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5日 09:15 星期日
当前位置 首页 >心情日记 >

翰墨情缘【《翰墨情缘》后记】

发布时间:2019-06-04 06:59:25 浏览数:

  那是一个很艰辛的劳累过程,仿佛一提笔便有一种岁月陡增的感觉。不同的时令确在相互搅扰,数月、乃至数年,不时地埋首于厚厚的砖块一样的典籍之中,致使从小就很随意、很开朗的我,便会有一种暗暗的压抑,心会突涌起一种强烈而迫切的释放欲念。
  于是,我忽然想起了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化苦旅”,想起了那座东方佛国,也曾是生我养我的那片神圣的土地敦煌“莫高窟”,想起了此生的颇多经历和坎坷。于是,那一片始终在我心中记忆犹新,却并不庄严和巍峨的塔林,便突然间又变得鲜活起来。
  那片塔林坐落于“莫高窟”的大门外,从远处眺望,它处于离窟群并不遥远的地方。那里有一条河,那是一条并非常年奔腾的河。趟过那浅浅的小溪般的河水,便可见一片空地。正是那片空地上,高高低低地建着一片僧人的圆寂塔林。
  那些塔呈圆形,状似葫芦,外敷白色。从几处坍弛的塔迹看,几乎每座塔心均竖有一根木桩,四周均以黄泥塑成,基座一律垒以青砖。从这里可以看出,或可以就此作为佐证,历史上,曾在这里住持莫高窟的僧侣们,均不富裕。
  仿佛就成了一种佛教和文化的“定义”,或曰一种“禅宗”文化的宿命吧。正是出于这样的缘由,注定了古今僧侣和文人,就必须脱离名疆、利锁;必须以出世而做入世之事;必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或自度、度人,自觉、觉人;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众生”。从而将所有遇到的艰难困苦和挑战,变成一个个自我修行的过程,将所有艰辛的文化研究、探索、艺术表达,成为一种“文化的苦旅”。
  或许真的就是由于这种文化的玄学,文化的精神,文化的影响所致吧。否则,半个世纪过去了,那夕阳下,凛冽寒风中,那个破落群体的无比悲凉记忆,为何依然深深植根于我的脑海,每每重要当口,十分关键时刻,便会清晰地映现在我的眼帘。否则,尽管时令变幻,人生转折,生活有了颇多的变故,尘世有了更多的喧嚣与纷扰,我却依然能够保持着一种苦心孤诣,一种不倦于岁月的笔耕,一种从容的人生境态。既为历史、文化、世间沧桑而咏,又为生活新知、艺术新知而赞。每每于一种豁达的心境之中,在一种历尽坎坷却颇能积极的心态之中,心到何处,笔便也能到了何处。进而以一种禅的修炼意境,去品味历史、品味文化、品味艺术、品味人生。努力书写一段如歌的岁月,表达一种翰墨真情,担起一份历史和社会的责任。
  一部艺术哲学史,早已清晰地标明,中国画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艺术作品,中国画的创作历来是以人文精神为主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概述虽讲的是客观与主观的两个方面,揭示的却是以人为主体的艺术行为,是画家主动挖掘与表现艺术之美的行为。中国画将诗、书、画、印、论有机地融合,实际上是中国文化孕育出来的综合艺术,而画家往往又是诗人、思想家、书法家、理论家。他们往往有着深厚的国学修养,是一个个具有丰富文人精神的社会特殊群体,诸如苏东坡的诗文、书画皆佳,齐白石的诗、书、画、印、山水、花鸟、人物皆精,而遍阅宋元明清诸多大师的作品,则无一不是这一个个群体中的优秀代表。
  当然,中国书画艺术历来属于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尤其是绘画艺术,远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能以矿物作颜料在陶器上绘成精美的纹饰。考古发现,最早的卷轴画,是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龙凤人物及人物御龙图两部帛画。汉代以壁画人物为主,稍后,出现了山水画。唐代是中国绘画的繁盛时期,名家辈出,遗存了很多作品。此时,绘画的技术不断出新,题材种类日益丰富,除人物画外,还出现了花鸟、马、牛等绘画品种。表现的技法有工笔、写意,其中工笔又有白描、重彩、淡彩之分,写意又有大写意和小写意之别。王维独创的水墨淡彩山水,提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绘画理论,开辟了文人画的新天地。宋代各种画科有所发展,题材更加广泛,画派林立,盛极一时。元、明、清三代绘画,沿袭了宋代院体画与文人画的画风,涌现了诸多名家和名作。近代则出现了海上画派、金陵画派、岭南画派、京津画派。其中海上画派对近代美术史影响最大。近现代画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多注意吸收西方艺术之长,发展创新,从而使画坛上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书画艺术、绘画艺术,逐渐形成了一种民族文化的精髓,成为中国文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历代皇家和官宦阶层的书画鉴赏、鉴定和收藏活动一直就很早,民间的此项活动则稍稍要晚一些,但真正发展起来之后却并不逊色。
