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02日 05:39 星期四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工作计划 >

十九届五中全会党课讲稿8篇

发布时间:2020-11-04 10:05:13 浏览数:

【编辑按】未来五年,中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持续减少;到2035年,中国碳排放达到峰值后将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小编为您整理了《十九届五中全会党课讲稿8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十九届五中全会心得专题汇总 300篇  更多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想

  提升创新能力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并将其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技实力直接关系到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当今世界,核心技术、高端科技就是现代的“国之利器”,谁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赢得长远发展的巨大优势。

  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国际上,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各国都千方百计筑强已有的科技优势,而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换不来的,在引进高新技术上我们不能抱任何幻想。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无论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内涵型增长,还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水平,都需要强大的科技支撑。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奋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走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把更多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唯此,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首要的是明晰主攻方向。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找准我国科技发展现状和应走的路径,把发展需要和现实能力、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统筹起来考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将现存的“卡脖子”环节逐个攻克。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关键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创新创造者营造良好环境、提供基础条件、搞好相关服务;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努力解决基础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转化、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要狠抓创新体系建设,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同时也要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重点是抓好科技创新主体。既要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又需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力争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没有科技的自立自强就没有出路。我们要深刻认识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长期性、艰巨性,提前谋划,保持定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保已经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真正落实到位,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技创新的动力引擎。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想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强调的是,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我国经济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上取得重大突破,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实践充分表明,推动高质量发展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质量问题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挑战,关键在于办好自己的事,提高发展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突出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就“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作出工作部署,明确了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国内市场、深化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发展,到文化建设、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社会建设、安全发展、国防建设等重点领域的思路和重点工作。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就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们就一定能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科研人员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讲话材料中医党员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座谈会发言材料人大机关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发言材料财政局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实施总结汇报发改委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总结科技局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工作方案2020全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读书会讲话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创十四五新局面心得体会4篇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创十四五工作心得体会4篇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想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强调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为“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的创新发展擘画蓝图、明确目标,必将进一步提振全社会创新自信、释放创新活力,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十三五”期间,我国研发投入大幅增加,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差距和不足。正如五中全会公报所分析的,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新征程上,只有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才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当今世界,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尤其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只有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发挥协同作用,才能事半功倍。这就需要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创新是全方位的、多层面的,科技创新之外,我们还需加强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更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事业,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充分释放各方面创新创造潜能,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质的禀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需求,我们要切实将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创新的一系列重大部署落实好,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守正创新,开拓创新,早日迈进创新型国家的前列。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想

      中国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未来五年,中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将取得显著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持续减少;到2035年,中国碳排放达到峰值后将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描绘的中国未来发展愿景中,关于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目标设定成为一大亮点。联系中国最高领导人不久前在联大会议期间宣布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等重大目标,国际社会不难看出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国际社会最关注的焦点议题之一。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过去五年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前所未有。“天更蓝、水更清、空气更清洁”,这不仅是每个中国人的亲身感受,也是在华工作和生活的外国人士的切身体会。官方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80多个城市开展低碳试点建设;绿色建筑占城镇新建民用建筑比例达到6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女士日前在接受专访时指出,在“十三五”规划的25项发展指标中,资源环境指标达10项,占到40%的比重,凸显了中国政府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

      当前,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中国执政党领导国家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从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透露的信息来看,中国将在总结过往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绿色发展将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当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而细读一系列生产生活领域绿色发展目标的设定,不难发现,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有着短期与中长期有机衔接的特点。从未来五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这些绿色发展目标既体现出中国执政党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做的不懈努力,也展现了中国履行发展中大国义务的责任担当。

      作为中国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给中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是发展质量的提升。比如,过去五年,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不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这次五中全会公报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并再度强调绿色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无疑会推动生态环保产业孕育出新的投资机遇,不断产生拉动中国经济的新动能。据相关机构估算,中国绿色经济产值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2万亿元,约占GDP的8%;到2035年,有望达到GDP的10%以上。不少经济学家预测,下一步中国经济发展,主要靠绿色经济增长。

      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中国在坚持绿色发展之路的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不断贡献中国智慧、理念和方案。过去五年,中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推动达成《巴黎协定》实施细则,提前完成对外承诺的2020年碳排放目标;率先签署和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成为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国家……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大系列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并表示将为实施《巴黎协定》作出更大努力和贡献。这一郑重承诺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赏。曾在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任职的能源政策研究员马克•莱文认为,中国设定碳中和目标,可能会鼓励其他国家采取比以往更积极的行动。俄罗斯自然资源和生态部顾问叶夫根尼·瑟罗耶奇科夫斯基指出,中国在加强本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为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作出重要贡献。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次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态发展目标和愿景,不仅将推进中国高质量发展,也将进一步助力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更是着眼于人类永续发展做出的历史抉择。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中国,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积极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想

