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7日 01:00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从语用学角度谈体距语 语用学的三大原则

发布时间:2019-05-04 06:42:08 浏览数:

  摘要:无论在任何文化环境中,交际双方之间的空间距离都会随着交际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而不同。作为非言语交际主要形式之一的体距语不仅可以揭示交际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还具有一定的民族和文化特点。因此,体距语的使用在交际活动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体距语;人体距离;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353-02
  一、引言
  一提到“说话”。大多数人很快会联想到言语交际,然而“研究者发现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有93%是通过非言语方式进行的,而用言语表达的仅占7%”(颜晓平,2007:103)[1],体距语就属于一种非言语交际方式。“‘体距语’是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的信息,即所谓人际空间或人际距离行为。”(贾玉新,1997:465)[2]通过交际双方所站的位置,人们往往会猜测出双方正在交涉的话题和内容,而他们的身体距离又会暗示出他们之间的亲疏关系。这样看来,除了言语、表情、姿态外,交际的空间距离也会“说话”。其实,对于体距学的研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了。以美国人类学家E.T.Hall为代表的研究者们根据交际者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及他们之间人际关系的远近亲疏,对交际距离作了不同的划分,这也为日后研究体距语的运用打下了基础。人类交际时究竟有多少种距离分类,而它们又会对交际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二、体距的分类及运用
  在体距语研究中,美国学者Hall首先提出了proxemics这一术语,“他认为,在相互交际时,人们对空间领域有一定要求,并根据人际间亲昵和疏远关系程度提出几种不同距离的要求。”(Hall.E.T.,The Silent Language,Anchor Books,Doubleday,1951,pp137-158,158-181)(贾玉新,1997:465)[2]
  (一)亲近距离
  这个距离一般在0-1.5英尺之间,多出现在亲密朋友、父母及子女相互依偎时。在这个距离内,交际者会发生身体的接触,能够彼此嗅到气味,甚至可以感觉到身体温度。由于距离很近,交际者还可以详细审视彼此的面部细微表情,并进行体己的轻声耳语。在亲近距离内进行交际,对言语的依赖相对降低。由于交际者之间亲密的关系,相互非常熟悉,有些言语无需完全讲明,双方自然也能领会,比如下面发生在一对亲密朋友之间的一段对话:
  Linda:How about him?
  Mary:(silent)
  Linda:Didnt you do anything?
  …
  对话中的“him”是Mary的男朋友,由于两人最近经常闹别扭,他们的好友Linda也很关心他们的情况。Linda和Mary之间的谈话距离在0-1.5英尺内,尽管Mary没有回答问题,但Linda已从对方的面部表情中得到了答案,并进一步发问,使得对话能够继续。亲近距离内的体距语含义丰富,并可对言语行为做最大程度的补充,因此这一距离内的交际一定要体现“亲密、友爱、热情、和谐”的交际内涵。
  (二)个人距离
  这个距离在1.5-4英尺之间,多发生在同事、朋友、师生进行交谈时。个人距离是亲昵关系向一般社会关系过渡的距离,“在这一距离内,人们的举止交谈比较随便,可与相互握手言欢,也可以促膝谈心,彼此可以详细审视面部的细微表情。”(邢殿普,2008:50)[3]下面是发生在一对师生之间的谈话:
  T:You look bad,whats wrong with you?
  S:En…,I feel sick.
  T:Sit down quickly…
  实验课上,老师发现一个学生的表情不对,迅速走到学生身旁(大约2英尺的地方),进行询问,学生反应感到恶心,但由于距离近,老师可以观察到学生的身体情况,因此尽管学生没有通过言语提出要求,但老师也能做出适当的反应。其实,个人距离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几率较高,因为经常接触的人无非是关系较好的朋友和同事。当然,与亲近距离相比,这一距离对言语的依赖有所增多,毕竟这一距离的人际关系总显得有些生疏,因此这一距离的交际一定要遵循“平等、友善、尊重、谅解”的交际原则。
  (三)社会距离
  这一距离在4-12英尺之间,也就是一臂之远,多发生在公务接待、洽谈业务等人际交往时。社会距离内进行交际时,很难接触到对方,也看不到彼此面部的细微表情,因此对言语表达的依赖较大。由于这一距离多发生在办公地点,交际双方被一张办公桌隔开,只能轻声说话,因此又被称为“礼貌距离”、“外交距离”、“非亲近距离”、“安全距离”等。自然,交际者谈话时也多采用较正式的语体,音量适中。下面是发生在机场申报物品时的一段对话:
  A:Dont you have anything to declare?
  B:No.
  A:You have to open all your suitcases,sir.
  B:What?
  A:Open all your suitcases,please.(speak more loudly and slowly)
  …
  不难看出,由于交际距离变大,交际双方几乎已无法从彼此的面部表情中猜测对方的意图,因此他们对言语表达的依赖大大增强。当交际双方表达不清时,他们也试图依靠简化言语或重复言语的方法继续双方的交流以促进意义的表述。社会距离是人际交往时出现几率最多的,大多数的交际活动都发生在一些较正式且不太熟悉的人之间,因此对于“社会距离”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若是一方冒昧地打破了这一距离,很可能会给对方造成压力,使对方感到唐突、不礼貌。在社会距离内进行交际一定要彰显“尊重、公开和正式”的交际风格。
  (四)公共距离
