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2日 05:56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诗词歌赋 >

低年级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浅谈低年级统计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9-01-21 06:31:03 浏览数:

  统计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认识客观事物、描述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统计的过程往往与学生的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方法,并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判断,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价值,以使学生逐步养成从统计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而这一活动过程,对低年级学生尤为重要。然而就当前统计活动课来看,活动的有效性并不高。如何提高统计活动课的效率是关键,下面就从听过的一节一年级(下)统计课的几个片段略谈低年级统计活动实施的有效性。
  【片段一:抛圆片】
  教师先出示游戏规则:抛20次,用画“√”的方法记录朝上和朝下的次数,同桌两人一人抛一人记录,看看哪组又快又安静地完成。教师先让学生理解文字的意思:你认为哪些字很重要?学生一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如:抛20次,用画“√”的方法记录,一人抛一人记录等等。尽管学生说得很全,教师强调得很多,但在活动的过程中,很多孩子还是不知道怎么操作,也不能准确分清画片的正反面,对自己的统计结果很不自信,总是左顾右盼、擦擦改改。在最后的交流中教师认为不是20次的小组视为活动失败,这样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成功。
  就这样,整个活动在热闹中进行,学生也玩得意犹未尽。通过这个活动,能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体会统计的策略,感受统计的价值,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但同样经历整个过程的我觉得一些地方还有待商榷,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经历一个统计过程应体现以下几点:
  一、要求明确,提供示范
  这个游戏的要求比较多,教师写得也非常清晰,可是对于一年级儿童来说,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并且掌握了一些概念,能够初步进行判断和推理,但思维水平总的来说仍是非常低的。他们的思维还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还带有很大的依赖性和模仿性,因此要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完全接受这些复杂的文字指令是非常困难的,他们更容易接受现实的情境,这个时候做一做可能要比说一说更有用。
  教师可以请两位学生到上面来,随着教师的指令示范着做一做,并作一些必要的讲解:一个学生抛,并在抛前先说这是第几次,面向学生解释有花的面是正面,另一面没花的则是反面,然后在相应的表格里打钩,就这样依次抛20次记录20次,分工有致,最后数出正反面各自的次数填在右边的表里,还要提醒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既迅速又安静。这样学生对这个活动的要求会更明确,操作起来才会更有效,才不会出现较多的无效操作。
  二、实事求是,培养品质
  做任何事情我们对孩子的要求都要做到真实,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更是统计的生命,没有准确的统计,就不会有正确的策略。由于学生对活动要求的不明确,在活动过程中也就糊里糊涂、模模糊糊地完成了这个活动,导致学生对统计结果的不自信。
  在整个活动中,有的小组在抛圆片时忘记数数,只顾着抛而忘记抛的次数了,看到其他小组结束活动,自己也将信将疑地停止了活动,导致了抛圆片次数的不准确;有的小组由于时间关系来不及完成20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是不愿意半途而废的,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便胡乱写出没完成的几次;有的小组听到其他小组的交流时,发现与其结果相差太远便偷偷改掉等等,都说明了这次统计活动的不真实,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因此也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
  在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以及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察觉到学生的有这些举动时,教师在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指出有这种行为的学生是不对的,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统计的结果是不能随意改动的,我们要真实地反映统计结果,只有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与判断。还要鼓励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及时完成或完成的不符要求的,但没有因此而随意改变结果的学生,要让学生明白实事求是品质的可贵,只有这样才能使活动有效,才能培养出学生“实事求是”的好品质。
  三、客观评价,体验成功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智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感情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活动交流时,教师对抛到总次数不是20次的学生视为“不成功”(教师没有对超过20次的学生做出评价,因为我想超过20次的学生也已经自动将多的几次擦掉了,可能就没有发现这样的学生,如果有,我想教师也会视为无效。)那么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感到很失落,与同桌辛辛苦苦得到的答案却被告知是没用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除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外,更重视老师的看法与评价。自己辛辛苦苦操作了十来分钟,最后老师却没有一点肯定,心里一定很不开心,又怎么会对学习感兴趣呢?久而久之便对老师失去了信任,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因此,对于没有按要求达到20次的小组,老师可以这样评价: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抛满20次的小组不要遗憾,你们有什么办法达到20次吗?(出现这种情况的小组多数是时间不够)很简单,只要再给他们一点时间再抛几次就可以了;那么超过20次的小组呢?可以将多抛的几次擦掉。这样就不会让“不成功”的学生有一种失落感,他们也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当然,这未必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所以在这一过程后要让孩子有一个反思的过程:刚才你为什么没有一下子就达到要求?你认为我们以后在这样的活动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又能从其他学生的错误中去寻得有效资源,何乐而不为呢?
  【片段二: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水果】
  在统计小朋友最爱吃的水果时,教师给出了五种水果,让他们用开火车的方式逐个报出自己爱吃的水果,其他小朋友则用画“√”的方式进行记录,最后整理成统计表。在统计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报水果时声音很轻,还不时有学生喊“什么什么”,坐在我边上的一位学生则手忙脚乱地擦擦改改;有的学生来不及记,记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最后只是胡乱选了一个,整个过程时间很长而且有点乱。我也观察了周围几位学生的统计结果,几乎没有两个人的结果是一样的,全班的统计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没错,本节课其中的一个目标就是能让学生用画“√”的方法进行统计,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这种方法适用于事件或是尚未发生、数量没有确定,或是事件里的信息没有固定的呈现规律,也就是随机性比较强的情况,像统计校门口过往的车辆、抛硬币、摸球游戏等等,都是过眼即逝、不留痕迹的,这些都需要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记录与统计的。但像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水果这种情况,数量是确定的,统计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请喜欢吃某种水果的同学举手或者站起来,让大家一起数一数、记一记,这样既安静又省时,也不会发生错误,更不会出现大家的统计结果千差万别的情况。
  因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不是说这节课学了这种方法就一定要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当然适当的巩固新知也是必要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要让学生善于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就要求教师要进行有效地引导。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可以向同学们征取意见:现在我们要在这几样水果中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水果,有什么好办法呢?让学生自己选择的话,除了课上学习的方法一定会出现第二种方法,也能让整个活动从无效变为有效。由此想到,会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可以作为这节课的目标之一。
  数学课堂上的实践活动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只有让活动有效,学生的学习才会真正有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吴江市同里实验小学)

推荐访问:浅谈 有效性 统计 实施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