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8日 07:41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解读《最后的武士》所蕴含的武士道精神|最后的武士蒙面歌王

发布时间:2019-05-15 06:31:44 浏览数:

[摘要] 《最后的武士》是一部美日合拍的描写日本武士的电影,片中融合了战争、惊悚、爱情、史诗等诸多电影元素,从多方面展现日本武士道。该片通过美国上尉奥根的视角完成对以武士精神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的观察、理解,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武士道精神的窗口。[关键词] 《最后的武士》 日本 武士道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3.028武士道,即“武士所必须遵循的,或应当遵循的一系列道德训条。” 武士道的主要内容是:义、勇、仁、礼、忠、名节。2003年上映的美日合拍的《最后的武士》是一部表现明治维新初期武士命运的电影,该片通过美国上尉奥根的视角完成对以武士精神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的观察、理解,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武士道精神的窗口。一、义与勇“义”,是武士道诸多要义中最关键的,是武士必须遵守的义理和道德。著名武士小林子平对义作出如下定义:“义不同于勇,义即决心,道理既晓,付诸行动,顽强不屈,当死之时,必敢于死,当征讨时,必敢于征讨。” 胜本曾是天皇的老师和最依赖的大臣,他坚决拥护天皇的统治,这是对他对义的坚守。但是大村所倡导的实行征兵制、引进西方新式武器,创建新式军队的计划使得武士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无条件地拥有一生的恩宠、国家拥有价值低廉的国防、举世推举男子汉的情操,英雄事业从来不缺乏它的追求者。” 旧时代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经济学家和政客的新时代开始了,武士的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大村是改革派,胜本却是看重传统的老派人,当两者的观点尖锐对立,矛盾不可调和时,胜本决心维护武士的尊严和地位。决心既定,面对大村的软硬兼施,胜本及其他的部队顽强不屈,直至在对抗大村征讨的战斗中全军覆没,“义”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与“义”相对的就是不义,是行为的卑劣和狡诈,大村指使忍者暗杀胜本等人,虽是为改革清除障碍,也是不义之举。“勇”与“义”可谓是孪生兄弟,水户的义公德川光国对“勇”作出如下诠释:“战死沙场并不难为,甚至鄙夫也能做到。该活的时候活,该死的时候慷慨而死,才可称为真的勇士。” 是生存还是死亡,都需要勇气。武士道提倡的就是该活的时候绝不盲死,该死的时候绝不苟活。胜本参透了这一切,作为武士的首领在维护天皇尊严的时候他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奋起反抗大村,而当他意识到自己已无用武之地时,亦是决然自裁,毫不留恋人世繁华。二、忠与名节胜本曾经辅佐天皇恢复皇位,在改革过程中与天皇所任用的大臣为敌,可是却又再三表示自己并没有背叛天皇,最后以死谏主,胜本的行为或许会让观众觉得匪夷所思。其实,这都是武士道精神中的忠与名节使然。“忠”即对长、上热诚地服从和恭敬,在武士道的一系列训条中,忠诚有着至高无上的重要性,而天皇就是忠诚的象征。胜本的许多先祖都是为天皇而战死沙场,对他们来说生命无关紧要,对天皇的忠诚才是至高无上的。“我的刀是效忠于天皇的,只有天皇能够命令我除下它。”尽管后面天皇默许通过议会通过的限制武士的法律,进一步压制了武士,胜本对于天皇仍是一如既往地尊崇。面对天皇的质问,他声辩道自己反对的是天皇的敌人,在他眼中,大村这些学习西方的人为自己谋私利而非忠心侍主,在武士道中是被鄙弃的。为了匡正天皇的错误,武士会向天皇进谏,当进谏不被接受时,武士通常会以死来表明忠诚,以唤起天皇的明智和良心。胜本就是通过死谏这一极端行为来表达自己忠君爱国的情怀。“名节”含有维护人格尊严和特定的价值判断之意。忠诚与名节密切相关,苏武牧羊、文天祥宁死不屈,他们都忠于自己的国家而恪守自己的操守。武士忠诚于天皇,亦颇为看重自己的名节,因为这是他们受人尊敬的前提。一个人在必死无疑的情况下仍然英勇抵抗,这种精神本是武士们最为看重的,奥根在指挥他训练的日本新兵与胜本的第一场战斗中顽强抵抗的精神为胜本所敬重,可是他战败被俘而不自我了断,马上被认为是一个可耻的人。武士的信条是:被打败是耻辱的,做俘虏更是可耻的,武士的真正荣誉就是战斗至死。在特殊情况下为了维护名誉,一个武士用适当的方法自戕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最体面的行为,象征着勇气与果断。在他们看来奥根虽然不是武士,但是他是军人,那么在战败而荣誉受损的情况下,就应该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而自杀,对深受武士道熏陶的人来说奥根就是一个异类。而胜本战败后剖腹自杀而赢得对手的尊重的原因在于:在日本的国民心中剖腹自杀是最高尚的死法,它是武士用来抵罪、悔过、免耻或自证的方法。三、仁与礼“武士道的源头(sources),可以说是佛教与神道教的混合,也吸收了孟子思想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 ,所以日本人既有崇尚武力好斗蛮横的一面,也有和善爱好美好讲究仁礼的一面。武士的仁通常是施给弱者,或在争斗中落败的人。奥根战败被俘而不被处死,一方面是因为胜本需要通过他来了解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是奥根无还手之力。仁亦使人猛烈的心境得以舒缓,思想得以暂时离开杀戮,获得内心的平静。礼是仁的外化形式,既表达对事物正当性的尊重,也表达对其社会地位的肯定。武士道的礼要求不能流露自己的悲哀或痛苦,以照顾他人的快乐和宁静为重。奥根所在的村落就是一个承载着仁礼的日本版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人很有规矩,常常微笑,互相鞠躬,然而在这礼节之中,隐含着深远的意义,他们是很有趣味的人。”乡村之美,风俗之美,人情之美,都宣扬着一种以“仁礼”为核心的人生态度和体悟生命的方式。奥根虽然不理解这种生活方式,但是明显的他被这些人吸引,在恬静适意的生活中他重拾了对生命的热爱,获得了精神上的重生,并逐渐认同胜本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最后甚至是“皈依”了武士道。四、 武士道的挽歌在封建社会武士属于特权阶级,他们生来就有着身份,受着特定的教育。经过系统的训练武士们将义、勇、忠、名节、仁、礼等武士道精神植根于心中,对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地予以捍卫,在封建时代这些品质帮助他们建功立业。可是当统治阶层掀起全面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在全国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时,这些品德却成为国家发展的障碍,成为统治者立志消除的东西,从这一点来说,《最后的武士》恰如一曲表示武士穷途末路的挽歌。影片的最后武士道的象征——绚烂的樱花被风吹得四散,预示着武士道在汹涌澎湃的西化浪潮中无可奈何地渐渐逝去。“在武士阶层退出历史舞台后,一种混合了军国思想、神道思想和武士道思想的全新理论在日本某些思想家的炮制下出炉。” 只是这种所谓的“皇军武士道”早已脱离了武士道精神的本质,而为日本军国主义所利用,成为日本邻国的噩梦。作者简介唐丹萍,广西大学文学院。

推荐访问:武士道 蕴含 武士 解读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