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0日 09:09 星期五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原始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博弈|从原始到现代的文明游戏

发布时间:2019-05-26 06:44:44 浏览数:

  摘要:满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它对开拓我国辽阔的疆域,创造祖国灿烂的文化都有过卓越的贡献。而萨满教伴随着这个民族的成长与变迁,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最为完整、最为典型的祭祀文化一直是满族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满族社会发生了剧烈变迁,萨满祭祀文化也经历了不平凡的演变历程。本文分析了萨满教对满族群体乃至整个满族社会的影响,总结了先进满族文化衰落的现状与原因。通过这些研究,全面揭示了满族文化的真实面貌,相信这一探索,无论在萨满教还是满族文化领域都将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满族 萨满 文化保护
  满族文化是该民族在其自身漫长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文化,是该民族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它具有纯真、朴实的特点,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意蕴和思想艺术精神,也包含着特定的价值。保存至今的满族文化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说到满族文化,很自然地要涉及到对它的保护,这是继承、发展和弘扬满族文化的前提与基础。满族文化保护的话题是建立在其破坏和流失的基础上的,就我国目前满族文化保存而言,其现状是令人担忧的。
  一、问题产生的大背景
  近些年来,许多语言方面的专家已经就满族文化保存的现状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据他们预测,到本世纪末将会有6800种语言消逝,而满语可能成为其中的一种[1]。满语的没落已经成为一些历史学家研究清朝历史档案的阻碍,只有小部分的满语历史记载被翻译出来,因为全国只有不到40个翻译在做这项工作。
  社会学与人类学方面专家学者同语言学家的视野比起来可能更宽泛一些。当大众更多注意到满语正处于濒危境地时,他们所担忧和焦急的是,在满语之外,满族许多无形的文化传统也正面临着失传和湮没的危险。
  满族是一个笃信萨满文化的民族,满族萨满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珍贵的学术价值已经引起了广泛重视。历史上萨满教促进了满、蒙、汉等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对推动满族社会历史的发展,促进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萨满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承受着社会与经济的变迁,与封建文化、封建集权统治的不可调和性也日益突出,从而注定了其无法改变的衰落命运。萨满文化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多元文化的宝贵财富之一,有着丰厚的文化价值。只有加强对满族萨满文化的保护,才会增加这份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从深层意义上也才能促进满族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的保护。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已经改变了昔日单纯地将萨满文化归为迷信、巫术的态度,转而重视对萨满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二、当代萨满文化的演变
  从远古至今,萨满教一直在满族中广为流传,今天,随着经济形态的改变,社会结构的变化,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传统观念的改变,萨满文化已经进入了衰落的阶段,但衰落并非意味要消亡。作为满族社会人人相习、代代相传的传统宗教,早已深深融入到满族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它经过演变成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仍然影响着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成为一个难以割舍的萨满情结。
  (一)混合型演变
  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的人们重酬谢,这一习俗的文化根源在于满族先人的跳神还愿的习俗和满族祭祖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积淀。每当家中有喜庆或有疾病时,先请萨满祈祷,向萨满询问是那路神怪罪,然后须杀猪,宰鸡同馒头一起作为祭品,供在祖宗板上或小庙里。然后让萨满帮忙请神来治病,同时带有未来还愿的许诺,心愿实现后便向神、祖设祭,以报神、祖之恩,即还愿或谢神[2]。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就是东北民间对上述跳神还愿活动的复杂程序的一种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萨满教祭祖的这些内容或程序逐渐演变成人们的日常社会交往酬谢之中成为人们共同的认知,形成了重宴请、重酬谢的社会风气。儒家的“礼尚往来”说又强化了这一模式。无论大事小情求助别人必须送礼,事成以后要表示答谢,可以送礼物或者钱,也可以请他去吃饭方法各异。
