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7日 05:44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残疾人图片 [论中国当代残疾人文学的发展与特点]

发布时间:2019-05-19 06:41:37 浏览数:

  摘 要: 中国当代残疾人文学起步较晚,发轫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获得社会认可并产生广泛影响则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张海迪与史铁生的推动下,残疾人文学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开始产生社会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随着残疾人事业的蓬勃发展,当代残疾人文学取得长足的进步,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作品数量增多,题材广泛,影响也日益深远,成为当代文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 中国当代残疾人文学 发展 特点
  中国残疾人文学发展源远流长,战国时遭受刖刑的孙膑留下了充满智慧的《孙子兵法》,西汉时司马迁忍辱发奋著述的《史记》,无一不是文学史上的巨擘奇葩。中国当代残疾人文学在发展中涌现出张海迪、史铁生、叶廷芳、夏天敏、阮海彪、王占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残疾人作家,出版了《轮椅上的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万历风雨》等多部优秀文学作品,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发轫与起步
  中国当代文学一般以1949年为开端,但当代残疾人文学起步较晚,发轫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获得社会认可并产生广泛影响则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开始步入崭新的阶段,残疾人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残疾人文学也随之萌发。虽然这时期残疾人作家比较少,作品数量也不多,但却因为两位重要人物的引领而顺利地开启了序幕,在短时期内即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关注并产生强烈的反响,他们就是张海迪和史铁生。
  1983年,在轮椅上度过了23个春秋的张海迪在手术后的痛苦中拿起了手中的笔,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虽然只是一篇短短的自述,但标志其文学创作的开始。在短文的结尾,张海迪这样说道:“用生命的火花去照亮通往未来的征程。”的确,生命对于这位从5岁起就因脊髓血管瘤而高位截瘫的姑娘就像是一条充满荆棘的征程,只有怀着坚定的信念才能勇敢地前行,并收获成功。张海迪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1985年她以自身经历为模型,开始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的艰苦创作,历时五年方得以完成。小说通过塑造残疾少女“方丹”的形象,展示了残疾人被病痛禁锢但渴望自由的心灵世界,由此深入思考并探讨了残疾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小说出版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书中蕴含的坚强与残疾不能阻挡人生同样具有意义的信念让人们看到了生命尊严和价值,深深感染了当时的一代人。这部自传体小说的成功为残疾人群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一条实现生命意义的发展道路——写作。事实上,从残疾人文学发展的历程看,《轮椅上的梦》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文学作品自身,大批的残疾人因它的鼓励重拾生活的信心,一些甚至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成为推动残疾人文学发展的力量。
  就社会影响力而言,史铁生略逊于张海迪,他的主要成就在于纯文学作品的创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残疾人文学在当代文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铁生的残疾始于1972年在延安插队期间,一场大病导致他的双腿瘫痪,这是他生命中的一次毁灭性的打击。生活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在痛苦与反思中开始了文学创作,并于1979年陆续开始发表作品。虽然史铁生自嘲“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但事实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命若琴弦》等作品出现伊始便呈现出较为成熟的姿态,对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坛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荣获1983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奶奶的星星》获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1年,第五代导演陈凯歌将《命若琴弦》改编为影片《边走边唱》,那如同谶语一般的“千弦断,天眼开”回响在天地之间,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残疾人身上蕴含的顽强与坚韧。史铁生初期的作品主要以自己“文革”期间下放插队的经历为描述对象,这段时间的记忆曾被一代人视为无法平复的伤痕,则以平静而温情的方式出现在史铁生的回忆中:“清平河水整日价‘哗哗啦啦’的,水很浅,在村前拐了一个弯,形成了一个水潭。河湾的一边是石崖,另一边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夏天,村里的孩子们光着屁股在河滩上折腾,往水潭里‘扑通扑通’地跳,有时候捉到一只鳖,又笑又嚷,闹翻了天……”[1]伤痛在他的笔下被抚平,散发出理解的温暖,包括伴随终身的残疾。这样的作品为之后的残疾人文学创作奠定了多层面的发展可能性——除了残疾主题,还可以走入广阔的生活,这一点是史铁生作品最为可贵之处,也是最难得之处。作家莫言如此评价说:“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二、发展与壮大
