碘油造影检查或腹腔镜证实至少一侧输卵管通畅,男方精液无异常,排除免疫及感染因素。所有患者记录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例(WHR)、Ferriman Gallwey(FG)评分、不孕年限、月经失调年限等临床资料。
  排除标准:①3个月内使用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②此次月经周期第2天卵巢内液性暗区>10mm。
  排除标准:①3个月内使用过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②此次月经周期第2天卵巢内液性暗区>10mm。
  促排卵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来曲唑组(LE组)62例,氯米芬组(CC组)58例,征得患者同意后两组分别服用LE和CC进行促排卵治疗。LE组月经周期第3~7天服用来曲唑片(2.5mg/片)2.5mg/日×5天,CC组月经周期第5~9天口服氯米芬(50mg/片)50mg/日×5天。两组均于月经周期第8天起开始隔日1次B超监测卵泡发育、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至少1个卵泡平均直径≥18mm时改为每日监测,肌肉注射HCG 5000~10 000U。注射后24~36小时卵泡成熟时指导同房,检测尿hCG及B超确定是否受孕。
  促排卵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来曲唑组(LE组)62例,氯米芬组(CC组)58例,征得患者同意后两组分别服用LE和CC进行促排卵治疗。LE组月经周期第3~7天服用来曲唑片(2.5mg/片)2.5mg/日×5天,CC组月经周期第5~9天口服氯米芬(50mg/片)50mg/日×5天。两组均于月经周期第8天起开始隔日1次B超监测卵泡发育、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至少1个卵泡平均直径≥18mm时改为每日监测,肌肉注射HCG 5000~10 000U。注射后24~36小时卵泡成熟时指导同房,检测尿hCG及B超确定是否受孕。
  实验室检查:促排卵治疗前测定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睾酮(T)、雌二醇(E2)及孕酮(P),分别于注射hCG当日及卵泡消失后1周测定血清E2及P浓度。
  实验室检查:促排卵治疗前测定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睾酮(T)、雌二醇(E2)及孕酮(P),分别于注射hCG当日及卵泡消失后1周测定血清E2及P浓度。
  卵泡及子宫内膜监测:①监测指标:监测卵泡发育,两组肌内注射HCG当日记录优势卵泡数、最大MFD、子宫内膜厚度及取宫颈黏液进行Insler评分。卵泡大小以2条垂直的卵泡内径表示,平均直径≥18mm认为是优势卵泡。②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测定:显示子宫内膜矢状面,自距宫底1cm处测量前后子宫壁肌层与内膜交界面的距离为子宫内膜厚度。记录内膜形态,三线征为中央有强反光线,两周子宫内膜与基层之间为低反光层。A型为三线征明显,C型为三线征不明显,B型介于两者之间。③宫颈黏液按照Insler标准评分:黏液量、拉丝度、结晶型、颜色、宫颈口各3分,共计15分。尿LH峰值检测:监测至少有1个卵泡直径≥16mm时,测尿LH峰值。检测线颜色深于或等于对照线定为阳性。④排卵征象的判断:卵巢卵泡消失;卵泡直径缩小;卵泡形态改变,边缘出血、皱褶或不光滑;或伴有Douglas腔液性暗区。
  卵泡及子宫内膜监测:①监测指标:监测卵泡发育,两组肌内注射HCG当日记录优势卵泡数、最大MFD、子宫内膜厚度及取宫颈黏液进行Insler评分。卵泡大小以2条垂直的卵泡内径表示,平均直径≥18mm认为是优势卵泡。②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测定:显示子宫内膜矢状面,自距宫底1cm处测量前后子宫壁肌层与内膜交界面的距离为子宫内膜厚度。记录内膜形态,三线征为中央有强反光线,两周子宫内膜与基层之间为低反光层。A型为三线征明显,C型为三线征不明显,B型介于两者之间。③宫颈黏液按照Insler标准评分:黏液量、拉丝度、结晶型、颜色、宫颈口各3分,共计15分。尿LH峰值检测:监测至少有1个卵泡直径≥16mm时,测尿LH峰值。检测线颜色深于或等于对照线定为阳性。④排卵征象的判断:卵巢卵泡消失;卵泡直径缩小;卵泡形态改变,边缘出血、皱褶或不光滑;或伴有Douglas腔液性暗区。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t检验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结 果
  一般资料:两组年龄、不孕年限、月经失调年限、BMI、WHR、卵巢体积、T、FG评分、FSH、LH、LH/F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一般资料:两组年龄、不孕年限、月经失调年限、BMI、WHR、卵巢体积、T、FG评分、FSH、LH、LH/FS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LE组注射hCG日和排卵后1周血清雌二醇(E2)浓度显著低于CC组(P<0.05),而两组孕酮(P)差异无显著性。
  实验室检查资料比较:LE组注射hCG日和排卵后1周血清雌二醇(E2)浓度显著低于CC组(P<0.05),而两组孕酮(P)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促排卵疗效比较:肌注HCG日最大卵泡MFD、周期排卵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组HCG日优势卵泡数、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宫颈黏液评分均优于CC组(P<0.05)。其中LE组发生未破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1例,而CC组有3例。两组均未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两组促排卵疗效比较:肌注HCG日最大卵泡MFD、周期排卵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组HCG日优势卵泡数、HCG日子宫内膜厚度、宫颈黏液评分均优于CC组(P<0.05)。其中LE组发生未破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1例,而CC组有3例。两组均未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两组妊娠情况比较:LE组临床周期妊娠率42.3%,CC组临床周期妊娠率36.0%,且两组妊娠均为单胎。LE组妊娠率显著高于CC组(P<0.05)。两组各有1例发生异位妊娠,异位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两组妊娠情况比较:LE组临床周期妊娠率42.3%,CC组临床周期妊娠率36.0%,且两组妊娠均为单胎。LE组妊娠率显著高于CC组(P<0.05)。两组各有1例发生异位妊娠,异位妊娠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讨 论