  如果不还愿、不答谢,则求方心有不安,总有欠人情,而办事者心有埋怨,认为被人巧用之说。尽管皇太极时萨满教已经转变成了仅具萨满教形式的祭祖活动,但萨满教的颂神——请神——许愿——还愿的行为理模式则根深蒂固,并没有消失。时至今日,东北地区满族和汉族的人们都会因为婚娶、子女上大学、发意外大财之际,为答谢媒人、恩师或“神”,常会放一场电影、请一场戏作为酬谢,全村人皆享其“福胙”。这些行为也是古老的萨满文化对人们深层心理一思维结构长期影响的结果。这种颂神——请神——许愿——送神——还愿过程,最初是一种人与神之间的宗教行为,后来转化为人与人之间的世俗行为,深深地影响着东北人的思维行为模式,讲的是诚信原则。
  (二)科学化演变
  萨满治病主要通过跳神驱邪这种形式,这就使萨满医药与疗术必然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与巫术密切相关,掺杂着许多迷信和消极的成分。尽管如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萨满在继承先人医疗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总结与提高,并经过世代传承,吸收了一些科学因素,使萨满医术得到了充实和完善。萨满医药与疗术是一个复杂的体系,既是萨满教的重要内容,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又带有明显的世俗化、大众化倾向,成为民族医药学的组成部分。
  萨满的医疗活动也并不局限于巫术,在长期的实践中,丰富的民间医学知识也被积累起来,用以萨满治病。例如“盐酒米袋烙风气病”,即由萨满将盆、酒、米等物掺合一起炒热,放在口袋里,然后置诸因中风引起的病痛处。“烧柳汁烫咬伤,是将手指粗细湿润柳技顶端齐齐截去,用火烧烤柳枝中段,把截面处流出的柳枝液滴在被野兽抓咬伤的患处以烫之。[3]”这种医治伤口的方法,显然是满族先民在古老狩猎时代不断摸索所累积的知识。满族的民间萨满既是巫师,也是医士,这是在缺医少药的下层人民中间崇信萨满的一个重要原因。
  萨满医药与疗术发展的历史渊远流长,实践性和实用性是其发展的基础,它荟萃了北方原始人类在生产实践和与疾病斗争中积累的药物知识和医疗经验,又经历代萨满总结、归纳与验证,用于医疗实践,才得以流传至今。可以肯定地说,每一种药材的应用,每一种疗法的施行,都源于实践,又经无数次实践验证,方能世代沿用。无疑,它们是实践的产物。萨满医药与疗术包含着传统医学的诸多方面,孕育着科学医学的萌芽。它们来自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简单易行,实用奏效。这正是其具有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其科学性的重要标志。   (三) 艺术型演变
  萨满教的音乐、舞蹈、神话传说等经过一段艺术化的过程变成了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以民间艺术作品的形式流传于后世。是中国舞蹈史中原始舞蹈的重要篇章,因此,萨满祭祀舞蹈大大地丰富中国上古时期的舞蹈内容,并填补一些重要的舞蹈史空白。同时满族也是少数民族舞蹈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民族。
  在满族民间口碑文学宝库中,萨满英雄史诗《乌布西奔妈妈》保留下来几十种独具特色的古代舞蹈。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语言,是人们表达情感,渲泻情绪的重要手段。舞蹈在萨满教仪式中具有的沟通人神、表现神意的功能。在原始部族时代,舞蹈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乌布西奔》中所涉及的东海女真人诸部,舞蹈对于他们来说既是祭神娱神的方式,又是克敌致胜的武器,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乌布西奔》中保留下来的几十种原始舞蹈,包括身舞、头舞、肩舞、足舞、连击舞、老人舞、纹身舞、鱼舞、鸟舞、百兽舞等多种舞蹈。在不同的祭礼和不同的场合,表演不同的舞蹈。当代中国第一部满族舞蹈《莽势空齐》和中国第一部满族舞剧《珍珠湖》都吸收了这些祭祀舞蹈中的精华并给注入了新的文化意蕴,使得满族的舞蹈重新走上了艺术舞台[4]。
  (四)民俗化演变
  萨满教的部分禁忌、祭祀、仪式等渗透到民间民俗生活中,满族的萨满教表演和祭祀活动,大部分成为满族群众性娱乐活动的萌芽。甚至节日与祭祀已经融合在一起了。对满族民间节日最有影响的当然还是一定的生产节奏和固定的季节。生产活动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大事,因此每年在生产的关键时节,或春天、或秋天,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张舜民《使辽录》记载:“北人打围,一岁间各有所处:正月钓鱼海上,于水底钓大鱼;二、三月放鹘,号海东青,打雁;四、五月打麋鹿;六、七月于凉淀坐夏;八、九月打虎豹之类,自此岁终,如南人趁时耕种也[5]。”可见,按照季节的特点和人类生活的特点,祈求诸神护佑丰产丰收,感谢神灵赐予的收获,显示了节庆活动的规律性。满族的节日正是从充满神秘气氛的萨满教活动、祭祀、自然环境中,经历了漫长岁月时光的洗涤,被满族全体人民所认同,并成为满族人民生活方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包含着深层的文化意蕴,又比较典型地体现了生活性文化规律性和关联性的意义。规律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相联系的过程。满族人民通过节日劳逸结合,使自己身心健康愉悦,从而使生活更有乐趣,生命更有意义。生活性文化中的岁时节庆之所以受到满族人民普遍重视,其原因正是如此。在形成规律化节日的过程中,一些节日逐渐消失了,另一些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节日因其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逐渐形成新的模式。一个民族的文化正是这样不断地在历史长河中发展。
