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6日 04:20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公文大全 >

主持传播在智能时代的变革发展

发布时间:2023-03-14 16:10:12 浏览数:

□暴芸

随着传播主体泛化和传播内容的移植,传统意义上的主持行为已然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传统广播电视时代,主持人利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掌控节目进程,培养受众的审美旨趣。而在智能媒体时代,主持人将利用更个性化的有声语言和更丰富的副语言去贯穿场景,传播文化。但从本质而言,主持人依旧是通过与受众的互动来构建共同的语境,从而更好地传播精神文明和核心价值。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主持人的传播空间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新的注解。在后现代社会,人与机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主持传播作为一种媒介领域下受众和媒介之间互动关系的沟通桥梁,成为构建、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播渠道,主持传播在智能媒体下重新出发,将在传受语境中创造更多文明价值。

智能时代主持传播的变革。在智能时代,技术的成熟运用使得媒介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环境中的主体也随之变动与转型。2021年,更多虚拟主播走上屏幕,受众对于虚拟主播不再感到陌生,接受程度也逐渐提高。在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对实体主持人带来影响的同时,人们更加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来路与去路。而面对不断变革的媒介环境,传统节目主持人纷纷向新媒体进军,呈现“一专多能”景观。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教授2018年在中国新闻学年会开幕式致辞中所说:“字正腔圆不再是主持人的优势,个性化魅力开始走进大屏小屏。”变革中的媒介环境与媒介技术,也不断助力转型中的主持人在智能时代彰显人格化传播的魅力。

智能时代传统媒体主体的转型发展。传统媒体主持人要有从传统媒体跨向新媒体的勇气,要敢于开辟新舞台,走出舒适区,找准定位,实现主持人身份的转变。著名主持人方琼在2021第五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中提出,传统媒体主持人向新媒体“直播带货”进行转变,并以自身经历从人、货、场三个层面探讨传统媒体主持人的新媒体生存。其实,“人”是指主持人在转向新媒体做直播带货时要做“真人”,说“真话”,并从受众角度出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货”指的是主播身为带货“把关人”,要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内容,并在激流勇进的市场浪潮中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场”是指工作时的氛围感、样态、形式、语言和体态语,要明确新媒体直播间和传统媒体演播室的区别,巧妙运用语言技巧、互动方式和“直播意外”抓住人心,将受众带入到直播场中。

一、主持传播职业定位的转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多元网络环境中,主持人的职业定位逐渐从中心化到边缘化。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社会赋予广电媒体主持人“守望者”和“意见领袖”的期望,媒体又赋权主持人非同一般的话语权。可见,主持人要秉承主流媒体长期积累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网络拟态环境的建构中实现良币驱逐劣币的正能量传播中心化再造。主持人作为正能量网红,在融媒体时代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诉诸于专业性、社交性和人文性三个变向的价值表达。在未来主持传播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个人人格特质的挖掘,也要注重自身和交流主体之间的社群化,并且不断提升寻找和挖掘人格魅力持续弥散的能力。

二、主持传播阵地的转变。主持传播阵地在从电视荧屏转到手机小屏这一过程中发生转变后,在短视频生产逻辑的影响下,主持传播呈现出审美迁移、主持人中心归位、评价体系转变等特征,在综合受众需求、实务能力和学科溯源后得出了主持传播应该注重人格化展示、融媒体能力培养和理论深度耕耘的启示。以抖音平台中的网红记者和主持人账号为例,例如“主播说联播”“央视频”等,短视频平台上的传统媒体主持人正通过符号创造和解读,重新塑造他们的人格形象。

三、主持传播内容的转变。随着短视频的飞速发展,受众已经从原先只关注短视频的娱乐性慢慢转移到了内容方面。像Vlog作为一种记录生活的短视频,一开始是一些明星和网红参与其中,而内容的生活化和个性的故事化满足了明星表达自我个性的需求,通过人格化的表达方式进行自我形象的塑造。而现如今,传统媒体的主持人也慢慢加入到了Vlog的制作中,像康辉的第一个Vlog就为大家记录下真实的工作状态以及大国外交前线的全过程,这一系列的转变意味着中国声音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而这一变革的背后,是社会生态在社交媒体时代的重组。