  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中国书画的品鉴和收藏活动,愈来愈成为一种关乎理想、价值、情感、身份、趣味的生存方式。时至明清两代,书画鉴赏、鉴定 、收藏,甚至已经成为社会地位与阶级、阶层的象征,而对于某些所谓“高雅”书画作品的品鉴、欣赏、鉴定和收藏,则成为进一步衡量社会个体或群体的知识、门弟、价格高下的具体“标准”。
  如今的中国社会,已将书画鉴赏、鉴定和收藏,将古今书画作品的整体,视为了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而精心保护。事实上,正是由于鉴赏者的珍惜,鉴定者的保护,收藏者的关爱,使得书画作品具有了非凡的生命力量,具有了延续存在的可能;使其可以穿越漫长的时间隧道,通过遥遥的空间承转,生命彼此的流注,使精神古今贯通。
  然而,并非所有的投资均那么简单,一帆风顺。书画艺术不同于普通商业、产业的投资,其独具的专业性与学术性,已令许多热衷于此的人们望洋兴叹,不着要领,败下阵来,尝足了惨痛的教训。
  如何将一种基本的书画理论概念,传统而浅显易懂的书画欣赏、品鉴、鉴定常识,书画欣赏、品鉴、鉴定实践经验,有效地传播给广大的受众;如何将一种直接的对古今书画名家、大师、作品和风格的具体赏析和品评,形象而直观地传达给广大读者和爱好者。尤其是将生活在我们同一个时代,相对家喻户晓的当代名家及其作品,立体地进行介绍,较为准确地进行评论,全面地普及性地将他们的人生阅历、艺术追求、艺术风格、艺术贡献,尽可能有效地、生动地展现给广大观众和读者,是我撰写这部六十多万字的书画、美术、评论、鉴赏、鉴定专著《翰墨情缘》的初衷,也是继2005年作家出版社为我出版美术、书画、评论专著《岁月如歌》之后,出版的又一部新著。在这部专业的新著中,经过不断的改进和努力,与第一部相比,我在努力做到内容更加广泛、丰富,内涵更加精确、深邃,知识更加系统、全面,时间空间跨越更加久远、完整、合理,进而以突出知识性、普及性和当代性为重点;兼顾古代、近现代流派、大师和代表画家;尤其对元、明、清以来作品存世量较多的画家,多次亲眼目睹其精品佳作的古代、近现代画家及其作品,重点作了赏析和品鉴;同时又兼顾与当代画家们之间的艺术交流、文化共鸣、真情与友谊。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从收集到的该著相关的一百五十多位古今画家的五千多幅作品图片中,精选出了三百多幅,作为配图和插图,以供读者欣赏、鉴识、认定、掌握,以便于读者全面提高对不同时期书画珍品的欣赏层次,辨伪辨仿能力,收藏鉴赏水平。
  在该著的创作过程中,北京画院资深老画家、刘海粟大师磕头关门弟子、北京湖社画会原老会长王挥春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封面绘画,题写了书名和长篇题词。近代绘画大师陈少梅先生之子陈长智、儿媳林庆萍夫妇,为该著精绘了封底作品。恩师周宏兴先生,著名老画家林心传、冯向杰、衣惠春、臧焕年等众多名家朋友,先后为该著题词、绘画,均付出了一份份友情与真诚。我的师妹、著名作家、冰心文学奖获得者、北大学者梁宾宾,文化艺术评论界、电影、文学界的著名评论家曲丽萍女士,再次为我的新著写序。摄影记者潘松刚,同事罗锋、莫丽霞、魏瑞亮、石雅茗,还有许多文化界、出版界的朋友、领导、编辑、照排、校对,为我联系出版,提出建议,解危助困,真诚相助,尽量压缩开支和降低成本,以保证和不断提高这本新著的设计和编辑质量。特别使人感动的是,时隔六年,作家出版社又一次为我编辑出版新的美术书画评论、鉴赏、鉴定专著,借此机会,我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尽管该著在撰写的过程中,经多年的刻苦努力,我已做过精心的学习准备和知识储备,但在如此浩瀚纷繁的信息传达中,由于种种原因,定会有失误和纰漏,望广大读者批评和原谅。好在书画艺术的目的在于传播一种文化,《翰墨情缘》的灵魂在于传达一种艺术精神,在于讴歌艺术家的一种良知、道德和精神修养。
  一个好的艺术家,就是一个经典艺术文化的传播者,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家灵魂和血肉的一种结晶,乃至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经典文化。画家的人生价值不仅仅在于画出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更在于画出一个个精彩而又精美的艺术人生。欣赏、收藏也是一种文化,一段历史。常言:“高赏、高藏者儒,低俗、低藏者丐。”离开了文化,鉴赏与收藏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离开了历史,任何赏家、藏家便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想想那茫茫沙海中的孔孔佛窟、佛洞,想想那一片空地上并不显眼、极见平淡,却高高低低地依然留存着的塔林的文化符号,人们不正是循着这些佛窟、佛洞,这片塔林,这些符号,找到了历史,找到了文化,找到了艺术吗?所以佛说:“积思顿释,”玩出道来,玩出大雅。每每于读书或欣赏、品鉴书画作品时,如心沐春光,胸怀秋月。这不正是文化与艺术的归依,文化艺术欣赏者、鉴赏者、收藏者最终应追求的理想的皈依吗?为此,即使有再长的“文化的苦旅”,又有何妨呢!
  (本文有删节)
  (编辑 刘小苏)

推荐访问:翰墨 后记 情缘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