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23:50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浅谈大学生负道德心理分析_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

发布时间:2019-04-12 06:49:03 浏览数:

  【摘要】道德作为人们相互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是依靠社会公共准则来约束的。 人们在普遍注重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要有需要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理念,来规范和调节公共场合中人们的相互关系,这既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共同需要,也提供了个体发展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道德;负道德;大学生负道德
  道德作为人们相互之间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是依靠社会公共准则来约束的。毋庸置疑,在现代社会,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更为明显,更为重要。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周围,包括在文明发祥地的高校,不遵守社会道德的人和事却屡见不鲜。有人对道德视而不见,我行我素;有人对道德嗤之以鼻,弃如敝屣。那么这些不讲道德的人究竟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通过对负道德行为者的心理动机的调查,对大学生负道德心理作一分析,并提出调整负道德心理的一些见解。
  一、负道德行为的主要心理因素
  不道德行为者的心理因素,本文简称之为负道德心理。曾有人在某高校随机抽取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122名在校大学生做过问卷调查,其中一题涉及负道德心理,即“你认为不讲道德的人之所以不讲道德,是因为他——”,要求答题者下列选择中按你认为的重要程度,依次选择。结果统计如下:
  1.无知心理
  “不知道什么是道德”。有56人将其列为第一项,占参加调查人数的46%。如果分年级统计,那么大一26人中有16人首选该项,占61.5%;大二28人中有13人首选该项,占46.4%;大三40人中17人首选该项,占42.5%;大四28人中只有10人首选该项,占35.7%。分年级统计结果表明,对道德的无知心理,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呈逐步递减趋势。
  2.从众心理
  “大家都这么做了,所以我也这么做”。有44人首选该项,占参加调查人数的36%。分年级统计中,大一的新生似乎更不愿意在不讲道德的问题上盲从,更愿意在不讲道德的问题上“随大流”,没有自己的主见。
  3.反叛心理
  “对社会和周围的人有反叛心理”。大学生们不太愿意选择该项,只有6个人首选该项,仅占5%,这说明随着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开始成熟,相对于生理上处于逆反时期的中学生而言较为理智,处事多了几分思考,少了几分冲动。
  以上分析仅代表了一个小小的侧面,但这些数据可以高校的素质教育和心理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二、负道德心理分析
  一个正常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心理因素的支配。因此,做非道德的事,我们可以对这些负道德心理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无知心理主要是道德教育问题
  我国是一个注重道德教育传统的国家,每个小学生都能讲出类似“孔融让梨”的动人故事。但目前道德教育尚存在很多“盲区”,道德知识传授不足是道德滑坡的因素之一。大学生对于道德的无知心理,不仅说明了大学前道德教育的欠缺,也说明了大学期间道德教育的艰巨。道德教育“盲区”的存在,使得学生成长各阶段的道德教育面临着诸多的新课题,值得引起道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从众心理主要是道德管理问题
  制度经济学中有一条重要原理,当个人改变行为不能扭转局势时,人们会选择最终不利于自己的制度。大学生就餐秩序混乱是高校中一个较普遍的现象,下课铃一响,学生们蜂涌而出,直奔饭厅,人人争先恐后寸步不让见缝就钻,结果售饭窗前一片混乱。这时如果某人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礼貌谦让、排队等待,他在仍是一团混乱的食堂里反倒成了傻瓜。最后他只好和其他人一样,冲向那乱成一团的窗口。这就是道德从众心理的典型表现。
  (三)侥幸心理主要是道德成本问题
  道德成本是对道德行为或非道德行为可能招致的后果的经济学阐述。它有两重含义:一是正层面含义,即遵守道德的人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的代价;二是负层面含义,即违反道德的人可能要为自己的行为受到的惩罚。学生考试作弊现象是大学中又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在大学里及成人教育的考试中作弊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些作弊者未被发现,没有受到应得的惩罚,而获得了他不该获得的成绩或利益。
  (四)反叛心理主要是道德示范问题
  稍微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对道德的羞辱,更多是来自小人物,他们无权无势总是吃亏。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不公正往往是引发不道德甚至故意反道德行为的原因:你不守规则大发不义之财,你利用手中职权获取各种特权,还有什么资格侈谈道德,甚至谴责我们的不道德行为呢?从整个社会层面上看,道德的“从上做起”比“从我做起”更具价值,从世界各国廉政建设的成功经验看,也只有“从上做起”,才能真正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迅速改变和提高。在高校,老师的示范作用更是不可低估,“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比喋喋不休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总之,在道德教育、道德管理、道德成本和道德示范中,道德教育属于理论教育,道德管理属于强制教育,道德成本属于实践教育,道德示范属于案例教育。四种教育相互关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所有正反面教育,以及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将决定学生的道德水平。
  三、道德建设要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个体和社会的统一
  从上述对四种负道德心理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非道德行为的产生是有其很深的社会、环境、心理根源的(按照现代基因学说,道德行为还有相当份量的生理因素,本文不对此进行讨论)。道德的自律,主要通过教育来实现。道德的他律,主要是通过制度、法律和管理来实现的,在高校还要通过校规校纪来实现。一般来说,社会道德所要求的基本准则,很多都可以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或通过社会舆论、社会共识的形式肯定下来。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它牵涉到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一个学生的素质由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三方面组成,缺一不可,而道德素质是做人的根本。道德的教育问题,应该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如果在这几个方面没有进展,个人道德修养则难以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也难以提高。
  在很多大学校园,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道德行为,如上课迟到早退,异性交往不得体、故意拖欠学费等等,都属于不道德的行为,如果学校没有拿出一定的政策,学生工作的素质导师也不参与教育,这些不正之风将继续扩大,所以加强学生道德素质势在必行。
  就在我院开展的关于道德教育的一系列活动也正是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道德修养、道德素质,以开班会、看道德颁奖晚会、以举行我院的道德模范的形式来在学生中找典型,树榜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影响,很多学生也是深有感触,对道德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因此,我们在高校道德建设中,必须根据负道德心理的种种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特别是大学辅导员、素质导师等等,要在生活、学习、与学生的交流细节中影响他们,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维.认知心理学研究[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2]冯甦中,赵桂香,温玫.大学生负道德心理分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4):32-34.

推荐访问:浅谈 心理分析 道德 大学生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