智能时代传统节目的变革。在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冲击之下,传统媒体主持人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而传统媒体的节目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例如传统媒体的电视新闻,传统电视台对新闻演播室的全景化、数字化的改造,是融媒时代的一个特征。主播和演播室环境都是新闻传播链条的一环,在全景演播室条件下,多种媒体手段的运用对新闻主播提出了更高的配合要求。独立思考、主动表达,这是不变的,但角色要变,要由主播变成主编,由原先被动播报者变成主动参与创作者。能力也有变化,要由单一呈现的方式转化为具有视觉、思维联想、看图讲解的能力综合表达。国内电视新闻节目的同质化、“播音腔”等问题是一直存在的,在体制环境没有重大变化背景下,在融媒时代的今天只能靠技术的力量去打破传统的新闻模式。近年来兴起的演播室的改造,都是源于数字化的压力和新媒体的冲击。从另外一个意义来说,这种改造是媒介融合的一个表征,是新闻电子采集化的过程可视化。新技术推动了媒介的融合,产生了新的媒介环境,从而导致了传统电视节目新闻节目的相应变化,给日常新闻播报创造了一定的发挥空间。

除此之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在不断改革创新,开始在新媒体的的传播方式上下功夫,利用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与新媒体APP进行合作与融合,例如广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触电新闻APP,这种传播方式很贴近受众的需求,一经推出就占领了珠江三角洲的一些经济开发区和较发达地区,其实这种视频类的新闻传播方式是对传统文字新闻的一种变革和创新。

任何科学文化的研究都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背景,既要面向学科历史寻根溯源,也要立足当下探索前路。以历史视野回溯主持传播发展历程,以党媒经验匡正价值引领。在新文科建设浪潮下,播音主持学科教育教学也需进行解构与重组,改革势在必行。

智能时代下播音主持学科的现状。播音与主持这个专业是一个年轻的学科,从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苏联播音经验汇编》再到《播音业务》等一系列对播音经验书籍的出现,伴随着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专业的建立以及1994年《中国播音学》的出现,这个学科正式建立。如果从建立开始算起,发展至今也不足30年的时间。各种播音经验书籍的出现,说明这一学科是根据实践得出而不是空想出来的,研究对象是“人”动态的以及发展和变化的广播电视行业,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播音主持学科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并不是单纯学习一项技能,而是真的需要通过多方位去培养人才。从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建立至今,中国播音主持学科是不断进步的,从一开始对于播音经验的汇编到之后结合各个学科进行研究,比如传播学、美学、新闻学等共同形成了中国播音学,这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和积累的过程,通过一些播音先行者如张颂、齐越等人的不断努力,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如《朗读学》《朗读美学》《播音发声学》《广播电视即兴口语表达》等,对主持播音这个学科进行了充分的补充和有力的延伸。

中国播音学的研究向来都是开放性的,而这个开放性虽然吸取了各个学科的精华内容,但也带了学科迷失的问题。因为研究的立场不明确,且较多地依赖于其他学科,致力于实现“丰富”播音,这非常有可能丢失掉原本属于这门学科的自信,弱化专业特色。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这门学科越发迷失在新媒体的冲击中,开始自我封闭,不做出积极改革,直到近年来才慢慢开始发生转变。

重构智能时代下播音主持学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中把“守正创新”科学概念突出地提至全党面前,赋予守正创新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改革发展中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播音主持学科教育也应坚守“守正创新”理念,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守播音主持学科体系之正、守培英育才教育规律之正,创思政教育模式之新、创学科融合发展之新、创专业人才培养道路之新。在“守正创新”理念引导下,播音主持学科教育也应因势乘“新文科建设”教育东风。要想建构播音主持学科的逻辑新起点,就必须对人才培养中的“通才”与“专才”重新定位,拓展学科建构疆界,转换学科建构范式。新的逻辑起点上的知识生产与学科范式建构,既是播音主持学科对学科发展瓶颈与不足的改进和优化,也是对新科技条件下学科再造和升级的突破。知识图谱的重建,知识生产范式的建构,人才培养体系的更新等将是播音主持学科当前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重塑主持传播教育理念。播音主持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应当灵活转化思路,时刻关注媒体现状,紧跟市场需求,拓宽培养路径,继续深耕分层教学、差异化教学,持续探索数据驱动下的适应性教学,不断完善评价标准的维度及导学方案的设计,始终重视教学团队成员梯队建设及成果转化,从而实现课程体系的价值重塑与产教融合的协同创新,完成高校的育人使命和价值显现,赋能播音主持行业的未来发展。要从课程思政对新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角度出发,结合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在校学生的教学体验加以论述,探索一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之路。

