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4月29日 00:15 星期一
当前位置 首页 >公文范文 > 事迹材料 >

2021年乡村建设行动心得感受范文【5篇】

发布时间:2020-12-02 10:12:30 浏览数:

【编辑按】。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小编为您整理了《2021年乡村建设行动心得感受优秀优秀范文【5篇】》,给您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借鉴。


 2021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心得感受论文

  乡村建设行动得心中有“主”

  乡村建设行动得心中有“主”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县为我们树立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案例案例样板。安吉县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理念,是全国首个生态县、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不仅环境优美宜居、经济富美宜业,而且景色秀美宜游、民风淳美宜文。德清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上为我们树立了另一个标杆,该县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因势造景发展休闲旅游、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热情、共建共治共享美丽乡村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人勤春来早,凡事贵在干。综观安吉县、德清县的建设改革成功实践,究其原因,概而言之,就是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真干、实干方能开拓先业、铺垫基业、成就事业、铸就伟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安吉县、德清县的实际情况与全国各地或多或少有着相似之处,学习这些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对深入推动乡村建设行动战略有着重要启发意义。我认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得做到心中有“主”,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保持定力,贯彻主略。安吉县、德清县之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成绩突出,一个根本缘由就是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安吉县刚开始也是“脏乱差”的局面,但自2008年起,安吉在全县开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以“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总体目标,以“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为主要原则,以“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四大工程为基本路径,驰而不息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所以才有了今天的生态环境“美”如画、历史文化“韵”如诗、人居环境“净”如洗、经济发展“业”如歌。当下,党中央提出要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战略,这是一个需要久久为功的战略。我们要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的定力和决心,这样才能贯彻落实好这一远大战略,才能推动乡村建设行动战略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具体到我们当地的实际,细而化之,我们要努力探索乡村建设行动的本地模式、路子、做法。水滴石穿,是因为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对于乡村建设行动该如何振、怎样兴,有了总体战略和具体措施之后,我们就要一心一意、一战到底、一举成功。

  因地制宜,打造主业。乡村建设行动,基础在于产业,关键在于产业。没有产业作支撑,乡村建设行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业兴旺,最为重要的是因地制宜,找到适合本地发展、体现本地特色、发挥本地优势的主要产业,凝心聚力打造好、运营好、发展好。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上墅乡刘家塘村、灵峰街道大竹园村和蔓塘里自然村,德清县阜溪街道五四村、莫干山镇燎原村,这些地方的成功实践有力地证明了找准业、建好业的重要性。德清县莫干镇燎原村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挖掘“民国文化”“农耕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保护传承村落人文色彩与乡土古韵并存的传统风貌和历史记忆,致力于开发清境文创园、郡安里度假区等文化体验类旅游产品,形成集创意办公、文化展示、论坛基地、精致西餐、艺术酒店、室外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创智、创业特色基地,全力打造中西风格融合、民国风情彰显的莫干山门户,成为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海派风情文化名村。

  人民参与,激发主角。乡村建设行动离不开人,没有人的参与,乡村建设行动只能是停留于口头上、文件中。光有政府唱独角戏的乡村建设行动,不能称为振兴,也不能振兴。乡村建设行动的主角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乡村建设行动的建设者、推动者、实践者。无论是安吉县的经验,还是德清县的做法,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实践、推动。由此,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民群众的才智,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活力、动力、伟力,这样,方能凝聚起推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磅礴力量,最终实现乡村建设行动的宏伟战略目标。

  精心谋划,当好主导。千人千面,千村千貌。各地的乡情、村情、民情不一样,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思路、路径、方法、策略等也应不一样。针对各地的差异性、特异性、具体性,政府要精心谋划,做好主导者。要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按照“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谋划好农村改革、绿色美丽农业、美丽乡村建设,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移风易俗,塑造主流。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根与魂。乡村建设行动需要健康向上积极正确的文化为乡村铸根立魂。因此,要加强乡风文明、民风淳朴、家风良好建设与引导,破除、转变恶风陋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流导向。当前,在农村,赌博现象、迷信文化、庸俗低俗媚俗文化、铺张攀比现象等不良文化风俗仍在一些地方存在,需要我们用健康、积极、正确的文化风俗去消解、破除那些病态、消极、落后的文化风俗。有了好的风俗,才会有好的精神状态和面貌。