  1988年3月11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残疾人事业开始走上稳健发展的道路,残疾人文学也得到进一步的推动,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首先是创作队伍开始逐步壮大,相继出现了如叶廷芳、贺绪林、王占君、车前子、夏天敏、张云成、刘水、史光柱、黄冗、马爱红、显晔、孙卫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他们之中有先天残疾的,也有后天遭遇疾病或不幸事件导致残疾的,在深深的痛苦中不约而同选择了文学作为生存发展与精神倾诉的途径。因为身体条件的特殊限制,他们的创作之路走得格外艰辛。如显晔,他的作家梦早在18岁的时候就已树立,这一年,他完成了25万字的长篇小说《青春的光华》,但并未能够出版发行。此后,他却因患上了严重的外伤性神经痛而备受折磨。在痛苦中,写作成了获取解脱和释放的最好方式,但失败却总是降临,在病痛的折磨中写出的一个个故事、一首首诗歌都经历了退稿的命运。但成功总是眷顾执著的人,在不懈的努力下,2002年显晔写出了40万字长篇小说《官宦人家》,并荣获度全国畅销小说。此后,他先后完成了抗日战争长篇小说《雪腥血冷》、长篇历史小说《万历风雨》、长篇都市情感小说《红颜无泪》等。残疾使得他的作家梦推迟了20年,但残疾也成就了他的作家梦。对此,显晔这样说:“残疾也是我的资本,就像困扰我30年的外伤性神经痛一样,时刻提醒着我,要努力奋争,顽强拼搏。在拼搏中,我看到了生命如梦的瑰丽色彩。”这样的体会不仅是显晔的,而且是很多其他残疾作家所共有的。残疾将生命推到了悬崖的边缘,写作却让他们重新获取了生命的动力,这可能也是残疾作家群体日益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残疾人文学发展的第二个特点是作品数量增多、题材宽广。自传体式的作品在诸多残疾人作家创作初期仍然是主要的题材。如朱彦夫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杨嘉利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我要站起来》、赖雨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爱只是伤害》等。此外,其他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日益丰富起来,如高淳的长篇都市爱情故事《风逝》、王占君的长篇历史小说《契丹萧太后》、倪景翔的历史变革小说《龙凤旗》等。残疾人文学发展的第三个特点是文学样式丰富,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儿童故事等多种样式。如小说有史地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贺绪林的中短篇小说集《远方有堆黄土》,诗歌方面有杨嘉利的诗集《青春雨季》、赖雨的诗集《群山之上》、罗家成的诗集《流浪的歌手》,散文有张海迪的散文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剧本有王占军的《大辽太后》,儿童文学作品有柯愈勋的组诗《春天是从哪里来的》、《小河流过小村庄》,陆政英的《小姐姐的故事》,等等。
  2000年之后,残疾人文学已经发展成为当代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至2004年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成立时,加入全国市级以上作家协会的残疾人作家已达到319位,在文学领域的影响也日益深远。人们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的不仅有残疾人与命运斗争的坚毅,更感知到了“人”更为全面的意义。其中,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可谓是杰出的作品。在三天一次透析的间隙,史铁生对“成长”、“生病”、“爱情”、“金钱”、“信仰”等问题展开了简单却深入的思考,为文坛留下了一部充满思想的力作。作家周国平读后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写下了题为《智慧和信仰》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充满敬意的评价:“这部新作证明,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不是一个残疾人和重病患者,他的自由的心魂漫游在世界和人生的无疆之域,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残缺与爱情、神命与法律、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他的思考既执著又开阔,既深刻又平易近人,他的‘写作之夜’依然充实而完整。”
  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甚至BLOG等传播平台,残疾人文学以更为开放的姿态走向并融入公众文化领域,影响也日益深广。如2002年12月,贺绪林的小说《兔儿岭》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后,于2003年初被改编为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关中匪事》,在全国热播。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于2004年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并被改编拍摄为电影,获邀参展柏林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和釜山电影节。很多残疾人作家在网上开设了博客,成为残疾人文学宣传窗口,如贺绪林、显晔、刘俊、张海迪、黄冗、夏天敏、卫宣利等。此外,残疾人作家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如2008年奥运会确定在北京召开以后,河南残疾小伙王绍军与被称为“折翅天使”的残疾人作家尹书君合作,共同创作了歌词《爱的传递》,并通过微博向社会征集谱曲。他们的事迹在2007年7月19日在《燕赵都市报》的第五版头条被报道后,引起了冀豫两地许多热心读者的关注,各界人士都热情地加入了谱曲的队伍,使得这首《爱的传递》变成了现实中真正的爱的传递。
  据2010年中残联发布的最新残疾人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残疾人口约为8502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5%,如此数量众多的残疾人群体参与共同建构了我们的社会组织及结构,残疾人文学自然也成为当代文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残疾人对当下生存状态的自我表述,而且是社会与之沟通的重要桥梁,更是促进融合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短短的三十多年,中国当代残疾人文学经历了从起步到发展乃至今日的日益繁荣,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这些一部部凝聚心血的作品不仅是面对残疾的思考,更是对人类生命及社会残疾的思考,让我们借此更为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生命的真谛,其意义正如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对史铁生那段充满尊敬的评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2]
  参考文献:
  [1]史铁生.插队的故事[G].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
  [2]史铁生.病隙碎笔[G].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推荐访问:残疾 中国当代 发展 人文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