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5日 17:02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大众文化视野下中国大片中的女性形象流变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9-05-15 06:33:03 浏览数:

  摘 要:轰动效应波及甚广的《金陵十三钗》似乎已接近尾声。尽管在国际认可上遭遇滑铁卢,但从国内电影人士的褒奖以及电影爱好者孜孜不倦的好评,虽带有政治历史因素在内,但以女性这个独特视角讲述,还原性比较强,普遍得到国人的认可。本文就通过这部影片中女性形象的设定,来释解一下大众文化下观众对女性角色的期待视野。
  关键词:大众文化;消费文化;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3--01
  第一,大众文化下中国式大片的消费传统
  大众文化下,受众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诱惑和孤独感,何以解忧,唯有消费,消费着金钱,消费着情感。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使得电影生产发现其存在的利润价值,大投入,市场化制作促使“中国式”大片的生成。自 2000 年张艺谋的 《英雄》开始,“中国式”大片已经跨越了 11 年的历程。在这 11 年中,“中国式大片”在票房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中国电影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渐渐完成了“商业大片经典化”的历程。就发展前景而言,商业电影以大众化追求为主导,因此有责任去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主题倾向。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大众审美的必然要求。当然,这种健康向上的主题不是以概念化的形式去呈现,而是隐藏在生动、曲折的故事中,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灵与情感的陶冶,否则会因主题表达的生硬而沦为三流之作。艺术美感的存在,观众的迎合,是其商业利益得以实现的关键,不要顾此失彼。
  第二,中国式大片中女性形象的流变。
  (一)过往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蜕变。随着国产电影商业与艺术间罅隙日益缩小,女性意识被前所未有的强化,成为中国电影商业实践的重要途径。一批体现女性意识、以女性为主角、把女性生活作为表现题材的电影出现,不仅丰富多元,而且成为弥合商业与艺术断裂点的有效叙事策略。[1]国产商业大片中对于女性的多样化呈现,区分于冯小刚传统遗留下来的对于女性的完美表达,力图“走出去”的中国大片对于女性形象的定位着力符合国外女性的视角。她们大都是美与智慧的化身,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例如,不同于传统武侠片中男性的江湖,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影片中玉娇龙成为片子的一大支柱,他对父权制的反抗,使她因为独特的性别意义而卓尔不群。《无极》、《十面埋伏》、《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影片中的“男性欲望视域中的女性形象”往往成为影片矛盾产生的导火线。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诱发观看欲望的视觉动机。
  (二)单纯看张艺谋影片中女性角色的流变。从《红高粱》开始, “我奶奶”形象的描画,抒发了个性张扬和强烈的理想精神,为千百年来所压抑隐忍的人性打开了门阀,女性得到自我释放。在《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中,压抑中的爆发和隐忍中的个性,都显示了时代变迁的女性身心困惑的难题。而到了《秋菊打官司》,一个新时代执拗顽强的乡村女性为了尊严的奋争,凸显了社会开放后女性个性舒展的风貌。[2]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张艺谋选取的女人是一个被动的、敏感的客体——妓女,并与救赎与人性结合起来,这就给影片带来批评与反驳多重探讨。可以说,这个影片是张艺谋女性角色表现的最复杂而又个性的佳作。
  具体看来,《金陵十三钗》中的女性形象:
  首先是形象美。以玉墨为首的十三个“钓鱼巷”女子甫一亮相,就艳绝当场,全副行头都是老上海“月份牌女郎”的标配——画眉、卷发、红唇、玛瑙耳坠、翡翠玉镯、钻石戒指一应俱全,轻吐烟圈,皮草披肩、呢绒大衣、高开衩的旗袍、高跟皮鞋,脂粉味浓重。中国消费文化中,女性是消费的主力军,同时是被消费的对象。有些人把中国女性建构为要消费、要有女人味,这在电影中就明显表现为“女性吸引力”。这不仅是对于男性的吸引,也是对于耽于美丽的女性的吸引。这就是流行,通俗,娱乐,注重享受的大众文化时代下必然症状。
  其次是寓意美。在《快感大转移——妇女和因果性六论》一书中,齐泽克将天使与荡妇改头换面成母亲与娼妓,把它的肇因归结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二元性,女人并非母亲和娼妓,但是同一个女人在私人领域是母亲,而在公共领域就是娼妓;并且她越是私人领域中的母亲,就越是公共领域中的娼妓。[3]但是,在影片《金陵十三钗》里情况恰恰相反——秦淮女子越在公共领域是娼妓,就越显得她们的慷慨赴难在私人领域里就像母亲呵护子女一样保护着女学生。尤其是最后赴死阶段,她们卸下妓女符号,剔除了与“月份牌女郎”有关的一切识别标志,继而换上一身女学生的符号。这是一次蜕变,由肮脏污秽的牢笼走向纯洁光明的开始。这就符合大众文化下人们的视域:女性无论怎样都应该是被救赎的,“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
  然后是希望美。这是一个关于死亡和新生的故事,这部电影最为让人触动的是其中的升华。当然这里最为神圣和庄严的升华是那些来自秦淮河的妓女决定代替女学生去赴死,她们受到礼洗和皈依的救赎,有别于宗教上的心灵转变,她们的灵魂是在隐喻的层面上展开的。她们在最后影片结尾未曾给于正面交代,这些妓女的结果如何,但却让她们所展现的绝对的崇高道德感超越了一切使得他们最终得以升华,这正是这部电影所具有的力量所在。
  总之,从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来看,大众文化视野下中国式大片中的女性形象,是被消费着的对象,她们或许是当下时代的一种符号化象征,她们代表着美的感官,代表着矛盾的焦点,要么掀起血雨腥风,要么展现母性光辉;但又是追求心灵纯粹的代表,她们其实很简单,不做男人强权下的俘虏。这也许是大众文化下女性受众的心灵呐喊。
  参考文献:
  [1]、 张霁月.国产电影商业实践中的女性表达[J].《电影文学》.2011:(01)
  [2]、 周星. 中国电影中的女性银幕角色演变研究[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02)
  [3]、 刘旭俊.女性幻象的黄昏——论《金陵十三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ba82350100w7eu.html

推荐访问:流变 大众 片中 国大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