  公众距离多指正式场合的交际距离,在12-25英尺之间。在这一距离内,交际者很难看清彼此的表情态度或嗅到气味,“轻声低语”更是无法达成交际,因此说话的音量要大,多用于做演讲、报告或集会时。公众距离内的交际对普通人来说出现的几率并不大,但对于某些群体,比如在大教室上课的师生之间就常常发生。距离远了,言语表达的效应就会随之加强,因此交际双方一定要多用正式的语言清楚无误地表达各自的观点。当然,有时当公众距离影响了交际活动时,交际者还可视情况临时调整交际距离,变“公众距离”为“个人距离”或“社会距离”。其实,交际距离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根据交际双方的要求,只要能促进交际的进行,在不伤害交际双方的利益下,交际距离也是可变的。无论公众距离如何调整,这一距离的交际一定要控制好交际者之间的“尊重、合作与角色”。   (五)远距离
  “远距离”,顾名思义,当然是指交际的距离比较远,大约在25英尺开外,属于公众场合的交际距离。这一距离的交际主要是通过言语进行的,大多数时间是“听众”在观察和聆听“说话人”;偶尔“说话人”也会注视一部分“听众”,并试图通过一些肢体语言与“听众”沟通。比如在竞选活动中,竞选人面对成千上万的选民,主要用有声语言来表述自己,而且音量一定要大,足以使每个选民听清自己的观点,以便争取到最大程度的支持。如果需要肢体动作来辅助表述,那动作的幅度一定要大,使人印象深刻。因此,在一距离交际时,“效率与秩序”就显得很重要了。
  尽管这些交际距离及其运用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但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身体距离及亲疏关系也并非完全符合上述情况。
  三、体距语的文化差异
  任何一种文化的社交活动都会受到社交距离的限制,而这些限制又往往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美国人和大多数北欧人总是保持着一定的私人空间。他们与人接触时,对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十分敏感。夫妻或亲密的朋友之间通常保持着45厘米左右的空间距离,而普通朋友之间的距离大约是45至80厘米,若是在工作环境中,同事或顾主之间的距离会拉大到1.3至2米之间。当他们之间的这种空间距离及人际关系不符合他们的习惯时,他们就会感到自己的隐私受到了侵害,从而陷入一种“不安”的状态中。而中国人在这方面却截然相反。中国人对于“隐私”没有太多的顾虑,因而对身体距离也不太敏感。他们习惯“拥挤”,并将此看作是“亲密无间”的一种表现,因此在公共汽车或其它公共场合,尽管大家彼此并不熟悉,甚至是第一次见面,也都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亲近距离”,而不会有丝毫不安的情绪。尽管中国人对“拥挤”并不排斥,但他们却不喜欢身体过度地“亲密”。他们认为身体空间距离的缩短有利于双方交情的培养,但却视身体部位的接触为低俗,下流。这也与某些文化大相径庭。在拉丁美洲、阿拉伯和意大利,人们见面时显得格外亲热:无论什么场合,他们往往相互拥抱、甚至相互碰触彼此的脸颊或鼻子,即使是让以“开放”而著称的美国人见了也不禁为这“过火”的表现而大为惊讶。正是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不同文化的交际者才会对如何选择适当的体距而烦恼。例如,刚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为了能够迅速的融入当地的社交,在与人交谈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拉近彼此的空间距离,而这一举措非但没有帮助他们打消与他人的隔阂,反而引来了反感,被误以为是“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同样,来到中国的美国商人,谨遵自己的交际距离原则,与中国客户一律保持在2米开外进行交谈,这也让习惯了近距离谈话的中国客户倍感意外,甚至怀疑对方目的不纯,有意泄露商业机密。
  四、结论
  交际的确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它不仅要靠言语的表达,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非言语行为的辅助,而交际者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往往也会影响到交际活动,“当人们进行交际的时候,交际双方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告诉我们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而且也反映初民族和文化特点。”(寸红彬,2004:104)[4]不同文化的交际者进行交际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对方对体距的看法和习惯,这对于彼此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良好交际关系有很大的帮助;否则必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伤害到彼此的关系,使交际变得困难。除了有声语言外,交际者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也可以“说话”,每一个成功的交际者都应该学会如何“听懂”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颜晓平.从非言语交际行为看不同文化的差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5).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邢殿普.体距语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英语教育,2008,10(2).
  [4]寸红彬.人体距离的文化差异[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4,(2).
  ★作者简介:张焕新(1977-),女,辽宁大连人,硕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

推荐访问:角度 语用学 谈体距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