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6日 07:40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闲暇心理教育探究]全过程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19-05-26 06:57:10 浏览数:

  【摘要】积极心理学主张积极的个人主观体验来促进积极心理素质的养成,而闲暇心理教育就是要通过这一理念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新运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闲暇心理教育;积极体验
  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问题作出新的理解,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1]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人主观体验、人格特质和积极组织系统。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深入,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已经做为一种理念开始渗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闲暇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闲暇生活的实际特点,结合新时代闲暇体验带给大学生的情绪、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用积极的观念鼓舞人,用积极的方法塑造人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下的高校闲暇心理教育解析
  1.积极闲暇心理教育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成效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心,偏向于对存在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问题倾向学生的干预和防治。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多以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讲座为主,形成教育内容的片面化。因为存在于心理问题的学生在全体学生比例来说毕竟是较少数,而大多数未出现心理问题学生却没有适合这类群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由于开展的心理主题活动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和多元性,时间上缺乏持续性,形式上多以集体性竞赛为主,因而其心理辅导教育功能并未突显。而积极心理学注重从“问题导向”入手到“积极渗透”的转变,[2]更注重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而非单一性的干预手段和策略。积极闲暇心理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渗透积极心理素质标准的意义。能更广范围内给予全体在校学生无限的教育场所,闲暇活动大学生每天都在经历,闲暇心理活动是内化于闲暇活动当中的,更有针对性、持续性和自主选择性,更容易满足大学生的主观体验的倾向性选择,更容易产生心理教育的认同感。积极闲暇心理教育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提高了心理辅导的成效。
  2.积极闲暇心理教育增强了积极情绪的培养
  积极闲暇心理教育通过对闲暇生活中各类闲暇活动的引导和启发,增强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在日常生活氛围中促进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的养成,重视大学生积极情绪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目前,大学生闲暇生活与现代科技信息网络手段结合密切,大部分学生在闲暇生活中多选择网络游戏、网络社交、影视观赏、文体活动等方式,这是由于这类活动自主性强,可供多元选择,在参与过程中能放松情绪,缓解压力,能从中重塑个人价值观和审美观,满足精神需求,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因而增强对闲暇活动的心理引导,让学生在闲暇体验中关注健康、关注情绪、关注心灵。同时,培养学生选择和适应闲暇生活的技能。通过积极的闲暇心理活动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心理疏导,并学会自我教育、开发潜能、自我发展。
  3.积极闲暇心理教育促进了积极校园文化的建设
  积极闲暇心理教育要使大学生在闲暇生活中有足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的机会,能够在闲暇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中锻炼自我控制能力和承受力,使得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等得到学习和完善。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环境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积极体验的直接来源。高校育人环境中直接影响积极心理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领域就是校园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然会受到整个校园育人环境的影响,大学生闲暇心理教育离不开校园育人环境的支持,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里,如果在闲暇生活中能时刻感受校园积极心理健康氛围的熏陶,将有利于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改善。因而,积极闲暇心理教育是要求高校创造一个积极心理品质能充分表现和发挥的环境,在闲暇生活中有充分的自由和挑战氛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对价值、文化等产生归属感、认同感、满足感,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对积极闲暇心理活动的积极参与和认同,将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心理方式,在收到感染和启发的过程中,反作用于校园积极心理文化氛围的形成,在校园形成自由、开放、独立、自信、自强、向上的人文风格。
  三、高校积极闲暇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建立平等的闲暇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关系
  在积极闲暇心理教育强调的是积极的心理体验,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与学习、引导与被引导、开发与被开发的关系,而是老师和同学作为平等独立的参与主体,在良好的校园积极心理氛围中共同体验美好的闲暇活动,在共同的闲暇空间和闲暇生活的心理体验中,相互感染,共同成长。教师在面对大学生存在的成长困难和心理困境,不是一味的去进行干预和治疗,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帮助学生,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相信学生自我完善,关注自身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在心理困境中产生的排斥感和自我防御,提高了掌握大学生心理危机信息的途径,增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2.营造良好的闲暇心理健康育人氛围
  闲暇心理教育不同于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强调大学生在日常的闲暇生活中提升生活质量,增强积极生活的体验和潜在的积极感染与启示。注重在打造高品味的闲暇生活,满足了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多元化要求,而大学生在参与和体验闲暇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对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的关注,学会善待他人,用开放的心态宽容和包容他人,理解并享受多元的生活方式,学会协作和人际交往,促进大学生创新人格、创新意识的发展和培养。宽容自由、积极正面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氛围,是大学生闲暇心理健康生活和教育的质量保障。此外,学校可以积极推进书院文化建设、高校社区文化建设等,尽力提供闲暇生活的场地和设施,为大学生的闲暇生活营造广阔的天地。
  3.开拓积极闲暇心理引导新平台
  闲暇心理教育重视学生自己的个人积极体验,用更平等、更自由的方式给学生感染和启发学生心灵,这并不代表老师就完全放手,不予以引导,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不闻不问。当下人们生活的网络化,特别是大学生生活的网络化,这是建立平等主体闲暇心理活动的心平台,当代大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网络中实现,例如学习,资讯、游戏、娱乐、购物、交际等闲暇生活内容都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因而高校闲暇心理教育也必须拓展新平台融入大学生网络化的闲暇生活内容中,使得闲暇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也要走网络化的道路。通过网络传播积极的闲暇生活素材,教师通过网络分享和启发学生积极情绪和体验,只有更好的利用网络,才能更好的实现闲暇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才能更好的达到引导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
  [2]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1,2.
  [3]游美琴.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新趋势[J].职教论坛,2008,16.
  [4]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胡赟(1985—),女,湖南永州人,现供职于湖南科技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推荐访问:视域 探究 闲暇 心理学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