 2021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心得感受论文

  “巾帼英雄”助力乡村建设行动

  乡村建设行动包含人才、产业、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而排在首位且重中之重的是发挥人才振兴作用。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战略中,妇女不仅仅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主力军,更是农村经济建设的排头兵、良好乡风的塑造者、和谐农村的稳压器。这些年来,xx省长宁县广大妇女勇敢地从“幕后”到“台前”,参与乡村建设行动,积极推动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妇女积极参与政治建设,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陈诚是一个“80后”,16岁就到沿海打工,从一名普工干到高管。2013年春节回家,看到家乡发生巨大的变化,对家乡有着深厚情结的她放弃高薪回到家乡。从最初任村主任助理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干到村党支部书记。2019年,在村建制调整工作中,她任马村党支部书记。在沿海接受过先进思想熏陶的她,为了让佛来山的梨子和梨花白酒能卖出好价钱,2018年,她发展了“互联网+”,在全县率先开通电商平台“佛来e红商”,让村里的农产品实现了“线上”销售。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佛来e红商”平台已成为农副产品滞销的“利器”。今年疫情期间,很多地方的产品卖不出去,而马村的农产品则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得十分火爆。除了网上销售农产品,她还为城区居民进行点对点配送服务,大到白酒、水果、畜禽,小到蜂蜜、梨膏、豆豉、佐料等农特产品,可谓应有尽有,不同程度满足长宁县城及周边区县的需求。“佛来e红商”作为马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截至今年9月底,销售额已达26万元。

  妇女积极参与产业发展,不断促进家庭增收带动村民致富。

  卢进珍是一个嫁到长宁县梅白镇碧湖村的云南人,她能说会干、善解人意。夫妻在成都经营了一家劳务开发公司,生意做得风生水起。2016年,村级两委班子换届,因她丈夫年轻有为被群众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面对人生的抉择,他的丈夫为难了。如果回家乡任职,成都的公司就没人管理,一年至少会损失好几十万元。卢进珍知道丈夫的想法,便陪同丈夫一起回到家乡。她让丈夫全身心地投入工作,自己主动担起家庭的职责,同时还经营了一个农家乐和家庭农场。碧湖村的甘蔗特别多,为了能解决老百姓甘蔗销售难的问题,2019年,卢珍进投入20多万元,开了一个榨糖厂,把本村和周边的甘蔗都集中收购,每年可以解决200吨甘蔗。今年又扩大场地,购买了新设备,再次投入20多万元,预计能把周边几个村的甘蔗都能收购完。卢进珍经营的农家乐靠近碧浪湖岸边,因多年无人承包经营,房屋破烂,卢进珍投入40多万元,对这个陈旧的农家乐进行整修,让冷清多年的农家乐又热闹起来,让村上闲置的资产得以充分运用。在她精心的打理下,农家乐生意很好,还长期雇佣了周边的几个农民工。梅白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罗铭春说,卢进珍知书达理,非常支持村上的工作,为乡村建设行动做出了积极贡献,是名副其实的“巾帼英雄”。今年9月,卢进珍家庭被县委、县政府表彰为“爱岗敬业”最美家庭。

  妇女积极参与文化建设,不断焕发乡风更文明、社会更和谐的新气象。

  侯跃是一名老村干部,从1997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到现在已有23年。去年村级建制调整,她所在的村合并到马村社区,她也调整到马村社区任副主任。她工作经验丰富,干事雷厉风行,办法多、点子实。她说,当村干部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遇到“贫困钉子户”。周某是一个贫困户,父母60多岁,一家三口长期不和,两年前村上给他家修了新房,至今都没有粉刷装修。周某懒惰颓废,40多岁还未讨亲。一家三口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大吵大闹,就连一日三餐都是各管各的,吃完的碗筷也不刷洗,全部堆放在地上,屋里屋外堆满了垃圾、布满了灰尘。社长见他家影响不好,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都没有结果,反被轰出家门。侯跃得知后,和村上几个干部到他家,帮他家洗碗,打扫卫生。侯跃一边帮他做家务活一边聊家长里短,讲文明新风、家庭和睦的重要性。周某一家人见村干部亲自帮他家做家务事,心里有点不好意思。当面表示,以后再也不吵闹,要用勤劳的双手改变家里的面貌。为了彻底唤醒周某一家人的斗志,侯跃接连几天都到他家,苦口婆心反复做其思想工作,教育他们要勤劳致富,改变陈规陋习。侯跃用实际行动和春风般的语言慢慢感化了这家人。仅半个月时间,周某振作起来,房间变干净整齐了,墙面也刷白了,还添置了一些简单的家具。一家三口又回到正常而和谐的生活。侯跃还介绍周某到附近工地打工,周围邻居都说周某像变了个人似的。周某逢人就说,是侯跃感化了他,让他找回了自信,他表示一定好好工作和生活,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家里的现状,不再给村干部添乱。

