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哥学习网 - www.lg9.cn 2024年05月21日 15:41 星期二
当前位置 首页 >情感故事 >

浅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的培养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

发布时间:2019-02-08 06:28:29 浏览数:

  摘 要:湖南省隆回县是一个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之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离不开“非遗”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但是,在人才培养与开发中,我县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我县必须在传承人、专业人才、文化产业人才这三方面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中再接再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业人才;文化产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K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14-02
  
  一、我县“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取得的成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世世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文化生态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致使一些珍贵的资源濒临灭绝。中国也是如此,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其中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出了系列规定,这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首次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布的权威指导意见,该“规定”明确指出了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指出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2006年是我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里程牌。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举办了第一个“文化遗产保护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挂牌成立。
  在国家对“非遗”保护高度重视下,各级政府积极行动起来,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战之中。湖南省隆回县县委、县政府也不甘落人之后,先后组织数百人马对隆回县的民间文学、滩头年画、花瑶文化等进行普查、整理、建档。目前,我县共调查整理出非物质文化遗产650项,挖掘出了一大批社会影响大、文化价值高、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料和珍贵实物。除了整理出大量翔实的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也成绩斐然。2006年在国务院公布的我国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隆回县就占了2项,即花瑶挑花和滩头年画。2008年,花瑶呜哇山歌被列入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止目前,我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花瑶讨僚皈、七江炭花舞2项,另有市级11项,县级12项(其中9项是今年刚刚入选的)。隆回县成为我省拥有最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县之一,占邵阳市的一半。隆回县的“非遗”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有些一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笔者认为,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与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的方式延续,是传统文化中较脆弱的部分。①因此,对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我县“非遗”人才的培养与开发现状
  (一)采取的措施
  1、“非遗”传承人的评定与管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活态性,它以人为载体,世代相传。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并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精湛技艺,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的宝库,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因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归根到底是传承人的保护。②根据县政府办公室公布的《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评定奖励办法》的规定,2007年3月我县启动了首批传承人的评定工作,共评定传承人11名。同时,县人民政府为杰出传承人发放传承补贴。这是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大靓点,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认为我县的做法开了先河,并在全国推广。2009年我县对传承人的管理上又有新的举措,一是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修订出台了《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评定奖励办法》,提高了杰出传承人的补贴标准,国家级项目传承人传承补贴由每人每月800元提高到1000元,省级项目传承人传承补贴由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800元,市县级项目传承人传承补贴由每人每月400元提高到600元。二是强化了传承人的跟踪管理,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考核,奖罚兑现。对原已公布并享受传承补贴的11位传承人进行了全面的现场考核,对未能全面履行传承职责的传承人分别扣减了传承补贴,此举在传承人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刺激了他们增强传承工作责任心。三是开展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申报评定工作。2009年9月,我县开始聘请专家对12个县级项目的36名传承人进行了评审。直至2011年新评出22名县级项目的杰出传承人。至此,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队伍更加壮大。
  2、专业队伍的成立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过程来说,除传承人外,文化馆等专业队伍的建设也极为重要。他们不仅承担着文化遗产资料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而且承担着为大众提供传统文化交流平台的传播工作。这些专业人员通过组织广泛的宣传活动让普通老百姓知道“非遗”不仅是人类信息的一种存在形式,也是进行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的有价值的资料,更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依据。2010年,隆回县在省内率先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挖掘、整理、申报和传承、保护、管理的工作;负责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申报、评定和管理、考核工作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现配备了10名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5人,他们都是多年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家。这一专门机构的成立表明了县委领导对“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使我县“非遗”工作如虎添翼。为了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县政府实行了奖惩制度,对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员予以奖励。
  (二)存在的问题
  1、工作人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从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学历分布表[见表1]来看,文化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小学,大专以上学历寥寥无几。文化程度较低影响了文化传承的质量,更加谈不上对“非遗”的创新与发展。“非遗”的传承从而只能在原地踏步,达不到一定的规模,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同时,文化馆等专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也有待提高,虽然经过几次选拔招聘,专业人员已经得到充实,但是要发展壮大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显不足。