智能时代下主持人应肩负社会责任感。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节目主持人完全可以“仿古开新”。我们回顾延安时期党媒话语表达是可以学习到一些经验的,如把握话语主动权、打通话语表达进路、关注话语表达效果和用百姓的话传达党的政策等。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环境下,党、政府和人民是利益共同体,喉舌意识是多数人民利益的集中体现。党媒在面临新媒体冲击难以发挥自身权威性的优势的背景下,要积极创新自身宣传话语体系,推动新媒体的融合,并在群众关系、时代意识、情感色彩三方面满足人民群众作为党媒主要服务群体在不同时期的差异化需求,使党媒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智能时代主持传播应更具有人格化与人文性。当今时代的融媒体主持人在话语表达方面要“以史为镜”,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化与人文性,话语表达的表现形式、有声语言、语境也要更加多样化,顺应受众分层化和技术手段智能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智媒深刻影响主持传播主体人格的文化生成机制,在未来主持传播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个人人格特质的挖掘,也要注重自身和交流主体之间社群化,并且不断提升寻找和挖掘人格魅力持续弥散的能力。

智能时代下应提高主持传播技巧。在智能时代,系统化、时代化、科学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尤为重要,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地域文化、促进民心相通、兼顾信息传播与文化传播功能是每一个口语传播者的使命。每一个口语传播者需要做好融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者、把关人、文化宣传员、主流价值引领示范者、社会情绪稳定员、产业运营的推广人,这是融媒体时代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播音主持人才的新要求,这需要传播主体具备良好的传播技巧,而这就需要几个前提条件。首先是过硬的专业业务能力,这其中包含了规范的普通话语音、适当且恰当的副语言、流利且生动的语言表达及主持技巧方式;
其次,主持人内在的知识储备为语言表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比如所拥有的知识、技能、思维习惯、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能力等;
最后,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其所具备的整合信息、驾驭能力、气氛调控等方面的能力,都是主持人自身隐性的知识和素质修养。因此,过硬的政治素养、全媒体的采编播制能力、超学科融合的文化素养、跨行业的主持传播能力是构成播音主持人才融媒素养的主要内容。

当智能技术成为构建日常生活的结构性力量,并通过嵌入、融合等方式延伸了个体机能,提供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与个体感知,主持传播实践活动正是体现着人机关系的新型生态变化。迈入智能时代,现实社会的不同层面均被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深刻改写,由此也推动着主持传播研究的未来转向,既要挖掘时代价值又要追溯历史流变,在不断开拓过程中展现多元的主持传播研究新视角。智能时代的到来对媒介生态所引发的一系列变革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直接体现。当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推动着媒介环境和媒介技术发生变化之时,掌握主持传播能力的人也必须做出改变,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上升,顺应时代发展。无论是真人还是虚拟人,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业界实践都不可能一成不变,只有“变”才会加速学科发展,才会促使社会变革,才能推动人类历史不断向前。

猜你喜欢 媒介传统媒体主持人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出版广角(2022年8期)2022-05-24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综艺报(2022年8期)2022-04-29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5期)2019-05-28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阳原县第四实验小学快乐作文·低年级(2017年9期)2017-10-11论媒介批评的层面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4期)2017-05-27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记者摇篮(2015年5期)2015-04-20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新闻前哨(2014年9期)2014-12-13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新闻前哨(2014年9期)2014-12-13小蛇圈圈绕的答疑会好孩子画报(2013年1期)2013-04-17

推荐访问:变革 主持 传播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