  妇女积极参与生态建设,不断呈现环境更优、乡村更美的画卷。

  今年58岁的侯兴友是长宁镇马村社区马村组人,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曾担任过乡镇人大代表,在群众中威望较高。侯兴友家位于马村社区水产示范核心区的杨柳湾旁,是全县有名的文明院落。为了让观光的游客和检查的领导有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侯兴友不仅把自家门口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主动带头参与这条环线的卫生环境整治,定时修剪柳树枝丫。十余年来,杨柳湾的环境越来越好,大家都说离不开侯兴友的示范引领。2012年,水产基地提质改造,村上准备围绕水产基地修建一条1.8公里的小环线,但要占几家农户的土地,当时绝大多数农户不同意,侯兴友第一个站出来无偿拿出土地,并积极开导群众积极支持村上的工作。在侯兴友的感召下,村民纷纷把土地无偿拿出来支持建设。如今,这里成了全县乡村建设行动的水产示范区。2018年8月,侯兴友被该镇党委评选为竹乡美丽庭院“最清洁户”,被长宁县评选为“竹乡美丽庭院建设示范户”,同年12月,被宜宾市妇女联合会表彰为“最美酒都村嫂”。

  妇女积极参与民生建设,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自豪感。

  今年33岁的曾玉霞曾是长宁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办公室副主任。2017年5月,曾玉霞主动申请到双河镇伏头村任第一书记。伏头村属高山村,林地多、耕地少,村上多数男性都外出务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妇女、老人、儿童。伏头村是“十二五”省级贫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7户222人。为了让伏头村尽快脱贫,曾玉霞走村入户,广泛了解征求贫困户意见,提出实施“脱贫攻坚+乡村建设行动战略”,坚持把壮大富民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核心任务,走出了一条“村有扶贫产业、户有增收门路”的产业发展之路。通过“种植大户+村集体+贫困户”模式,大力发展以红心猕猴桃、竹荪为主的种植业,以尼泊尔香猪为主的养殖业。依托龙背岭、川南特色民居等资源优势,开发川南民居乡村森林康居体验。曾玉霞三年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她的带领下,伏头村发生了质的飞跃。2018年12月,伏头村顺利通过整村脱贫省级验收,5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6年不足3000元提高到10800元。村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交通条件彻底改变。全村现有硬化水泥路28.43公里,实现社社通硬化路,户户通入户路。新建了卫生室、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伏头村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村民干事创业的激情空前高涨。伏头村先后荣获市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市级就业扶贫示范村、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曾玉霞也先后荣获宜宾市“三八红旗手”“xx省优秀第一书记”“xx好人”等荣誉称号。


 2021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心得感受论文

  “以前羡慕城里人,现在哪个不羡慕咱村里人。”在xx省成都市郫都区安德街道安龙村走访时,不时有村民这样说。从“驻村大师”到“新村民”“新农人”,郫都区乡村变化和振兴的背后,离不开人才的作用,更少不了人才创新机制的助力。郫都区创新开展“大师驻村”活动,目前已引进36名大师结对服务33个村,搭建起“大师+团队+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才“金字塔”。

  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即将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成为现实,“十三五”顺利“收官”,“十四五”即将开启新的征程,在此基础上加快乡村建设行动的步伐,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重要课题。建设、发展关键在人才。而说到人才的选拔和使用,话题自然就多起来,但归根结底,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战略,更应当注重人才资源的整合。乡村建设行动,要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要有一个向着幸福奋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驻村大师”到“新村民”“新农人”,人才资源的整合不可或缺。

