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0日 21:03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人的不可认知性与命运的不确定性]法律的不确定性为何是不可避免的

发布时间:2019-05-15 06:32:16 浏览数:

墨白是中原作家中一个有着强烈文体意识的作家。他近年来的小说几乎每一部都致力于文体上的创新与拓展。他的长篇新作《手的十种语言》(作家出版社,2012年3月版)以刑侦队长方立言对著名画家黄秋雨死亡案件的调查来展开叙事,但内容却由大量的书信、书面文字、诗歌、诗评、新闻报道、历史事件、回忆录、调查手记、绘画等多种载体和不同当事人的陈述所构成。显然,墨白再次把文体的创新和内容的表达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长篇小说中嵌入日记、诗歌、散文等杂语并不罕见,或者说是一种常态。巴赫金就明确指出,“长篇小说是用艺术方法组织起来的社会性的杂语现象,偶尔还是多语种现象,又是个人独特的多声现象。”所以,长篇小说中嵌入各种杂语用来从侧面印证,或者丰富小说表达的主旨也成为众多作家自觉的选择。但是,在墨白这部小说中,种种的文献资料不是仅仅用来表达、印证作家表达的主题的,而它们本身就是小说的主体,是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本身。方立言的探案过程就是把所有与黄秋雨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唤醒复活的过程。在小说里,黄秋雨的书信、手稿,以及米慧、粟楠写给黄秋雨的书信,从逻辑上并没有统一的完整性与严谨性,换言之,这部小说,就是用与黄秋雨命案有关的许多碎片来结构的,这些碎片就是小说的主题。这些没有逻辑性、整体性的碎片并不是死板的组合,而是被方立言情绪化的阅读而激活,那些本来就十分生动而感人的碎片在我们的视野里生长起来。比如我们从米慧和黄秋雨的信就能看到一个绝望的、痴情的女子的情感挣扎,看到一个中年男子的情感的痛苦纠结。但是,这些感人的碎片却不给我们的阅读提供完整的、系统的结论。我们从这些碎片里感知到了黄秋雨情感世界的丰富和痛苦,但是,我们所见到的这些丰富和痛苦却不过是他情感世界的一斑而已,直到小说最后,我们也不能对黄秋雨这个人做出一个系统完整的评价,从而自然呈现出这部小说——在我看来——要阐明的具有哲学意味的主题:关于人的不可认知性。当我们认识到这个常常被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忽视的主题时,那些小说中的碎片就变得闪闪发光,从而产生出具有深广的文本价值。小说在通过碎片的拼接为我们打开了关于黄秋雨认知的多种可能性,由此勾勒出黄秋雨的一生,但同时,也宣告了这种勾勒的无力——我们无法对黄秋雨生命中深邃的精神世界做出一个系统的评价——这就是我们生活在现实中每一个人尴尬的处境。在社会现有的话语系统中,我们习惯于对一个人做出简单直接的价值评判,虽然这些价值评判都是以我们的某些印象碎片为基础总结出来的。但是,这些评判一旦上升到盖棺论定的层面,似乎就具有了某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好像我们真的能够对一个人做出全面、透彻的认知。《手的十种语言》通过众声喧哗,互相缠绕又互相互拆解的关于黄秋雨的言论、信件,给我们展示了认知一个人是有多么的困难。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显然应该对我们过去简单粗暴的认知感到羞愧。显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其他人都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我们都无法对这个人做出全面系统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墨白这部小说所采用的形式就具有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借助对别人的印象是我们认知其他人的重要方式,而且我们也已经习惯认定这种认知是没有问题的,是可以触及到被认知对象的根本的。而《手的十种语言》告诉我们,我们对很多事情、很多人的认识,其实都只是自以为是的一些碎片,而没有触及到这个人真正的内心世界。墨白在这部小说中对黄秋雨的塑造,从文本上就已经具有了突破僵硬话语对人思想的禁锢的力量。当小说完全以各种话语碎片结构在一起的时候,当我们无法在这些话语碎片背后找到某种固定的僵化的逻辑理路的时候,这些话语碎片就具有了独立的生命,每一个碎片都在向我们昭示着黄秋雨生活的某种可能性,但是,又没有把这种可能性限定为唯一确定性。换言之,这种碎片式的拼接使得小说充满了缝隙,充满了阐释的空间,能够带给读者无数的联想,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这就使我们无法武断地给黄秋雨的生命下一个定论。小说对主人公黄秋雨的独特的塑造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作家对人类认知的思考。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除了真正知道自己,对其他任何人,我们所知道的,都不过是一些印象的碎片而已。小说中这些互相缠绕又互相拆解的相对独立的资料碎片,以不加修饰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构建起作品的整体内容,使得其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使作品形式本身获得了独特的意义。

推荐访问:不确定性 知性 命运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