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14:42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三年级思维训练500题_实践数学课程目标从宁静致远开始

发布时间:2019-04-21 06:31:41 浏览数:

  数学课程目标有知识与技能目标由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目标构成。目标的实践离不开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我试从教师的层面谈如何去实践数学课程目标。我认为:首先要解决教师在经济大潮中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心境;其次是如何透辟数学课程,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提高职业素养;再次,本着“教学之道在于启发学生潜能”的观点,挖掘生活、历史素材,丰富学生数学学习内涵、数学文化内涵,激发学生潜能,培养意志品质,使学生乐学好思。同时,体现学科的教育功能,扩展数学教育外延,融会贯通学科知识,彰显学科有机统一的强大魅力。
  一、宁静致远——端正施教者价值观
  墨子在《墨子· 亲士》中写道:“非无安居也,我无安心也;非无足财也,我无足心也。” 这是当前很多教师心态的生动写照!功利主义使教师心浮气躁。少数教师为实现学校指标不顾一切地“盯、盘、补”;为实现个人心中目标,上好一节实验课、公开课随意调整教学计划、作息时间,造假作秀,严重背离教学规律;为个人、小集团私利,把学校当作市场,把无邪的学生当作消费者,给厂商当托儿……作为教师,授道之人,“我无足心”何以守道?我们要教孩子“先做人、再做学问”,施教中仅从言语表达的“为人之道”终觉浅,深深影响孩子的是你平时的言行,而平时的言行是施教者心性的流露,是没法伪装的。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才适合传道授业解惑?“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这是庄子的一句话,意思是: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人的内心安稳恬淡,不计功利,以平淡心对待教学、对待学生,才有为。向研究型教师转变,成为学者型教师,这是修身。教学要实现课程目标,首先要解决教师的现实思想问题。为了一种责任、一种信念、一种追求,冷静反思行为,坚定自己的育人观。只有解决困扰思想的束缚,才能轻装上阵。
  二、深究求实——提高施教者数学素养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在《望岳》中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神舟六号”宇航员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是一个美丽的彩球。高瞻才能远瞩,“教育应该比现实站得高看得远”。小学数学教学也是如此。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摒弃固有的经验,站在高处重新审视小学数学教材,挖掘内涵,深入理解小学数学那些“微末”的数学知识,“认识决定成败”。小学生学数学是从认数、数数、加减法开始的。
  像1、2、3这样的正整数,它们最本质的属性是什么呢?我想许多数学教师未必能回答上来。它们是集合的基数,比如几个集合有相同的基数“3”,就是自然数“3”,“3”就这样高度概括而来。小学数学中我们虽不能用系统理论去教学,但可以把集合基数的内涵物化到孩子生活中喜闻乐见的物体上,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使其完全理解“3”。如三轮车有3个轮子,小汽车有4个轮子,都是轮子。同类可以比较,小汽车比三轮车轮子多,为什么?因为小轿车轮子集合包含三轮车轮子集合,所以4比3大。把二者合并起来就是加法,得到轮子的集合,基数是7,所以4+3=7。通过更多的例子,让孩子认识到“同类才能相加”,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两个”是虚数。孩子们如果有前面正确的感性认识,就很容易理解“合并”,也就不会出现“3个人+2条狗=?”这样的数学笑话。正是抓住本质的素材,孩子们就不会把数学学具只认为是为小棒、作业本、铅笔等,而是广阔的生活空间,“鲜活的数学就在身边”。他们潜意识感觉到数学的根在那里,数学原来如此朴素浩瀚,为将来的继续学习做原始积累,为将来的创新拓展空间。在此过程中也无形潜移默化了“类、款、项”的概念,为分类的学习埋下伏笔。
  三、改变教例——探索德智并重之做法
  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呈现新知识时,往往以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导入。我的理解:教材只是实践课程标准的蓝本,编者并非要求施教者必须照例施教,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施教者个人理解灵活使用。
  在教学加法交换率时,教材呈现孩子们练跳绳和踢毽子的个数,通过交换加数,感受加法交换率的客观存在。我认为教材设置太过拘谨。其一,不吸引学生;其二,不便展开,不便于让学生界别和透辟此规律;其三,不便感受数学人文气息。为此,我重点让学生理解 “交换”“加数”“和”“变”这几个词。课上我提出两组素材:
  首先,让同桌的小明和小芳交换座位,让同学们说说“交换”的意义:交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其次,出示全家福照片。爷爷、奶奶坐中间,爸爸、妈妈、叔叔、婶婶站后边,孙子、孙女分别坐在爷爷、奶奶怀里。若交换他们的位置,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谈谈你的认识。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素材1答案汇总:“交换”指相互调换,小明和小芳座位变了,原来是第三组变成第四组,第四组变成第三组,前后左右的相邻同学变了,男同学与男同学为邻,女同学与女同学为邻……没变的还是两个人,也就是数量没变。