  郫都区盘活乡土人才助推乡村建设行动,就是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让他们完全融合到“乡土”中来,成为“新村民”“新农人”。这样的“人才”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扎根桑梓,在本土的生产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土专家”;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外打拼多年的“新人才”;三是愿意到乡村投资的“城里人”。这两方面的人才有一个共同的家乡,都愿意为家乡的发展出力,是乡村建设行动的宝贵财富。郫都区用好乡土人才的系统策略,是乡村建设行动路上的大胆探索。由“驻村大师”牵头,带动一方产业,可谓前景无限。

  围绕村域发展需要,郫都区出台《“共享田园新村民”引进指导意见》,开展“新村民”招募,推动“人才下乡”“人才兴乡”。目前,已引进“新村民”17名,涉及花卉、文创等产业。这样的“招募”体现的就是“唯才是举”。所“招募”之“才”,不是用来供奉摆设的,在专业方面没有“两把刷子”,无论你“来自何方”,都不能胜任,更不要说取得多大的成就。郫都区创新开展“大师驻村”活动,以挖掘本地人才资源为载体,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乡村建设行动中来,搭建起了“人才回流”的有效平台。

  整合人才资源,助力乡村建设行动,除发挥“田秀才”“土专家”重要作用外,招募“驻村大师”是比较先进的举措。这些从不同的地方“走出去”创业的“乡土人才”,只要“回流”得好,便给乡村建设输入了新鲜血液,他们从外面带回的先进经验、先进技术,很好地补齐了偏远山区建设的“短板”。同时,把这些先进的东西与“土方法”结合起来,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产业发展就有了很好的技术保障。通过这样的资源整合,从三个方面凝聚起乡村发展的磅礴力量,同时也满足了一些有识之士的“田园梦”。

  事业因人才兴,人才因事业聚。乡村建设行动是与广大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伟大事业,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多渠道、多层面的“乡土人才”聚合起来,将所学的本事用在家园建设上,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事情。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战略,就要彻底改变以前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在“筑巢引凤”上下足功夫,一方面吸引“本土人才”有效回流,另一方面让更多的“新村民”“新农人”融入乡村,更多的“驻村大师”立足乡村谋发展,“驻”出乡村建设行动的新景象。


 2021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心得感受论文

  立足“三线” 助力乡村建设行动

  国庆假期期间上映的影片《我和我的家乡》票房口碑一路高开高走、反响热烈,该片由五个小片段合成,紧扣时代发展主旋律,围绕脱贫攻坚、乡村建设行动等话题,讲述中国五大地域的家乡故事,展示脱贫攻坚成果,抒发人们的家国情怀。

  影片以小人物的视角讲述一个个看似荒诞不经、实则感人至深的故事,令人时而捧腹大笑、时而潸然泪下,引发观众强烈共鸣,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国家开展脱贫攻坚战略以来农村的各项变化,也切实体会到热爱家乡的有志青年为了家乡放弃理想坚守深山、扎根农村、顽强拼搏、乐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同时也折射出农村发展中存在医疗、教育、交通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亟需解决。

  保基本、防大病、兜底线,农村合作医疗提升农民幸福“基准线”。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由来已久,尤其对农村地区来说一场大病会令本来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200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9年,中国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战略部署,确立新农合作为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调整新农合的人均补助标准,提高贫困人口的大病报销比例,大大节省了农民在就医看病方面的巨大开销,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效缓解看病贵的问题。当前,国家面临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城市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要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完善县、乡、村医疗设施储备,充实县乡村三级医务人员队伍,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打通村民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要加强对村民的健康教育指导,引导村民不搞封建迷信,相信医学、尊重科学,讲究生活卫生,提升健康指数、幸福指数。