  三、 关于满族文化保护的一点思考
  当前满族萨满信仰习俗由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呈现出象征化、艺术化以及商品化的新形式。这一状态在目前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大潮下,将不断复兴传统的满族萨满信仰习俗。而满族萨满信仰习俗已逐渐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必将存在着随着所融入的汉族信仰习俗情况的变化而可能走向衰落。满族文化已濒于衰微,人们对满族历史和满族文化已近淡漠,只有一些专家和学者在斗室里晧首感叹。挖掘、保护和抢救满族历史和满族文化的迫切性,已成燃眉之势。
  国家应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确立专项资金拨款专用制度,为各级政府推进文化保护确立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法制体系;采取倾斜政策,培养满族萨满文化研究人才,加强对萨满文化遗产的调查、搜集、整理,使萨满文化以影视、图片、文字、文物等形式得以展现。由于萨满文化是以满文化为体而以汉文化为用,因此,我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对原生态的、纯粹的满族萨满信仰习俗资料的保存,又要注重以萨满文化为核心,扩充了汉文化和其他文化内容的萨满文化的整理,并以文献方式得以保存,这亦是汉满文化交融互渗、中华民族文化呈现多元一体格局的一个有效例证;满族村落是满族萨满信仰遗存的最后堡垒,各级政府在系统调查研究后,应将有较完整萨满习俗的满族村落认定为保护区,增加投资,修缮具有萨满文化特点的各种物质文化遗存;在满族村落设立满族民俗博物馆或其它半官半民的文化团体,定期演示原生态的萨满习俗。在人为保护的同时,我们还应关注满族萨满信仰习俗的自然演进。
  我们不应也不能阻止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二者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政府应采取措施,制定周密的规划,加强群众对萨满文化认识的正确引导,转变将萨满文化视作原始巫术、归为迷信的观念,鼓励满族人民对萨满信仰习俗的参与意识,避免在满族村落保护区建立与保护区不相协调的现代化建筑。尤其是通过家传、师传、社会传承等方式,使年老萨满祭仪得到传承,尽可能地挽救濒危满族萨满民俗[6]。
  大力开发满族萨满文化产品,借助全球化力量推动满族萨满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国家应鼓励各界文艺工作者,在传统中创新,创造更多更优秀的萨满文化作品,如工艺品、戏剧歌舞等,确保其在艺术领域延续,在民间工艺中传承。其次,我们要大力发展满族民俗旅游。从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出发,建立满族民俗旅游景点,展示满族民俗,促进地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尽管受现代文明的冲击,满族萨满信仰习俗正逐渐遗失,但民族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使满族萨满信仰习俗以商品形式再现于世人面前,成为文化旅游的重要产品,无疑也是萨满信仰习俗在新时期得以存在的一种有效形式。
  多元一体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各个族群相互关系的大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和发展满族萨满信仰习俗时,还必须考虑满文化与汉文化的一体化问题,这尤其适用于那些仍存在于满族日常生活中的萨满信仰习俗。为了不使满族日常生活不低于一般生活水准,更不至于背离现代生活而退回传统,我们必须对满族村落中的满族加强对现代科技知识的教育,引导满族人民树立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正确观念,坚持确保作为满文化存在的满族萨满信仰习俗与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社会主文化和谐统一的原则,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及以汉文化为主导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
  基金项目:黑龙江大学与香港大学合作项目《满族文化抢救开发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富育光,孟慧英.满族萨满教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社,1991:67-68.
  [2]郭淑云.多维学术视野中的萨满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102-102.
  [3]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Z].北京:中华书局, 1983:302-303.
  [4]刘小萌,定宜庄.萨满教与东北民族[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98-100.
  [5]赵展.满族文化与宗教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3:201-202.
  [6]张杰.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 2005:412-413.

推荐访问:博弈 现代文明 原始 文明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