  讨 论
  本研究表明,LE和CC的促排卵总体疗效相似,两组周期排卵率差异无显著性。异位妊娠率两组也相似。LE促排卵时成熟卵泡更容易破裂排卵,且LUF的发生率较CC组显著降低(P<0.05)。因CC半衰期较长,可导致雌激素受体耗竭,雌激素受体负反馈调节受阻,故其发育及成熟卵泡数目较多。提示LE组在促卵泡成熟方面优于CC组。LE组1例发生LUFS,而CC组有3例。LE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明显优于CC。这可能与LE代谢快,无残留的抗雌激素作用,不消耗子宫内膜上雌激素受体有关。LE不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停用后雌激素水平短期内可恢复正常,对子宫内膜增生及宫颈黏液的影响比CC小。子宫内膜增生期发育不良,会影响分泌期的转变,因此使用LE有可能改善妊娠率。本研究结果证明LE有促卵泡生长的作用,尽管LE组周期排卵率同CC组相似,但周期妊娠率高于CC组,可能与LE对子宫内膜及宫颈黏液的影响小有关。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的患者合并有其他不孕因素。
  本研究表明,LE和CC的促排卵总体疗效相似,两组周期排卵率差异无显著性。异位妊娠率两组也相似。LE促排卵时成熟卵泡更容易破裂排卵,且LUF的发生率较CC组显著降低(P<0.05)。因CC半衰期较长,可导致雌激素受体耗竭,雌激素受体负反馈调节受阻,故其发育及成熟卵泡数目较多。提示LE组在促卵泡成熟方面优于CC组。LE组1例发生LUFS,而CC组有3例。LE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明显优于CC。这可能与LE代谢快,无残留的抗雌激素作用,不消耗子宫内膜上雌激素受体有关。LE不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停用后雌激素水平短期内可恢复正常,对子宫内膜增生及宫颈黏液的影响比CC小。子宫内膜增生期发育不良,会影响分泌期的转变,因此使用LE有可能改善妊娠率。本研究结果证明LE有促卵泡生长的作用,尽管LE组周期排卵率同CC组相似,但周期妊娠率高于CC组,可能与LE对子宫内膜及宫颈黏液的影响小有关。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的患者合并有其他不孕因素。
  但值得注意的是,LE并非对任何患者都适用,特别是伴有高雄激素血症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服用后可能雄激素水平更高,对原本失衡的机体内分泌环境更不利,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所以促排卵治疗时应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用药方案,做到个体化。为提高促排卵治疗效果及减少并发症打下良好基础。
  但值得注意的是,LE并非对任何患者都适用,特别是伴有高雄激素血症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服用后可能雄激素水平更高,对原本失衡的机体内分泌环境更不利,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所以促排卵治疗时应该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用药方案,做到个体化。为提高促排卵治疗效果及减少并发症打下良好基础。
  本研究结果显示,注射HCG当日CC组血清E2浓度显著高于LE组(P<0.05)。LE属于第二类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阻止雄烯二酮和睾酮向雌激素的转化而抑制雌激素的合成。高雄激素血症及糖代谢异常是PCOS的临床特点之一。LE促排卵可获得较好的子宫内膜、发育及成熟卵泡数少、LUFS发生率低,适合PCOS患者的诱导排卵治疗,有望作为PCOS患者的一线促排卵药物。
  本研究结果显示,注射HCG当日CC组血清E2浓度显著高于LE组(P<0.05)。LE属于第二类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阻止雄烯二酮和睾酮向雌激素的转化而抑制雌激素的合成。高雄激素血症及糖代谢异常是PCOS的临床特点之一。LE促排卵可获得较好的子宫内膜、发育及成熟卵泡数少、LUFS发生率低,适合PCOS患者的诱导排卵治疗,有望作为PCOS患者的一线促排卵药物。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49.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49.
  2 林守清.生殖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7.
  2 林守清.生殖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7.
  3 李宇彬,周灿权.现代辅助生育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11):884-886.4 罗丽兰.不孕与不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4-185.
  3 李宇彬,周灿权.现代辅助生育技术在肿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23(11):884-886.4 罗丽兰.不孕与不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4-185.
  5 梁瑞宁,卢君,章海凤,等.芳香化酶抑制剂合补肾活血法促排卵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2):735-737.
  5 梁瑞宁,卢君,章海凤,等.芳香化酶抑制剂合补肾活血法促排卵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2):735-737.

存入我的阅览室

推荐访问:排卵 诱导 克罗 临床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