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0日 14:56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在英语谚语汉译中的应用]信,达,雅

发布时间:2019-03-15 06:31:15 浏览数:

  摘 要: 英语谚语具有历史久远、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教育意义重大、使用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的特点。根据“信、达、雅”翻译标准,英语谚语的汉语译文必须意义正确、通顺达意,并且尽可能再现原句的各种修辞特点。
  关键词: 英语谚语 汉译 信达雅 翻译标准
  
  一、“信、达、雅”翻译标准
  “信、达、雅”翻译标准是1898年严复在其译作《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所谓“信”是指译文意义不背离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是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一百多年来,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普遍遵守,对中国的翻译工作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谚语(proverb)
  什么是谚语?2002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英国网站http://www.省略.uk/meanings/proverbs.html对谚语一词的定义是:“谚语是简短精练的语句。它寓意深刻,能揭示传统真理;为方便记忆,常常采取押韵手法。”(Proverbs are short and pithy sayings that express some traditionally held truth.They are usually metaphorical and often,for the sake of memorability,alliterative.)由此可见,谚语是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它可作为独立的交际单位,是人民群众经验和智慧的规律性总结
  英语谚语主要出自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寓言故事、莎士比亚戏剧及一些名家作品,这些是源自文化典籍的“雅谚”(learned proverb);有些是在民间口语说法的基础上提炼打磨而成,而有些则属独创,称作“俗谚”(popular proverb)。它们有着鲜明的文化色彩、语体特色和教育警策作用。
  由于谚语具有历史久远、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刻、教育意义重大、使用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的特点,因此英语谚语的汉译就显得相对困难一些,需要更丰富的背景文化知识、更多的思考与努力。
  三、英语谚语汉译须“准确忠实”
  英语谚语是固定的语句,有其本身的文化内涵、深刻寓意及语法、句法、修辞特点,译者不能望文生义、妄下定义。英语谚语的翻译应做到最起码的“信”――忠实于原意,译者曲解原文作者的思想,就违背了“信”的原则。
  常见的英语谚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人们普遍将其译成:“事实胜于雄辩。”但它的真正意思却是:“一个人所做的比他口头所说的更有意义。”因此上面的翻译是不对的,这句谚语的翻译应该像《牛津英汉双解词典》一样,翻译成:“行动胜于语言。”或者“行动胜于空谈。”
  下面这句谚语出自莎士比亚文学作品“Lend your money and lose your friend.”在译成汉语时,百度词典的翻译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是对原谚语的严重曲解,它的本意是:“借钱给朋友,最终却伤了两人之间的友情。”寓意朋友之间不要有金钱关系,友谊才比较容易维持下去。因此可以将上面的谚语译为:“借钱反丢朋友。”并且在译文之后加括号予以注释:“朋友之间借钱伤感情。”这样便可帮助汉语读者理解。
  再看英语谚语:“Waste not,want not.”《牛津英汉双解词典》的翻译是:“不浪费就不缺乏。”而网上很多人将其翻译为:“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严重的误解,与这句英语谚语本身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完全相反,我们可以将其译为:“勤俭节约,吃穿不缺。”
  另外,将英语谚语:“Heaven’s vengeance is slow but sure.”翻译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也没有忠实于原谚语的语义,将其翻译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更能体现原句的真实意思。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得出,对英语谚语的汉译,我们既不能一知半解、误解,又不能过度解读,从而导致翻译错误。
  四、英语谚语汉译须“通顺达意”
  “达”就是译文通顺流畅,译文的意义能为读者所理解,而不是晦涩,让人不知所云。在英语谚语汉译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有些英语谚语意在言外,它们语言含蓄,寓意深刻。如果译者拘泥于原语的形式,仅从字面意义直译成汉语,而不领会原文的具体含义及其效果,则译文势必平淡无味,这样既不能表达意思,又有损原文的语言形象和丰富内涵。智慧是相通的,在翻译时,应在汉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喻义相同或效果相似的谚语或俗语表达,这样可以使译文形象生动,准确达意。