  素材2答案汇总:位置变了,有很多种坐法,但我一时算不清有多少种坐法,数量没变。如果用加法算式可以写成:2+2+4=2+4+2=4+2+2=2+4+2,最后一个等号后的第一个“2”表示小孩,第二个“2”表示爷爷、奶奶。像这样例子现实中很多,比如……(学生举例说明加法交换率),我们可以归纳一个规律:几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率,在表述时重音放在“和”上。显然“几个”是对教材中“两个”的扩展。这时,有学生提出:总人数不变,实际照相时坐法也不能随便变。你不能让爷爷、奶奶站着,这样不尊敬老人,没有孝心;也不能让爷爷、奶奶抱着爸爸和叔叔,这样太难为情;孙子、孙女也抱不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很有意思,顺势我要求同学们讨论交换位置不美的还有哪些,并根据自身的认识说明理由,哪一种坐法最美,为什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讲得十分真挚。孩子们懂事了,我真没想到,播下一粒种子,收获的不单是知识,还有良好的品质。孩子们现在是学生,终将融入社会。及早让他们了解社会文化,辨别是非,便于他们成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挖掘内涵——开发数学史料,激发潜能
  祖先们留来的科学知识是一种财富。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挖掘、甄别、应用,发挥它们的效力。尺子,古时候叫度,人类使用了几千年,由于落后、愚昧、交通不便、各自为政,各国各地区所用的度不尽相同。正是小小的度,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兴衰和荣辱。在“认识千米、米、厘米”教学前,我感到“度”教学枯燥,不便于调动学生兴趣,而此内容非常重要,如何施教?反复查找,我决定从“米”的发展史上下工夫。
  导入设计:
  师:今天我给大家讲《马屁股制约火箭助推器》的故事。
  师:现代铁轨间距是4英尺8点5英寸,铁轨间距采用了机车轮距的标准,而机车轮距的标准则沿袭了马车的轮距标准。马车的轮距为何是4英尺8点5英寸?原来,英国的马路辙迹的宽度是这个尺寸。如果马车改用其他尺寸的轮距,轮子很快就会在英国的老马路上撞坏。英国马路的辙迹宽度又从何而来?这可以上溯到古罗马时期。那时整个欧洲的老路都是罗马人为其军队铺设的,4英尺8点5英寸正是罗马战车的宽度。罗马战车的宽度又是怎么来的?答案很简单,它是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的屁股的总宽度。美国航天飞机的火箭助推器也摆脱不了马屁股的纠缠——火箭助推器造好之后要经过铁路运送,而铁路上必然有一些隧道,隧道的宽度又是根据铁轨的宽度而来。代表着尖端科技的火箭助推器的宽度,竟然被两匹马的屁股的总宽度决定了。(学生好奇、大笑……被深深吸引住了)
  现在广泛采用的长度单位是“米”,“米”的确定,归功于法国人。他们把经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千万分之一定义为“1米”。为此,1875年,国际度量衡委员会在巴黎召开会议,法、德、美、俄等17国政府代表共同签署了《米制公约》,米制成为国际通行的长度标准。
  在我国,是秦始皇终结了用王侯身体部位作为长度标准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各自定义自己领土内的长度标准。这个王的手掌,那个王的小腿,都纷纷派上用场,使得长度标准极为混乱,给国与国之间的交流造成了极大不便。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王侯的身体部位才退出历史舞台。
  统一度,我国比西方国家早两千多年。作为炎黄子孙,学好长度单位很重要。
  诙谐的数学史料,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通过简介,知道了“米”的来历。从王侯随意用身体的一部分定义长度单位到以客观自然物(地球周长)作为长度标准物,并通过法律加以规定,让孩子们感知崇尚科学的重要性、法律的严肃性、独裁的可笑性,净化了思想,增强了对社会知识的感悟。同时在中外科技、社会的对比中,感知强大的中国古代社会,发达的近代西方科技,让孩子们感受振兴民族科技的压力,做个有责任感、抱负心的小学生,为将来科教兴国做准备。
  培根说:“读史能明智。”学点数学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思想,陶冶情操,拓展视野,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养成全面地、多角度地、实事求是地看问题的习惯。数学、语文、品德、社会等学科本是相通的。专家说:学科整合教学效果会更好。这样的例子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关键是施教者是否以学生为本,用心去挖掘和捕捉,并加以引导。小学数学学科与社会学科的结合无疑是双赢的。
  数学课程目标是一个庞大系统。实践它需要坚持,需要施教者全心投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去探索、实践、学习、反思、再实践。每天都有新体验,每天都有新收获。正是这种收获伴随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学生获得了知识,求得了发展,磨砺了心智,丰富了人生内涵,拓展了视域;教师净化了心境,增强了专业素养,寓教于得,寓教于乐。

推荐访问:宁静致远 课程目标 实践 数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