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11日 01:31 星期六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论电影片名翻译的审美特征_电影片名特征

发布时间:2019-03-16 06:24:40 浏览数:

  [摘 要] 电影是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其永恒的审美价值。失去了审美价值,艺术的生命就完结了。影片的片名是审美焦点,译制片的片名翻译应体现出高度的审美特征。中国传统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应用于电影片名翻译时应该改写为“雅达信”,因为观众的审美体验永远是第一位的。本文探讨了国内比较受欢迎的欧美影片的片名,认为电影片名翻译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语言结构、修辞手段以及主题联想的运用等方面。
  [关键词] 译制片;片名翻译;审美
  
   电影片名的翻译不同于文学翻译,更不同于一般的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除了考虑文学作品的审美特征外,还要尽量传达原文的内容。而非文学翻译则主要侧重原文信息内容的传递而大多忽略译文的审美性。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电影片名的翻译更加注重彰显一种审美特性,而不是忠实地传达信息内容。此外,电影片名除了要充分体现艺术审美价值,还要考虑片名带来的广告效应,因为商业价值是电影作为一项产业必须要考虑的根本因素。那么片名的翻译需要考虑审美价值和广告效应这两个方面,而广告效应部分也是由于片名的审美价值促成的。因此,在译制片翻译中,片名翻译的审美特征成了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最重要因素。
  传统以“忠实”为最高准则的翻译标准显然不完全适用于电影片名的翻译。我国著名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翻译标准应用于电影片名的翻译时恐怕要颠倒成“雅达信”。作为画龙点睛的电影片名,“雅”是第一位的,即观众的审美体验是最重要的。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电影本身就代表着高度的审美性。电影片名的翻译更需要体现出这种高度凝练的审美焦点。许多西方电影受到国内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一方面固然是影片的内容有着震撼人心的魅力,另一方面吸引眼球的影片译名也功不可没。大凡我们耳熟能详的欧美影片都有一个赏心悦目的片名,这些片名翻译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修辞手段以及主题联想的运用等方面。
  一、语言结构的和谐性
  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及审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以来,受中国文化传统思维和审美心理的影响,汉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概括性强、词序灵活、言简意赅、和谐悦耳、韵味幽深。所有这些特点交互融合在一起,体现在汉语的各种表达形式中,融入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在汉语丰富的表达形式中,四字格是极其富有表现力、也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结构形式,例如,最富有表现力的汉语成语基本上都是四字格形式。首先,四字格形式上对称和谐,显得庄重典雅,符合汉语文化中“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审美要求。从语言内部考察,“四字格”结构灵活多变,它几乎能搭配任何一种语法关系,满足结构变化的需要。再从音律上看,“四字格”大多能平仄相间,体现出汉语声调特有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四字格这种匀称悦耳、表现力强的结构特点深深扎根在汉语言丰富的文化土壤中,体现了高度的审美特性。因此,大量西方电影的片名都被翻译成四字格形式,这些译名普遍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和推崇,如:《披星戴月》(�Moonlight)、《燃情岁月》(The Legend of the Fall)、《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阿甘正传》(Forrest Gump)、《偷天陷阱》(Entrapment)、《亡命天涯》(The Fugitive)、《生死时速》(Speed) 、《石破天惊》( The Rock)、《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战争之王》(Lord of War)、《云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s)、《空军一号》(Air Force One)、《星球大战》(Star Wars)、《此时此刻》(The Hours)、《去日留痕》(The Remains of the Day�),等等,不胜枚举。以上这些片名的翻译巧妙地运用汉语的四字格结构,不仅完整地保留了原语片名的内涵,而且体现出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带给观众无尽的审美享受。总而言之,电影片名翻译的审美特性需讲求译名的“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和“艺术性”,做到雅俗共赏、文情并茂。(包惠南,2001:92)
  二、修辞手段的形象化
  文学语言既有指义性,又有审美性,其美学特质――形象性、情感性和音乐性,是与整个文学的艺术特点相适应的。(朱振武,2006:62)翻译电影片名时,译者应重点考虑译名的审美价值,采取一定的美学手段和翻译技巧,尽可能地运用能引发观众对影片内容想象和联想的修辞手段,如象征、比喻、夸张、对比、矛盾修辞等,让观众领会其中的韵味,实现审美体验。如《浮生若梦》(�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片名的翻译用比喻性汉语成语揭示出英语语言的内涵,不仅富于表现力,而且韵味无穷。但如果将以上片名译为《你无法带走》,虽然意义传递出来了,但如同白开水一样平淡无奇,绝不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经典音乐片“�Bathing Beauty�”的译名《出水芙蓉》采用了隐喻的手法体现出文化意象的审美特性。在中国文化中,“芙蓉”一词常用来形容美丽清纯的女孩子,观众一看到该片名马上就会联想到这样一幅唯美的画面: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声,美若天仙的女主角从水中冉冉升起,“出水芙蓉”的文化意象内涵立刻全部展现出来,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审美心理,是电影片名翻译的完美典范。还有如《蝴蝶梦》(�Rebeca�),影片片名并没有采取直译的方法,译成人名《丽贝卡》,而是隐喻性地运用了“蝴蝶”这个中国文化意象完美地展现了影片的主题和内涵:像蝴蝶一样美丽而神秘的丽贝卡是男主人公的前妻,虽然在故事开篇就早已死去,从未正面出场,但她的阴影却无处不在,每时每刻笼罩和左右着影片中的每一个角落;就像诡异的蝴蝶,难以琢磨地飞舞在每个想到或想不到的角落里。当然,这个比喻还可以解释为破茧成蝶,象征有朴实之美的第二女主角――“我”最后终于战胜丽贝卡修成正果的辛苦历程。这个译名虽然在形式上与原名相去甚远,却体现了意义上的相关性,带给观众无穷的想象和审美乐趣。
