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0日 18:21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_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布时间:2019-06-01 07:03:40 浏览数:

  【摘 要】 未来社会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问题意识是这种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阅读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最佳途径,新课程改革也非常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笔者力求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民主化,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
  一方面,尊重学生,给他们敢于提问的“胆”,给学生以自由。教学中,教师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要硬将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轨道,而应创造条件千方百计让学生能够大胆怀疑,大胆猜测,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在教学过程中,要讲求民主的教学作风,教师要安排学生质疑问难的环节,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不解,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一方面,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实际上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因此,教师应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敢于大胆思考,敢想、敢说、敢问。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虚心地聆听;当学生提问成功时,热情地赞扬;当学生提问受挫时,亲切地鼓励。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学生的微笑,适度的幽默会使学生意识到教学的平等性,乐于和老师交流,敢于、勇于提出问题,使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树立信心。
  2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2.1 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2.2 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从敢问进而发展的想问,这是学生问题意识的进一步深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以及对事理的探究。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时,首先要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去创设各种不同的、能激起学生习兴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进而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譬如要求学生预习课文,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疏通文字外,更重要的是要布置具体的思维训练题,制定明确的思维目标。特别是学生自主向教师,或向作家、作品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与大师对话。通过用问题作牵引,学生在课前就已经开始了对文本有比较全面的探究。
  2.3 激励学生提问,使学生乐问。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激励就是设法让客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激励一旦形成自励、他励、互励的统一,学生的主体精神就得到了弘扬。学生乐于提问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提问题的态度,因此教师要真诚地激励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不同的问题。鼓励大胆质疑,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有时幼稚可笑。优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探索与之相关的诸多问题,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享受思维成果的乐趣。这种思维乐趣是学生提出新问题的的重要因素。
  3 授之以渔,重视对学生提问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善问
  3.1 做好“问”的示范。乔治·波利在《怎样解题》中说道:“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做好问“问题”的示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问问题。
  3.2 提高“问”的艺术。讲究总是的切入的方法。提出一个总是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以下方面寻找问题的切入点。
  第一,对课文重点、难点处求问。打蛇要打七寸,因为这是要害。问题切入也要切中要害。这要害就是课文中的重点、知识点,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就能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完整的了解。抓住难点切入,就能循序渐进,化难为易,通思路,理脉络,突破难点。
  第二,对矛盾处、空白处求问。所谓矛盾处就是课文中引发争论,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在此切入,能够引发学生思维在讨论、争辩中走向深刻。空白处就是学生思维拓展的地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使他们思维在同中求异。
  第三,在对比处求问。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能够进行比较的内容,借助它进一步深化学生的认识,提高理解能力。
  第四,从课文的中心处求问。中心是文章的灵魂,中心句往往涉及全文内容,有的还较难理解,所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中心处生疑,能使课堂提问切中要害。
  第五,引导学生对不懂的语句提出疑问。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鲁迅《雪》)“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第六,引导学生从发散的角度或求异的角度对课文中已成定论的看法提出疑问。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作者宋濂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应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关于问题切入的方式有很多,如激发式、诱发式、情境式、悬念式、连锁式、对照式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用。总之,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也是从有疑到无疑的反复过程。
  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中的文章的题目、文章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标点符号、词语和修辞手法的选择运用,以及对时代背景、景物的描写等提出疑问。总之,不懂的、不明的就要问,在问中学,学中问,这样才能长进。
  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应始于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欣喜地听到学生创新之花慢慢绽开的声音。

推荐访问:培养学生 语文 意识 教学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