  2、专业人才队伍出现断层,青黄不接
  目前,我县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与创作人员出现队伍老龄化,青黄不接的现象(见表2)。时代的进步使“非遗”存在的人文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老一代的手艺、技巧已经显得不合时宜。大多数年轻人受到时代的感召、大城市现代生活的诱惑,纷纷走出大山,远离了世世代代承袭的传统技艺。愿意学习传统技艺的人少了,懂的人也就自然少了,致力于研究这些“老东西”的人必然更少。最终导致了我县的文化馆、文化站出现了老一代专业人才即将退休而年轻一代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因此,着力培养新一代骨干力量,吸纳专业技术人员是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3、研究人员力量不足
  通过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实际情况来看,研究人员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三多”现象。“三多”主要指,一是散兵游勇多,有的研究者只是凭一时兴趣涉猎非遗研究,并没有从事专门此项研究知识储备。二是兼职现象多,有的研究者身份多变,身兼数职,影响了研究工作的深入。三是短期研究多,有些非遗工作者只是为了眼前功利性目的而做些临时性研究,没有职业意识和长远目标。同时,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工作与高等院校没有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致使“非遗”保护看似精彩,实则后劲不足。
  4、缺乏文化产业化的管理人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用发展的眼光,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发展“非遗”,最有效的方式是使之产业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三个关键是政策、科技和人才。政策扶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前提条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赋予文化遗产新的生命力,是其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重要的是以产业的意识看文化、以产业的意识发展文化,树立经营管理观念,培养管理人才,以人才促产业。对于我县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并不稀缺,缺少的是对非物质传统文化感兴趣、懂经营、有科技水平、会管理、有现代眼光的复合型人才。
  三、加强我县“非遗”人才的培养与开发
  (一)提高“非遗”人才的综合素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面极其广泛,如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够深入,很容易造成对民间文化的误读和误解。所以提高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等。其一,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是认知“非遗”的基础,“非遗”专业人才只有真正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真正热爱本地的文化遗产,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之中。其二,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基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内容复杂多元,不但涉及到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如音乐、美术、建筑等等,而且还涉及一些相关学科,如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等,从而对专业人员的知识储备提出很高要求。举个例子,我县虎形山花瑶民族乡保存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花瑶挑花。专业人才既要储备有关美术、纺织方面的知识,又要储备有关花瑶历史、民俗方面的知识,才能对挑花技艺进行全面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保护好这门技艺。
  (二)建立“非遗”人才的培训机制
  大力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是做好“非遗”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关键。第一,实行文化机构改革,建设专门的“非遗”研究机构,如科研院所、培训基地等,定期安排学者专家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创新其工作方式,提高其业务水平,从而成长为一支强有力的保护队伍。第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最主要的是培养接班人。学校教育是培养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分为中小学教育与高校教育。首先,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从娃娃抓起的意识,让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使学生从小就能认识到传承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掌握一些基础的技巧。其次,高校与中小学相比,科研队伍庞大,专业性更强,研究更深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职能、文化创新职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添砖加瓦。第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周边城市“非遗”保护单位的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改正他们的不足,使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发扬光大。
  (三)建立“非遗”人才的保障制度
  保障制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坚强后盾。首先,政府要设立专项资金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工作,提高专业人员的待遇,对突出贡献的有功之臣在给予精神奖励的同时,要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以便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展开。其次,坚持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任用机制。选拔人才要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和论资排辈等思维定势的束缚,不拘一格选人才。同时,要公正评价每一位工作人员,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只要有一技之长,在本职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奋工作,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事业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就都是有用之才。
  (四)开发“非遗”文化产业人才
  人才的因素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温家宝总理在谈“实施人才兴国战略”时讲了三点:“积极培养、大力引进、合理使用。”这对我们培养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人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县政府相关部门要创新形式,采取技术与资金联姻的方法,传承人以技术入股与企业合作,开发文化遗产产业化产品及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树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意识,以商业眼光去开拓国内乃至国际文化市场。同时,也要积极吸引科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方面的整合作用,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其产业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最终实现以保护带动开发,以开发促进保护的可喜局面。
   作者单位: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县委党校
  作者简介:肖菲(1980-),女,硕士研究生,2010年毕业于湖南省师范大学,现就职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县委党校,中级职称。
  参考文献:
  [1]吴司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专业人才培养[J].大舞台,2011,2.
  [2]海铃.保护传承人至为关键[J].中国人才,2007,13.

推荐访问:我县 文化遗产 物质 培养

相关文章:

Top