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9日 14:48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柏拉图理念与老子道辩析] 老子和柏拉图

发布时间:2019-04-23 06:55:33 浏览数:

  柏拉图生活于希腊奴隶制城邦社会混战时期。在这一时期,民不聊生的希腊社会动荡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局面。作为奴隶主贵族家庭出身的柏拉图,他并不主张取消奴隶制度,而是希望建造一个“正义城邦”。柏拉图十分看重哲学对于政治的作用,他认为,“正义城帮”的统治者应该兼有政治家与哲学家双重身份。他在《理想国》中指出:“当初我对于政治雄心勃勃,但一再考虑,看到政局混乱,我彷徨回顾,莫之所措,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的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的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理念世界”是真实存在、永恒不变的。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影子”,人的理性是认识理念世界的唯一出路,而感觉仅限于对现象的了解。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可见,柏拉图的哲学家其实是“理念”的化身。柏拉图试图在“永恒不变的真理”的基础之上建设他的“自然哲学”。
  老子生于前580年,早于柏拉图(前427年)约半个世纪。老子生活的年代处于战乱频仍的春秋末年。面对民不聊生社会现实,老子认为,正是当时的主流思想所倡导的所谓“人道”,使得统治者得以假公济私、争权夺利。而与“人道”相反的“天道”则是顺其自然、大公无私的:“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老子以本体之“道”作为万物存在的内在依据,而万物则是体现“道”的载体:“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道”在万物生死相继中“绵绵若存,用之不勤”。“道”具有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宇宙万物不断生长而又复归于“道”,继而又是新一轮的轮回。万物生生灭灭就是道“反”和“周行”的结果:“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道正是由于任万物自生,让万物以自己本然的状态自由呈现,才能无物而不生。“自然”既是道的存在状态,也是其创造生命的原则,这个原则对万物来说就是“顺其自然”。推及人类社会,道理同样如此:“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老子与柏拉图都是在对世界的本源探讨的基础上建立自己哲学体系的,前者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后者则是“理念”。老子的“道”与柏拉图的“理念”之间既有相同也有想异之处。奴隶社会现实的残酷易逝与不稳定,让老子和柏拉图力图寻求一个永恒存在而又不变的实体作为世界的本源。老子的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道”存在于人类语言及图文之外,心灵可以感知而无法言传和图示。老子的“道”是超越时空无限存在的,先天地而存,自本自根,为感官所无法把握。虽然“道”是虚空的,但却能量无穷、永不衰竭。柏拉图的“理念”同样也是永恒存在的:“我们经常用一个理式来统摄杂多的同名的个别事物,每一类杂多的个别事物各有一个理式。现实世界中的每一类事物,都有一个相应的理式,譬如,床有床的理式,桌有桌的理式。各种理式就组成了理式世界。”这个“理式世界”就是柏拉图永恒存在的“理念”,“理念”是永恒的、无形的,而在自然界中有形的流动的事物则暂时的、会消亡的。
  老子“道”与柏氏“理念”都是不可名状、难以捉摸的,都是非时空存在着的“本源”。“道“是一个玄而又玄、混沌的整体,不可触摸:“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理念”也是无法掌控的:“就在这天外境界存在着真实体,它是无色无形,不可捉摸的”。它是无形的知、是真理本身,不是存在于客观可见的物体之中的,它是存在于“可见世界”之上的不可见的“可知世界”,是难以把握的“理式世界”。
  老子的“道”与柏氏的“理念”都是万物的主宰,都是形而上的绝对存在,都具有超越性、普遍性和永恒性。道“可以为天地母”,没有“道”就没有万物。“理念”是绝对存在的:“如若一存在或者如若一不存在,则相对于自身或相对于其它的,既完全是一切又不是一切,既表现为一切又不表现为一切。”“理念世界”是知识的“真正本源”,人们应认识并按照真本源的“理念”来统治世界。
  老子“道”处于“连绵不绝”运动之中,其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里的“反”正是“道”独有的特性,它使得“道”的运作呈现运动变化和无限循环的过程,总是从起点开始又回到起点,即所谓“反者道之动”。正是这种运动变化,才使得万物有了灵气。万物生长遵从于“道”之行,从而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相较于“道”的变化运动,柏氏的“理念”却是静止不变的、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柏拉图认为,人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只可以有“意见”或“看法”;人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能够运用人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即“理念”。因而“理念”是绝对的存在,是不因外界形式的改变而改变的,它一直保持永恒静止的状态。
  老子的“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体,其最大的一对矛盾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则是二者的统一体。与阴阳矛盾相联系的是“无”与“有”的矛盾。有与无的矛盾是“道”的别名,“道”的化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无”。此外,还有一系列矛盾关系,诸如难易、祸福、强弱、刚柔、美恶、善与不善等等。同时,老子的“道”本身与自然是“生有”的关系。“道”并不掌有万物,只使其自然发展;道与自然万物并不冲突,而是使其和谐发展的,因而”道”是主客观相统一的。
  柏氏心目中有三个世界:理式世界、感性世界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是由摹仿感性世界来的,感性世界又是摹仿理式世界来的,因此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艺术世界是第三性的。后两种世界同是感性的低级的世界,不能有独立存在。只有理式世界才是独立存在、永住不变的高级的世界,并为两种低级世界所自出。可见,柏拉图将其“理性世界”脱离感性世界而孤立化、绝对化了。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即指自然而然,由天道推行至人道皆自然而然。不论是“道”本身还是其与自然万物的关系,都是自然而然、不加妄作。正因为如此,“道“才会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才会显得和谐。与老子不同,柏拉图的“理念”依附于神灵。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现实的人”与死去的人的灵魂是相通的。人们借助于灵魂的相通,通过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透过纷繁不定的感性世界,把握永恒不变的“理念”真相。
  总之,老子与柏氏都自发地意识到了本质与现象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但由于历史的局限,两者的哲学只是处于朴素的阶段或水平。因此,“道”与“理念”不可能得到科学的阐释,然而却为后来的哲学思想打开了启蒙的大门。

推荐访问:柏拉图 子道 理念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