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02:51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唐宋住房趣事 小九趣事

发布时间:2019-03-01 06:32:51 浏览数:

  唐宋时期,人们的住房差别很大,苦乐不均。一些皇室权臣,他们的住宅甲第连云,堂皇富丽,有的竟然多得数不胜数。与此相反,一些平头百姓,他们中有许多人则居无定所,头无片瓦,没有立锥之地。
   唐代也有“候鸟族”
   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防止达官显贵过分奢侈,对他们的住宅、车马、服饰等,都按照官职大小作了严格规定,“应给园宅地者,良口三口以下给一亩,每三口加一亩;贱口五口给一亩,每五口加一亩。诸买地者,不得过本制”。这个规定的意思是说:官府给百姓划拨宅基地,其大小取决于家庭等级和家庭人口,如果是良民家庭每三口人给一亩宅基地,如果是贱民家庭,每五口人给一亩宅基地。此外,还规定,“占田过限者,一亩笞十”。也就是说,建房不按规定,宅基地超过一亩,就得挨十大板。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唐玄宗后期,由于承平日久,国家富裕,以皇帝为首,一些达官显贵开始相互攀比,大兴土木,住宅越盖越大,装饰越来越豪华。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建造新居时,仅修中堂就耗费二百多万贯。中唐时期,虽然国力开始衰微,但大造住宅之风,仍是有增无减。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为自己身居陋室寻找慰藉。其实,诗人孟郊的住宅,那才是真正的“漏室”呢。且看他那首让人十分同情的《秋怀》诗:“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寒风吹。”这间住宅既遮不住雨,也挡不住风,这样的“漏室”,可让诗人怎么住啊!
  另一位饱受住房之苦的是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当时他刚考中进士不久,在京城做“校书郎”,正九品,与一个县令差不多。他的薪俸虽然不算少,却买不起住房,只能在长安东郊常乐里租了几间茅屋居住,因为这里离衙门远,又不得不买了匹马代步。后来他节衣缩食,才在陕西渭南县,也就是长安的卫星城,买了一处宅子。平时住在京城衙门,每逢假期和休息日,方能回到渭南的家。可见,当时的白居易虽有官职在身,却也只能当个“候鸟族”吧!
   宋代的“问账”制
   比起唐代来,宋朝的住房也好不到哪里去,依然是相差悬殊,苦乐不均。不过,宋朝初期宋太祖赵匡胤对卖房的规定,倒还是颇为温馨的,那就是“凡卖房,均须以账问取”。大意是说:谁要是卖房,必须建立一个账本,把亲族和四邻的名字,依次列入,要征得他们的意见。具体步骤是:先问房亲,房亲不买,再问四邻,四邻不买,然后才能轮到与他人交易。买与不买,亲族和四邻都须在账本上签名,以做备考。若是卖房者不“问账”,亲族与四邻则有权向官府提出控告。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避免因卖房而引起的纠纷,使亲族和四邻能够和谐相处。
   大文学家苏轼也曾遭遇过“私宅”的苦恼。他在做地方官时,曾买过住房,而一旦调任就得卖掉,始终没能在首都开封买到房舍。儿子在开封结婚时,苏轼很是犯愁,最后是借朋友的宅子办的婚事。他弟弟苏辙七十岁在许昌买了房子,离开封较近,也是个卫星城吧,苏轼写诗说:“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寸椽”“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惭愧、遗憾之情,跃然纸上。
   古代也有“分期付款”
   古时候,借钱买房也大有人在,和今天的贷款买房,分期还债差不多。因之我们可以称这些人为古代“房奴”。宋人张仲文《白獭髓》一书有这样的记载:宋朝时,浙江地方有人借钱买房,结果为了还钱,不得不过起房奴生活。因为挣来的钱都还债了,妻儿老小都穿着破衣服,光着脚,连被子都是租来的,比当年杜甫“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要悲惨得多。
   房屋租赁,这在古代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不仅平头百姓租房,一些官吏也租房。据史料记载,有些名人,在其踏入仕途之前,或者刚踏入仕途之际,往往租房而居。唐宋两代的廉租房是佛寺道观,很受参加科考者的欢迎。《旧唐书・王播传》载:王播早年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之前,曾在扬州惠照寺租房读书,常遭僧众的白眼,写了诗也没人看。后来当了宰相回寺视察,发现昔日读书时所写的诗,都被寺僧用碧纱罩上,珍重备至,他有感写了两首《碧纱笼》诗,讥讽世俗,流传至今。
  编辑/王洪丽
  
  衣殿臣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诗词协会、文学学会、杂文学会、楹联协会会员,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家协会顾问,哈尔滨市终身优秀艺术家。

推荐访问:唐宋 趣事 住房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