  英语谚语:“The camel going to seek horns,lost his ears.”直译的文本是:“骆驼追求长角,却失去了耳朵。”如果这样直译,而不将谚语背后的文化背景表现出来,读者就很难理解它的意思,也就没有达意。译者必须熟知英语谚语的背景知识,才能翻译得准确。其实,这句来自《伊索寓言》的谚语说的是牛对骆驼炫耀自己的角,骆驼十分羡慕,也想长两只角,于是向众神之王――宙斯提出要求。宙斯认为,骆驼身躯这么强大,还要贪心,感到非常生气,便决定不仅不让它长角,反而把它的耳朵截掉一段。此后,这条谚语被用来讽刺那些不知满足,贪求过多的人。汉语谚语“人心不足蛇吞象”与这句谚语有着相似的情景,所以这句谚语可以翻译成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人心不足蛇吞象”。
  英语谚语:“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Venus grows cold.”如果将其直译为:“没有克瑞斯和巴库斯,维纳斯就会感到寒冷。”可能很多的汉语读者都不知其寓意。原来,古罗马神话中,克瑞斯是“谷物女神”,而巴库斯则是“酒神”,他们是丰收、温饱和欢乐的象征;维纳斯是“爱神”,是爱和美的象征。[1]这条谚语可译成:“没有温饱,就难以有甜蜜的爱情。”
  又如,有人将英语谚语“Good wine needs no bush.”直译为“好酒不需要常春藤”。如果这样翻译,则很多汉语读者肯定不明白,会问:“为什么好酒不需要常春藤?”这样,翻译就没有达到“达意”的效果。原来古希腊人在奉祀酒神时都以常春藤作为祭品,而且现代西方酒店前面也以常春藤作为标志。但知道这个习俗的中国人并不多,我们应该将这句源自拉丁语的谚语译成中国人所熟悉的“好酒不怕巷子深”,这样就好理解了。
  同样,下面的英语谚语汉语译文中,第一种译文难以“达意”,第二种更加方便汉语读者理解,所以,在下面例子中我们应该选择第二种译文。
  1.The cross on the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the heart.
  (1)十字架挂胸前,魔鬼装心中。
  (2)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
  2.Nothing ventured,nothing gained.
  (1)不冒险就无所得。
  (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Kill not the goose that lays golden eggs.
  (1)不要杀下金蛋的鹅。
  (2)不要杀鸡取卵。
  4.A fool may give a wise man counsel.
  (1)傻瓜也可给聪明人提建议。
  (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5.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1)宁为犬首,不做狮尾。
  (2)宁为鸡首,莫为牛后。
  6.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own pot.
  (1)每个陶匠都说自己的陶罐好。
  (2)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因此,为了“达意”,译者应该使用读者所熟悉的文化意象、语句结构来翻译,这样,谚语的智慧与教育作用就比较容易传达。
  五、英语谚语汉译须尽量“优雅”
  前面说过,“雅”是指翻译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许多学者认为,“雅”这一标准最难达到。英语谚语常用对偶、对比、头韵、尾韵、暗喻等修辞手法。与此对应的是,汉语谚语也追求韵律和谐、句法工整。因此,英语谚语的汉译应该做到“雅”。要使英语谚语汉语译文达到“雅”的要求,译者就必须有较高的汉语素养,在汉语的语音、修辞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要有灵活的翻译技巧,丰富的文化知识。[2]中国古代就有“谚语出于诗”的说法,明代朗瑛在其《七修续稿》的第5卷中指出:“俗语本诗句。”在英语谚语的翻译中,译文应该有足够的文采,才能够向传统的汉语谚语靠拢。
  许多人将常见的英语谚语“Many a little makes a mickle.”翻译成“积少成多”,但“积少成多”是成语,不是谚语,这种翻译过于概括,没有表现出原句应有的面貌,没有给读者留下联想、思考的空间,并不符合汉语谚语的特征。可以将它翻译成“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或者“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既句子对称,又有与原句一样的押韵手法的使用。(原句中的little与mickle押韵;翻译中的“粮”与“装”押韵;“把”与“马”押韵)
  英语谚语:“Cast not a clout till May be out.”有人翻译为:“到了五月末,才把棉衣脱。”这是很不错的译文,原句使用了押韵的手法(clout与out押韵),上面的翻译也对应使用了押韵的手法(“末”与“脱”押韵)。当然,也可翻译成中国家喻户晓的“不吃端午粽,莫把寒衣送”,因为每年的端午节一般都在公历的五月底左右,而且译文也采用了押韵的手法(“粽”与“送”押韵)。
  英语谚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如果翻译成:“一天一个苹果,不用看医生。”就过于平铺直叙,没有达到英语谚语本身的押韵效果,我们可以将其翻译为:“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类似地,我们可以将英语谚语“Learning makes a good man better and an ill man worse.”翻译成“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这也达到了句法、语音与修辞的一致,比较雅观。原句使用的对比手法在译文中也得到了体现。
  可见,若要将英语谚语翻译得“雅”的话,则可以将原句的意义与表现手法生动再现,可以使读者加深印象,达到教育、传播的效果。
  当然,我们追求“雅”的前提是“信”与“达”,如果因为追求“雅”而使谚语的原意丢失,则再“雅”也没有用。
  六、结语
  英语谚语汉译看似简单,其实译者必须具备较丰富的汉语、英语文化知识,特别是谚语知识,以及较好的文学素养和文字技巧,才能得心应手,翻译出符合“信、达、雅”标准的译文。
  
  参考文献:
  [1]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51.
  [2]张新红,李明.商务英语翻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推荐访问:谚语 英语 翻译 标准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