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8日 09:00 星期三
当前位置 首页 >杂文文章 >

【『布兹拉』——羌族宗教、祭祀最具代表性舞蹈】 羌族祭司

发布时间:2019-05-24 06:50:46 浏览数:

  羌族是我国至今保持了三千多年古老族称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人口约三十余万人,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南北两大方言,无文字。羌族人民喜歌善舞,歌舞艺术在民族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羌族人民至今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歌舞活动是羌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凡是节日,迎送宾客、祈福禳灾、祭祀鬼神、婚丧礼仪等都有歌舞活动。在羌族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中,“布兹拉”(羊皮鼓舞)是宗教、祭祀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布兹拉”(羊皮鼓舞)是羌族祭祀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是羌族巫师(又称“许”或“释比”)在祭祀活动中跳的一种舞蹈(又称“跳经”),表达羌族人民对平安昌盛的祈福和艰苦与灾难环境中得到心里庇护的期望。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逐渐演变成为民间舞蹈,由巫师单人随意性的巫术活动,发展成为双人、多人群体的表演活动。民间在表演时形式更为自由,舞蹈语汇更为丰富多彩,成为羌族人民生活习俗中必不可缺少的文化表现形式,在羌族文化中极富有特色。
  “羊皮鼓”是巫师祭祀时必备的“法器”,鼓框是用木制而成,单面蒙以羊皮,鼓框一般高约15-20厘米左右,鼓框里面用一根园形直径约3厘米左右的木棍做横梁,并系一对铜铃。做法时左手握住横梁,右手持以藤条或杉木制作的鼓棰(羌语称“尔握特”),鼓棰呈勾形,棰头用彩色绸布缠住,棰柄彩穗做挂件装饰。在汶川一带有着这样的传说:“巫师许的祖师去西天取经,带回了很多经书,由于路途劳累,休息时睡着了,醒来时,经书被一只山羊吃进了肚子。正着急时,树上的一只金丝猴对他说:‘羊子吃掉了你的经书,你快杀掉山羊,用羊皮制成鼓,做法事的时候,敲起羊皮鼓,经文就会脱口而出’。此方法果然灵验,为感激金丝猴,在做法事的时候,就会佩带金丝猴皮帽,羊皮鼓舞便成了巫师做法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另一则传说又说:“羊皮鼓由阿爸(羌族对天神、先祖的尊称)木拉从天上带下凡时,原本为两面,因为下凡时在山上睡着了,一觉睡了很多年,待他醒来,放在地上的鼓,着地一面已经朽坏,成了一面鼓。”传说充分反映了羊皮鼓和羊皮鼓舞与原始宗教活动密切联系。
  “布兹拉”(羊皮鼓舞)由巫师领舞,巫师头戴金丝猴皮帽,帽上插着各色野鸡毛和彩色的纸条,身着本色麻布百褶裙,外套羊皮背心,腰间佩短剑,腰后吊铜勾、铜钱、鹰爪、贝壳等物品,手持铜响盘、神棍或执彩旗幡,口诵经文,经文分为“上坛经”(通神的活动)、“中坛经”(有关人事的活动)、“下坛经”(有关鬼事的活动)。祭祀活动因各地区习惯的不同,举行的时间和地点也各不相同,茂县渭门的丧事活动“布兹拉”主要是在第三天吊丧时表演;汶川县龙溪丧事活动中的“布兹拉”主要是在下葬的墓地举行;理县通化丧事活动中的“布兹拉”室内围绕棺材而舞。参加的舞者由一人至上百人不等,他们手持羊皮鼓、响盘或花伞,一边击鼓一边舞蹈,表演形式一般有独舞、对舞和集体舞,最有特点的舞蹈有“持鼓绕头”、“屈身小腿划圈左右转身”、“旋摆右骻”,技巧更为精彩的还有“商羊腿跳击鼓”、“拧腰转身击鼓”和“蹲跳步击鼓”,舞蹈的开始和结束还始终保持类似拱手作揖这一基本动势,这是羊皮鼓舞又一独特的风格。
  舞蹈没有乐器伴奏,舞蹈过程中羊皮鼓和铃声敲击,随着鼓点节奏,响盘敲击出不同的音响和节奏组成舞蹈的伴奏。羊皮鼓鼓点沉稳激烈,丰富多变,舞蹈动作敏捷、矫健、激烈、虔诚、古朴、节奏明快,舞蹈风格粗犷,情绪肃穆虔诚。舞者的胴体稳沉轴向转动,舞者上身拧倾为主动律,屈身颤膝,小腿划圈,摆顶右骻的动律形成羌族舞蹈整体风貌。舞蹈击鼓的动作姿态与茂县出土文物图片中明清时羌人击鼓姿势完全一致,可见羊皮鼓舞流传至今仍保留了原始古朴的舞蹈风格,“布兹拉”(羊皮鼓舞)已于2008年被列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布兹拉”(羊皮鼓舞)从祭祀活动脱胎而出,逐渐发展成了一种群体性舞蹈。成为羌族富有激情的自娱性和舞台表演舞蹈,深受人们喜爱。“羌山神鼓”已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正把它们的声音和舞姿传向世界。它既是羌族人民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艺术价值,也是研究羌族文化历史的重要依据,是羌族文化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责任编辑:晓芳

推荐访问:羌族 最具 祭祀 代表性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