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08:10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找到教育的原点】 cad怎么找到原点

发布时间:2019-05-27 07:03:05 浏览数:

  近日读杨斌选编的《如果我当教师》一书,悚然心惊。  本书选编自《叶圣陶教育文集》,杨斌老师围绕“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精选了七辑文章,引导我们重新发现叶圣陶。
  我并未像读一般的教育学论著那样来读叶老的《如果我当教师》,而是从头到尾,循序渐进,像读散文集,翻到哪里是哪里,10分钟即可读完一篇。该书选文都可独立成篇,篇篇有收获;如有时间连读几篇,又觉前后贯穿,自成整体。叶先生的文字以平易亲切的谈话风格著称,读起来很轻松,绝不需要“硬啃”。不知不觉中读完全书,留在心头的却并不轻松。
  我特别关注书中的两个时间点。一个是1919年。本书中收录叶老的文章,最早写作时间为1919年,有谈小学教育的数篇。将近一个世纪前的文字,今天读来却毫不过时,其中谈及的有些问题,今天反倒更严重了。我们该感慨作者的远见卓识,还是遗憾时代的停滞不前?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一文中,叶圣陶注意到一些教师,最勤恳的功夫便是参考古典、罗列考据,做教科书的注释家。他认为学生受这样的教授,不用功反倒是造化。因为如此“死读书”,不但将幼年的宝贵时间白白耗费,而且盲从的习惯一旦养成,根性难移,“喜明辨”、“爱真理”的可能性便渐渐澌灭无余,将来只能随波逐流,毫无主见。
  再看今日之教育,不进反退。从前的“死读书”,今日更退化成了“死做题”。同事中有一位化学名师,把科学思维的培养放在首位,课堂上重视过程,常常与学生一起探讨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喜欢直接教授结论。而她的学生从小到大已经适应了“讲结论——做例题”的授课方式,对这样的探讨很不习惯,他们认为课是从习题开始的。要是一节课也没等来一道例题,就抱怨“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
  语文课堂也存在这种情况。朋友的孩子就读于一所名校,他的语文老师喜欢与学生一起细读课文,并延伸至相关作家作品的讨论。年级里其他老师却已经自动链接高考,按知识点来上课。于是,学生和家长因为平均分比其他班级稍低,对这位老师很不满。可见循规蹈矩,死抱着书本和分数已然被视为正途。教师如果想进一步追求培养思维和情感,提高学生真正的语文素养,就要承受来自各方的压力。
  另一个时间点是20世纪80年代初。高考恢复几年后,学校开始重视升学率,不少学校最后一学期不上课,全用来复习备考。叶圣陶认为这样做不符合教学规律,“学习不是为应付考试而强记,而是要让学生把所学的东西真正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血肉,能终身受用”。这本是教育常识。不过如果老先生今天说这番话,恐怕要被多数人认为不合时宜了。因为目前许多学校是用高三的一年时间,甚至在高二年级就进入复习了。这种一切为了应试高考的极端做法,已经扭曲了高中教育对学生人生成长的奠基作用。
  1981年,《中国青年》刊登了一篇调查摘要《来自中学生的呼声》,杂志社将杂志寄给叶圣陶,希望老人能发表些意见。老人听家人读完后,一改平日的温和,激动地写下《我呼吁》,呼吁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学校、家长、编辑们合力抵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种种怪象。他呼吁中学领导要停止种种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分设快慢班,给毕业班指派把关教师并规定指标,尽量多发复习资料,无休止的种种考试,尽量提早准备高考的时间等。他呼吁报刊编辑不要鼓吹哪个学校升学率高,不要宣传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呼吁出版社不要再印行各类教辅,甚至不要再印行假期作业,因为这将侵占学生应得的休息权利。30年过去了,应试之风愈演愈烈,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身在其中,难辞其咎。我们该如何面对老人饱含真情的呼吁?
  “爱护后代就是爱护祖国的未来”。叶圣陶用文字,更用实践守护未来,在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通往未来的路,有时要回头去找——重读叶圣陶吧,他将帮助我们找到教育的原点。
  (作者单位系南京师大附中)
  (《如果我当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 胡久红)

推荐访问:原点 找到 教育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