      弘扬核心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北京11月2日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战略全局,对 “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这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实现中国梦,必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突出强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制度,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建设持续引领社会新风尚、满足人民新期待、激发发展新活力,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现代化,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要重视文化的价值,越要加强文化建设,为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

      文化是软实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则是硬任务。“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期,必须在文化强国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引导人们坚定“四个自信”,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凝心可聚力,心齐可移山。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体中国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力量之源。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文化凝心聚力、以文明交流互鉴,中华民族必将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想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作出重大工作部署。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带来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我们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

      从根本上说,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新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党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是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是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的。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加快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我国有14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万美元,是全球最大和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增长空间。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只要顺势而为、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条件构建新发展格局、塑造新竞争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将持续上升,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为其他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将更加广阔,成为吸引国际商品和要素资源的巨大引力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正是要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要科学认识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系,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还要认识到,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也要把握工作着力点。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我们就一定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想

      “十四五”,社会治理开新局

      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十三五”期间,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步伐加快,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良好,为“十四五”开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5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保持在80%上下,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将达到46.5%左右,这些数据得来不易。微观上,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降至0.025人以下,注册志愿者人数到2020年或大幅攀升至1.6亿人左右;宏观上,社会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稳步推进,“放管服”不断推向纵深等等:这些都是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正稳步推进的鲜活注脚。

      制度建设和技术进步是社会治理的“双翼”。社会治理指标规划基本围绕制度建设和技术进步两个方向进行资源配置与目标设置。可以说,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以制度建设为主,技术进步为补充,重点在于利用制度规则和现代化技术来调节社会主体间相互关系,降低社会有效治理的各种成本,达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制度建设与技术进步相得益彰,也是过去几年社会治理探索中的一大亮点。

      “十三五”期间,政府、社会主体与国民个体在社会治理中的权利责任越发明晰,社会治理结构、主体间组织方式等体制创新逐步完善,各主体共建共治的合作架构越发稳固,共享治理成果的制度规则也不断完善,可以说,党委领导力和社会自治成熟度的不断提高、不同地区社会治理差距的逐步拉近,标志着我国社会治理事业开启新篇章。

      今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推动国际经济社会大环境加速变化,结合这些“变量”来展望,“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可能会更加趋于稳健。中国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向“公平普惠”“和谐互助”“安定有序”方向发展。中国的社会治理将以一种稳健的步伐向“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传统理想社会变迁,呈现“安泰”之美。

      “均无贫”,向更加公平普惠的社会发展。在全面摆脱绝对贫困后,相对贫困问题仍需要我们应对,与此同时还应从收入、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逐步构建“无歧视”社会,解决经济中高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收入不平等、文化教育不平等问题,提高全民全生命周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和无寡”,向更加和谐互助的社会发展。只有从制度上调整好人与人的关系,明确社会治理主体间责任义务,才有可能达成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目标。“十四五”社会治理相关规划将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包括从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到村社层面的乡规民约,让人与人的关系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社会自治能力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社会组织的发展、志愿者队伍的充实以及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发挥会更引人注目。

      “安无倾”,向更加安定有序的社会发展。国际社会竞合日趋复杂化,中国社会的安定至关重要,社会治理要向着更加安定有序方向发展,这也是为国际竞合提供基本保障的需要。进入“十四五”阶段,“安全”“稳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将更加突出,通过公共安全、国家安全体系的建立完善,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将有更多制度化的解决方式,复杂国际环境中国家、社会的安全状况也会进一步改善。安定的环境与秩序的完善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最终导向中国社会治理的旨归——国泰民安。


         学习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想

      “人民至上”擘画新蓝图

       宋燕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金秋十月,正在北京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未来5年乃至15年中国发展擘画蓝图。

      这是意义非凡的高光时刻,也是逐梦未来的重要里程碑。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深深懂得“人民”二字的分量。超过5000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6000万人,棚户区改造开工累计2157万套……回眸“十三五”,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始终闪耀在砥砺奋进的征程上。进入“十四五”,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人民至上依然是不变的“主旋律”。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开展网上意见征求……一系列“开门搞规划”的动作,将“十四五”规划编制的主角引向了每一个普通的“人民”,让最广大的群众参与到治国理政中来,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顺应民心、汇聚民智、聚焦民情,就能以高度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为“十四五”发展规划精准定位导航,切实让规划字字句句落到人民心坎上。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之所望,素履以往。一张中国的发展蓝图,承载着亿万人民的美好愿景和梦想。让每个人都能享有更高水平的卫生健康服务,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早日成为现实,让庞大的老年人群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驶向“十四五”新航程,擘画发展新蓝图,当牢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是真正的英雄。心中有人民,脚下有力量。深深扎根于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与人民同频共振,古老的东方大国一定能在前进的道路上劈波斩浪,以更加自信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书写新的更大的人间奇迹。


    推荐访问:党课 讲稿 全会 五中 九届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