  矛盾修辞手段应用于片名的翻译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审美感受,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如前些年异常火爆的美国影片《真实的谎言》(�True Lies),还有《修女也疯狂》(Sister Act)、《完美盗贼》 (Bandits) 、《爱上新郎》(The Wedding Planner)等就是完美地利用了这种修辞手法。这种矛盾修辞法在极大满足观众好奇心的同时,也让观众领略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审美感受。《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则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该片采用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手法和现代恐怖片的心理分析方法,使得整部影片的情节扑朔迷离,将观众引入了一个象征性的人类潜意识的世界。这个片名能引起人们极大的探究兴趣:羔羊象征着什么?为什么沉默?此外,“Speed”译为《生死时速》,“The Net”译为《网络惊魂》,“Nick of the Time�”译为《千钧一发》等都是夸张手法的有效运用,既雅俗共赏,又自然贴切,成功地体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
  三、主题联想的诗意化
  电影片名的翻译绝不是对照原片名进行对应式的信息功能传递,而应该侧重于揭示影片的主题。许多片名如果采取直译法,不但无法给观众带来审美享受,而且还不能准确地反映电影主题。如《人鬼情未了》�(Ghost)这部美国电影,如果直译的话,片名就成了《鬼》,会让观众以为是一部再普通不过的惊悚片,压根想象不到这是一部感人至深的阴阳两隔的爱情故事。现译名《人鬼情未了》完美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和内容,带给观众心灵震撼的审美感受,是电影片名翻译的代表作。再比如影片“The Dead Poet Society”讲述的是发生在威尔顿预备学校的故事,死板的教育模式不仅单调乏味而且严重束缚学生的思想。然而,新教师基廷先生的到来使得这一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反传统的教育方式在学生中引起了极大反响,同时也赢得了学生们的爱戴和尊敬。该影片的片名如果直译为《死亡诗人俱乐部》会让人想到是一部惊悚恐怖片,难以与电影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而赋予其一个诗意般的译名《春风化雨》,不但揭示出影片的内容,而且比原片名更深刻地点明了影片主题:好的教师就如同春风化雨般地滋润浸染学生的纯真心灵,是不可多得的佳译。《廊桥遗梦》(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是一部感人肺腑的反映中年人迷惘、失落、挣扎等情感问题的婚外恋影片。一个“遗”字点出了该片美丽凄婉的爱情主题,正如片中男主人公罗伯特所说:“旧梦是美好的,梦虽没有成真,但我高兴拥有这些梦。”这个诗意化的译名能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如果直译为《麦迪逊郡的大桥》,不仅毫无美感,也丝毫引发不了人们的观赏兴趣。美国影片“Everybody Fine”�讲述的是一个失去妻子的鳏夫,决定去探望多年未见的孩子们,共叙天伦。他穿越大半个美国,就是想知道子女们的生活。但他发现他所寄予厚望的孩子们各有各的烦恼,过得并不如意。在四处寻访的途中,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老了”。该片片名译为《天伦之旅》,不仅与原片名的主题契合,还能引起中国观众在情感及心理上的共鸣,可谓佳译。
  四、结 语
  不论成功或失败的翻译实践,尤其是文学翻译实践都在不断地证明,翻译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复制,而是一种创造。(周亚祥,2003:93)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电影的片名往往能够集中体现审美价值。电影影片的审美特质对片名的翻译提出了美学层面的要求,片名的翻译应该是艺术化的翻译,应该包含语言信息以外的美感因素。在如今译制片铺天盖地的浪潮中,外国影片片名的出色翻译对译制片的推广、传播、商业运作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电影片名的翻译也不能完全脱离电影主题和内容,天马行空般地任意发挥创造。如果观众的观影感受与影片的片名相去甚远,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话,会大大影响观众的审美感受和影片的传播质量。如有人把《西雅图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译成《缘分的天空》、《真实的谎言》翻译成《魔鬼大帝》、把《地震》(Earthquake)译成《惊魂夺命》,甚至将《红字》(The Scarlet Letter�)的最新电影版改译为《真爱一生》。如果说《缘分的天空》(过分意译)和《惊魂夺命》(令人想到惊悚片而非灾难片)还差强人意的话,那么《魔鬼大帝》和《真爱一生》无论如何与影片的主题和内容无法关联起来。
  [参考文献]
  [1] 埃文.翻译与情操[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 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4] 贺莺.电影片名的翻译理论和方法[J].外语教学,2001(01).
  [5] 周亚祥.艺术接受――文学翻译的审美创造[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6] 朱振武.相似性:文学翻译的审美旨归[J].中国翻译,2006(02).
  [作者简介] 梁真惠(1970― ),女,四川宜宾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昌吉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化与翻译学。

推荐访问:片名 审美 特征 翻译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