  引进来、走出去、多渠道,运输网格打通农村物流“新干线”。农村产品或是无人问津或是滞销,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不便、运输不畅。“要想富先修路”,便捷的交通运输是农民走向脱贫致富至关重要的因素,要打通交通运输“中阻梗”,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建设畅通的运输体系,让扶贫产业走进来,让农民产品走出去。要加大宣传力度,坚持与时俱进,利用网络自媒体带货宣传,打通产品销路。同时要立足当地特色,挖掘特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避免千篇一律的城镇化建设。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以点带面、以面带片,辐射带动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兴教育、重知识、育人才,教育为本打造新型农村“起跑线”。乡村美,中国才能美,乡村发展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教育通过知识的传承将贫困山区的孩子输送出去增才干、长才干、见世面,成长为可堪重用的栋梁之才,在学成之后反哺支援家乡建设,带领家乡父老乡亲一起脱贫致富、奔赴小康。部分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教学质量低、生源稀少、师资队伍弱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农村教育质量,成了制约乡村发展的弱项。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为乡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在乡村建设行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村地区教学环境,加大对农村教师的生活补助,让农村教师能够安心、放心、顺心从教,为乡村建设行动、国家建设培养输送人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家乡是在外工作、求学游子们最深沉的眷恋,家乡的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走出家乡的儿女们共同的心愿,也是祖国走向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我们要下好全国发展“一盘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促进城乡融合,确保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信念、攻坚克难,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共同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新成效。


 2021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心得感受论文

  “四个双向”助推乡村建设行动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致力破解基层治理新问题,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创新推行以“村‘两委’成员进入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以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促进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带动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建设行动”为主要内容的“双进双促”模式,通过“四个双向”措施,助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迈入“快车道”。

  “双向进入”搭平台,拉响乡村治理“主引擎”。坚持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与合作社的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优势结合起来,鼓励村“两委”成员带头领办合作社或者通过法定程序进入新型经营主体,为基层党组织参与新型经营主体管理运行搭建了平台。大力吸收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进入村“两委”班子,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及参与乡村治理撑起了“后台”。全区共有144名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进入村“两委”班子,有277名村“两委”成员进入新型经营主体。初步构建了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广大党员群众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新型乡村治理体系,形成了共建共治的新格局。

  “双向组建”强核心,筑牢乡村治理“火车头”。强化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核心地位,采取“产业带上建党委、产业链上建支部”的方式,通过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等方式,成立产业园党委2个、合作社党支部39个,合并调整合作社党支部59个,不断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采取在农村党员干部中选派一批、在新毕业大学生党员中选拔一批、在复转军人党员中选聘一批等“三个一批”措施,选派合作社党建指导员150名,加强党建工作指导。全面推行党的工作、组织活动、党员示范、人才支撑“四进合作社”模式,选派合作社辅导员352名,设置党员责任岗、示范岗、先锋岗等466个。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进企业车间、进生产班组、进产业基地、进田间地头,党组织政治功能进一步强化,组织力得到有效提升,成为引领乡村治理的“火车头”。

  “双向培养”育骨干,锻造乡村治理“主力军”。发挥带头人队伍在乡村治理中的关键作用,采取把新型经营主体和返乡创业人员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创业带头人或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把党员带头人和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逐步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或村“两委”成员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带头人队伍。深入开展“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聚民心活动,先后共有410名合作社优秀会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35名。扎实开展“党员亮身份、挂牌争先锋”活动,培育党员产业示范户4291户,引领带动种养大户、致富能手等1.1万余人,引导广大党员和致富能人在推进乡村治理中发挥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动作用,培养壮大了一支乡村治理的骨干力量。

  “双向促进”聚合力,跑出乡村治理“加速度”。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支部领办培育一批“专业社”、抱团发展提升一批“联合社”、示范创建打造一批“示范社”等举措,合作社呈现出类型齐全、快速推进、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发挥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乡村环境治理、脱贫攻坚等社会公益事业。组建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乡贤理事会等社会组织深度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合作社带动、党员帮带、能人带动、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了帮扶贫困群众“全覆盖”,彻底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村党组织基本实现了能人管事、有钱办事、照章理事,提升了服务群众能力,夯实了农村基层党建根基,引领乡村治理驶入“快车道”。


    学习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心得感受[6篇]党支部贯彻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总结[6篇]党支部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6篇]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乡村建设行动心得体会[6篇]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贯彻乡村建设行动心得[6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暨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心得[6篇]学习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受(乡村建设行动)区司法局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助理乡村振兴战略调研开题报告_全区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调研报告5篇(党建,脱贫攻坚,乡村建设)



    推荐访问:乡村 感受 心得 建设 范文

相关文章: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